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元朝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专题之谢英新:不懂数学发展史是通病!评部级优课《角的度量》

教育部办公厅在2019年“1社1优1科1教师”活动方案中介绍,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阳光课数量已达到100万门以上,其中选拔了1万门优1优课,纳入国家平台优质教育资源部,供广大教师学习。

今天评的这节课就来自2019年度部级优课小学数学自然排序第3号,上传者来自山东省烟台莱州市双语学校,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尹晓英,“信息窗二(角的度量)”。

我早几天就看过这节课,总感觉这节部级优课有问题,但一时还抓不住评课要点,就决定先先放一放酝酿一下。先评其它。今天再看课堂实录,回想课堂细节,终于找到评课切入点。原来授课教师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非要度量角度?”通常来说,能够提出有效问题来,连续追问“为什么”才能有效进入到数学学习路径。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许多一线教师不懂数学发展史,忽视科学发展史。无法面对来自学生的连续提问“为什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很大局限性,真的是“理屈词穷”。一线教师对一些专属名词术语等词汇的定义无法精确把握,词汇量及其有限。导致教学过程中不得不使用一些宽泛词汇,导致概念模糊,知识点的内涵外延等解释不清,语言词汇突兀,弄得学生一愣一愣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并且教师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对知识讲授不能够完整系统,既缺乏科学性也缺乏故事性趣味性,课堂教学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极低,也因为听不懂,渐渐失去学习热情,加之强制作业,这就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我就来评一评这节部级优课《角的度量》,分析一下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具体解决方案。

部级优课《角的度量》

老师开课: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工地看一看,找一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我发现挖掘机挖掘的时候形成了一个角的。老师:你发现了角,上来指指角在哪?学生上来指出几个不同(角度的)角。

评:首先,老师第一句提起工地,我就误会成在工地能发现许多测量信息了。因为工地有许多需要测量的数据,比如地基基准高度、地平线水平位置、建筑物的平面面积、周长,地基墙面需要横平竖直(直角)、地面坡度等。结果就只看到几辆挖掘机。如果是单单提到角度,没必要提示“带着学生”“去工地”,只出现挖掘机图片就好。

其次,老师提到的“数学信息”是个什么概念?除了看到“角度”,可不可以有其它理解?这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比如有几辆挖掘机?挖掘机的重量、质量?挖掘机一铲挖下去能装几吨?“数学信息”这个概念,极容易引起误会。课堂实录中学生只回答“看到了角”,而不提其它“数学信息”。不知何故?是不是事先编排好的展示课不让说其它?

最后,由于授课教师不懂数学发展史,对“角”的发现、“角度”的产生、“度量”的作用、目的等通通不了解,导致授课话题匮乏。授课教师不能使用专属名词术语解释一些基本问题。例如:角度是多少度?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必须要度量角度?所以老师只能使用“角度”(有局限性的)、“数学信息”(一个宽泛的大概念词)作为授课和对话词汇(语言)。

这个问题不大不小。说问题大吧,学生确实只局限在“角度”的“数学信息”作答。说问题小吧,可是我见过太多“跑题”的课堂(不分学科)。教师授课如果都“跑题”,那么课文本身的中心思想就难以把握了。再说什么“课程目标”都是通通在扯淡。典型的说到做不到。

这节课如果不是演练过的示范课课堂(这个很容易猜到吧?),学生极容易想起来其它“数学信息”,互动话题就跑题了!出现这样问题肯定就怨老师,怨不得学生。不论教育部、各级教育局等,亦或是专家、名师、校长、教研员,都鼓励“活跃课堂”,鼓励“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授课教师哪里敢?就因为授课教师备课不足,无法提出紧紧抓住课程核心的、系列的有连贯性的有效问题,所以授课教师就牢牢把握住“课堂的话语权”,不敢让学生开放地提问题和抒发意见。授课教师有权力并且可以随时打断学生话头,学生答错就不理,学生答对就肯定,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向引入到自己熟悉的方向上来。

那么怎样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怎样设计紧紧抓住课程核心的、系列有连贯性的有效问题?在接下来的评课中,等我找到恰当的相同概念的部级优课,我会在评课文章中演示几节完整的导学课过程给你们看。既需要牢牢把握住话题方向,又要做到开放讨论,同时学生对话题的兴趣、难度等不做抵触,积极参与讨论。需要你们有耐心,等我的案例展示。

老师带学生到工地看看

接下来老师继续:刚才大家识别出这么多角,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关于角的哪些知识?学生:角的分类,有钝角、锐角、直角;学生: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学生: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几名学生分别发言,说出了全部的角的特征。

老师:好,现在就让我们以胳膊肘为顶点,以大臂和小臂为角的两边,我们一起来模拟这些角的张口情况,好不好?接下来老师手指钝角、锐角,学生模拟动作。

老师:通过模拟角的张口情况,我们体会到了这些角的大小。那么这些角到底有多大?总不能每次都这样模拟吧?太费事了对不对?那你有什么好方法,能知道这些角到底有多大呢?(老师在这里想引出“角的度量”)

老师用手臂模拟挖掘机角度

课讲到这里,我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是哪里不对劲呢?我听过许多课例,老师总是直接进入主题,并不交代原因、背景、由头等。美其名曰“开门见山”。这节课算是好的,前期做了一些铺垫,虽然,终于讲到需要测量角度了。但是可惜的是,老师只是给出一个模糊的理由——总不能每次都这样模拟吧?太费事了!——原来测量角度的目的是嫌“模拟起来费事”!?这个理由太过牵强!!!

我前面评过的部级优课,老师词穷、语言匮乏、词不能达意,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是常态。词穷的完整成语是“理屈词穷”。老师在交代“为什么需要度量?”这个问题上,面对学生缺乏有说服力的道理。所以才编撰出一系列的所谓“融入生活体验”(展示挖掘机)、“与学生互动课”(手臂模拟角度)的课堂活动来。

评课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说,谢老师你太严厉了!你这是在“吹毛求疵”,不能这样要求小学老师。我其实特别想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我这样“严厉”评课的理由。前面说过,这是一节部级优课,教育部办公厅明确指出,平台晒课数量已经达到100万堂以上,从中遴选1万堂优课纳入国家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库,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这是万里挑一的国家级优课,尤其经过县级、市级、省级层层选拔,供全国教师学习借鉴。

接下来我想跟各位读者探讨一些有关数学教育的专业问题。有哪一位数学老师知道“π”的取值有什么意义?初中数学专门有一节课“有理数的意义”,那么有理数到底有什么意义?高中数学2017年新课标规定函数占42课时,那么函数是做什么用的?这样简单的几个问题,有哪一位数学老师能回答出来?并且你是怎么给学生讲解清楚的?

我已经全国范围内讲座300场,听过我讲座的校长老师教研员约有10万人。我曾经一边讲座一边调研和确认小、初、高各学段数学老师,可以说能把这几个问题讲清楚的万中选一。能把其中一个问题讲清楚的也只有千分之几。难道不应该全国所有数学老师都需要会讲并且能讲清楚吗?可惜的是,现实当中没有。关于数学教学的问题,还有许多,就我知道的问题,后面评课中我会逐一指出。

也许你会说,学生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学生会算题能考高分就行了。那么我继续追问,在中国,有多少数理化高分的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对数学学科失去了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他们学会了数学中那些“为什么”了吗?小学没学到,初中没人教,高中老师也没讲,到了大学阶段,大学老师问:难道小学、初中、高中老师没给你们讲吗?有哪一位能老师告诉我,前面提到的这些数学问题“为什么?”,到底应该在哪个学段教?前面评课中,很多老师留言跟帖给我说数学课标如何如何,我想说的是,会背数学课标,不等于你教学中能做到。

我前面评过的几节“部级优课”都带有肉眼可见的硬伤,老师讲课各种跑题、缺乏系统知识、讲故事举例子打比方概念混淆、不知道梳理课文背景信息、就事论事不懂得升级概念,甚至地理知识错误、文史知识不足,语言匮乏词不达意。本节部级优课也是同样的毛病“理屈词穷”,授课教师根本讲不清楚为什么要“度量角度”。这样的课例怎能达到教育部办公厅要求的“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高度?

现在回到本节课的评课上,这节课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授课教师说不清楚为什么要“度量角度”!那么为什么必须要“度量角度”呢?接下来我就把简单的说课导课过程给大家过一下。古人使用的犁杖是可以估算角度的,当然也需要减少偏差。因为犁铧的角度大了,耕地浅。犁铧的角度小了,耕地又深了。而且费力。

古时犁杖结构图

下图是木工的榫卯结构,就需要精确测量角度。如果角度不够精确,就做不到严丝合缝不能吻合,结构不稳定。甚至榫卯角度错位就不能插入结合。工人盖楼房,要求与地平面保持90°垂直,如果楼盖歪了,重心偏移就会倒楼。自行车车把是横向装置,与自行车顺行的角度保持90°垂直,如果自行车车把歪了,骑车不能把握前进的方向,自行车不走直线,就容易摔倒。

木工的榫卯结构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要求的精密程度已经使用微米、纳米等计量单位来描述。1 纳米=0.0000001 厘米。网上也能找到许多精密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机械装置。下图中钻头的角度要求完全垂直于加工零部件截面(我不是机械专业,不了解角度的精度数值单位,有懂的网友请留言)。贸易战导致我国需要自主研发芯片,可是却极度缺乏芯片研发人才。就目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这样教学水准,怎能培养出未来合格的芯片研发人才?尽管我们人口基数庞大,但是基础教育中一线教师的“思想”陈旧——教学过程中完全不求甚解——已经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与科技时代的发展潮流。

精密仪器加工

既然需要精确测量角度,那么角度是怎样确定和规定的?

古苏美尔人(约公元前3000年)计算太阳环绕地球的轨迹用了360天完成,所以他们把圆分成360个等份。古苏美尔人在计算数字时把5个手指和一年中的12个月份结合起来,5乘以12等于60,因此产生了六十进位制。

古巴比伦人(约公元前2000年)也采用60进制的数学系统。他们应用该系统将角分成60度,6个这样的角组合在一起变成360度。与古苏美尔人的想法大致相同。

六十进制尤其受到天文学家的宠爱。由于观察到的星都非常遥远,因此角度的计算必须异常精确,否则就会导致较大误差。古希腊人从古巴比伦人那里引入了六十进制,经过大力提倡,六十进制在天文学研究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大约公元前2000年,我国的古代的科学家就利用日影进行测量,开始计算一天有多长,影子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就可以计算出一天的时长来,这里的周就是圆的意思。随后通过不断累积的资料和数据,元朝的郭守敬采用了祖冲之的做法,6个冬至点数据,得出回归年为365.2425天的结论,现代测量值则为365.2422天。我国古代科学家也得出与360°的相近值。

日冕

后面的故事发展到,由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约公元前580-公元前500年)提出地球是圆的,由此引出地球的经度、纬度问题。地球经度合计为360°,地球纬度合计为180°。十四世纪初欧洲发明了机械钟计时装置,继续沿用60进制。钟表的表盘就是一个完整的圆周,分为360刻度。钟表的普及,逐渐发展成为人人皆知的常识性概念。

“角的度量”这节课,还应该简单解释“度量”一词。“度”字的本义为伸张两臂量的长短,引申指计量、揣测等意思。“量”的意思是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角的度量”就是测量角的大小有多少度。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名词解释”,我留在其它评课课例中详细解读其中必要性。

接下来回到本节部级优课,这时候的教学阶段,才走到具体怎么测量?使用什么工具测量?这一步。课堂实录中,授课教师带领学生仔细识别半圆量角器的各个部位,加上学生的各种讨论,编排好的示范课已经细致到学生能通过“研究发现”指出量角器每一个细节部位的学名来。或许是这一段比较细致,才评为部级优课。

但是我看到的是更长远一些的考量,我国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这么强,我听说学生参加国际赛事每每拿到国际奖项。那么我国批量出现了数学家吗?我国各个研究领域缺乏数学人才吗?这么多数学满分的高考生,未来要从事研究数学学科吗?这些问题我没有答案。我现在只知道一件事: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人教授他们数学思想!

我在前一篇评课文章里,提到,数学思想,提到数学眼光,有老师留言煞有介事地提醒我,数学课标中就有“数学眼光”,“数学思想”。好像说到了就能做到似的!我想说那些也只是说说而已,那是口头禅,那是在喊口号,其实根本就没做到。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真正能做到具有“数学思想”的课堂,我猜测万分之一都没有。中国有1700万教师群体,其中高中以下约1300万,数学教师比例以20%计算,数学教师数量有260万。万分之一就是260人。接下来再问一句:我国数学教育的专家、教授、研究员、名师有多少人?2000人?200人?20人?那么,你听谁的课堂上讲过和讲清楚过π是什么意思?有理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函数是做什么用的?

以上数据是我抛出来的问题和胡乱猜测,只从我接触过的课堂和培训调研人群出发,我单纯认为我接触过的课堂、教师,从统计学意义来说,已经足够取样数据。但这不够科学,我只能做简单定性分析,没能够量化。我没有条件作出全面统计。今天提出问题来,希望有条件研究的后来者,取得科学数据。去验证或推翻我这个说法。

1.《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专题之谢英新:不懂数学发展史是通病!评部级优课《角的度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专题之谢英新:不懂数学发展史是通病!评部级优课《角的度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5716.html

上一篇

1249年元朝,干货看这篇!吴文俊: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数学的人

下一篇

1264元朝,干货看这篇!元朝亡于通胀:一张纸币引发的帝国危机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忽必烈为什么能够征服亚欧大陆!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忽必烈为什么能够征服亚欧大陆!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相关介绍,第十课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教学设计的建立 [课堂标准分析] 1.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照片观察、资料分析,讲授指导学生了解蒙古建立过程的课程。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成吉...

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地毯式”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地毯式”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地毯式”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地毯式”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导学案:小数乘整数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导学案:小数乘整数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导学案:小数乘整数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导学案:小数乘整数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导学案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导学案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相关介绍,隋朝时期 辽松夏金元时代 明清时期 政治 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唐朝完备。 隋朝589年得到南北统一。隋文帝的发展措施。隋炀帝的暴政。开凿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朝灭...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一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导学案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一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导学案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一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导学案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一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