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勇
配图来自《春宴图》材质,来自《唐才子传》
《唐才子传》共10本,作者新闻室,字量社,西域人。
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但所述多有失实﹑谬误之处。01
王绩,山西龙门人,隋大业末举孝廉高第,除秘书正字刺史。
可他不喜欢在朝为官,以生病为由辞职,后来授扬州六合县丞,因嗜酒遭弹劾。
当时天下不太平,王绩叹口气说,到处都特么是罗网,哪里有劳资的安生之地,再次以生病为由,轻舟夜遁,回了故乡。
唐武德中,王绩以前朝官待诏(等待诏命)门下省,弟弟问他,待诏可乐吗?
意思是以前叫你在朝廷为官你不干,现在叫你待诏你倒津津有味,你贱不贱啊。
王绩说,待诏虽然没几个钱,日子过得凄凉,但有美酒三升,勉强值得留恋。
侍中陈叔达知道他嗜酒,得知情况后说,三升佳酿不足以留王先生,特批每天供他一斗酒,时人叫王绩“斗酒学士”。
王绩到底有多能喝呢?据说一口气能喝五斗。
他写过自传性质的《五斗先生传》。
他还写过《酒经》一卷、《酒谱》一卷,可见他是真的爱酒。
贞观初,王绩以疾罢归,做了一个隐士,带着几个奴婢,种黍酿酒,豢养鹅鸭,采挖草药,自给自足。
一心不二用,他看书的时候,哪怕是刺史求见,也休想见他一面。
《唐才子传》: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县丞。以嗜酒妨政,时天下亦乱,遂托病风,轻舟夜遁。叹曰:"网罗在天,吾将安之!"乃还故乡...江国公闻之曰:"三升良酝,未足以绊王先生。"...
王家是个世家大族,哥哥王通,也就是王勃的爷爷,是个大知识分子。
门下弟子上千,人称王孔子。
教出的学生有薛收、温彦博、杜淹…都是唐太宗的股肱之臣。
据说还有魏征和房玄龄,也曾受教于其名下,算不上弟子,也是朋友。
而王绩是在哥哥影响下长大的,肯定不会一开始就想当一个刘伶那样的酒鬼。
王绩:我真的不想做隐士!
02
崔信明,山东青州人,自幼聪明,博闻强记。
隋大业中,崔信明为尧城令。
窦建德起义时,族弟参加了起义军,劝他也参加,说是可以当大官。
崔信明坚决不答应,逾城而去,隐居在太行山。
崔信明为人孤傲,自以为了不起,文章当代无人可比,比李百药(隋唐时期大臣、史学家、诗人)还好,颇为世人所讥。
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也是个恃才傲物的主。
两个恃才傲物的玩意儿碰到一起,一定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有一次,两人在江中相遇。
郑世翼对崔信明说,听说您有“枫落吴江冷”之句,希望能拜读您其他大作。
能在江中遇到知音,崔信明当然很高兴啦,欣然拿出一百多篇作品,请对方“不吝赐教”。
谁知郑世翼没看完就说,所见不如所闻嘛,一般般嘛,说完把崔信明的诗稿,全部投进水中,引舟而去。
《唐才子传》:信明,青州人。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呈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中,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03
戎昱,荆南人,举止优美,能说会道.
年轻时没考上进士,便四处漫游虽然穷,但他风度翩翩,毫不气馁,喜欢湖南的山水,常去那里游玩。
一个姓崔的中丞在湖南为官,很喜欢戎昱,想把国色天香的女儿嫁给他为妻,但不喜欢他姓戎,如果他能改个姓,则好商量。
戎昱以诗谢之,表示坚决不改姓: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卫伯玉镇荆南的时候,辟他为从事,后来他还当过虔州刺史,又因罪被贬为辰州刺史。
再后来,他又客居剑南,在陇西混过多年。
唐宪宗时,边境屡屡告急,大臣们建议和亲。
唐宪宗不想和亲,问大臣们,听说有个姓名比较僻的诗人,你们知道是谁?
宰相说,不知陛下说的是不是冷朝阳,要不就是包子虚?
唐宪宗说都不是,他举其诗,大臣们才知道他说的是戎昱。
唐宪宗说:“我还记得戎昱写的《咏史》诗,他写道: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戎昱的诗意思很明显了,咱们汉人的历史上,和亲从来都是下下策,江山社稷依靠的是明主,怎么能托付给妇人呢!
大臣们再也不敢议和亲。
04
刘希夷,颍川人,二十五岁中进士,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小节。
刘希夷曾作《白头吟》,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深受其舅宋之问喜爱。
宋之问得知他未传于人,恳求他把它给他,算是他写的。
刘希夷不答应,宋之问一怒之下,竟然叫仆人用袋子装了一大袋土,用土袋子活活把这个外甥压死,死时不到三十岁。
《唐才子传》:...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刚正不阿宋之问,义薄云天宋之问。
提壶道人宋之问,口气清新宋之问。
不媚于上宋之问,群而不党宋之问。
都是原创宋之问,爱怜晚辈宋之问。
05
李百药,河北定州人,史学家、诗人,自幼多病,祖母便给他起名“百药”。
隋末农民起义频发,李百药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先后跟随过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
后来,唐高祖李渊派使者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力劝杜伏威归唐,杜伏威同意,前往长安“朝京师”,命部将辅公祏与李百药留守。
不料,杜伏威途中反悔,写信密令辅公祏杀了李百药,辅公祏令他喝石灰酒,喝得他拉稀,拉得一塌糊涂,差点死掉。
没想到,李百药竟因祸得福,之后宿病皆愈。
贞观中拜中书舍人,迁太子庶子。
《唐才子传》:百药,字重规,定州人。幼多病,祖母以"百药"名之...会高祖招杜伏威,百药劝朝京师,中道而悔,怒,饮以石灰酒,因大利几死,既而宿病皆愈。
——可以啊哥们!
再说少年李百药。
看上了杨素一个宠妾。夜入,与之幽会私通。不料被杨素逮个正着。
杨素恼羞成怒,欲治李百药死罪。
人被带上来时,发现李百药是个“年未二十,仪神隽秀”的英俊少年郎,不禁惜才之情顿起,动了恻隐之心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
李百药生死关头,才思忽至,一气呵成,当即成文。
杨素看完,表情欣然,当场把爱妾赐给李百药为妻,“并资从数十万”。
后来杨素竟又奏请隋文帝,授李百药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李百药财色兼收,而且还因此当了官,成为一时佳话。
——《隋唐佳话》
——woc,可以啊哥们!
06
常建,长安人,与大诗人王昌龄系同榜进士,可惜只当了个相当于县武装部长的盱眙尉。
由于仕途不得意,他便放浪琴酒,有退隐江湖之意。
有一次,在山上采药,遇到一个浑身绿毛的女子。
女子自称是秦时宫人,逃出来后,就“隐居”在山里,靠采食松叶为生,已经“修炼”到不知饥寒的地步。
该女子还把她的养生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常建。
关于常建的故事并不多,其名也不显。
但是他那一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却无人不知。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殷璠把他选入了《河岳英灵集》,成为盛唐时期24名诗人之一。
盛唐之人选盛唐之诗 ,常建第一,李白第二,没有杜甫。
07
郑虔,郑州人,著名高士。
郑虔曾以当世事著书八十余篇,被人告他私撰国史,把他吓出一身冷汗,急忙一把火烧个精光,但仍坐谪十年。
唐玄宗爱其才,特于开元二十五年置广文馆,聘郑虔为博士,“广文博士”就是从他开始的。
在当时郑虔的名气不亚于王维。
唐玄宗曾御笔亲题“郑虔三绝”,向世人昭告郑虔的画、诗、书俱绝。
后,郑虔被贬去台州(当时还称不上是教化之地)。
这一贬,把广文馆也带到了台州。
郑虔在临海活了八年,最后死在了临海。
暂短八年,却令这座江南小城无意间绵延千年的文脉。
从盛唐到南宋的五百年间,「举进士者逾七千」,文风敦盛,名人辈出,赢得了「小邹鲁」之称。
《唐才子传》:虔...尝以当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告虔私撰国史者,虔苍惶焚之,坐谪十年。玄宗爱其才,开元二十五年,为更置广文馆,虔为博士...玄宗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因为祈解,得贬台州司户,卒。有集行世。
《新唐书·郑虔传》记载了“采叶练字”的故事:
年轻时郑虔曾住在慈恩寺,没钱买纸,就把柿叶收集起来当纸用,竟然贮了几屋,天天在柿叶上写字,竟把柿叶都用完了。
大概是这个原因,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临海新建的园林宅邸特意在园子里种几株柿子树。
08
殷遥,江苏丹阳人,天宝间当过忠王府仓曹参军,一个很小的官。
殷遥与王维结交,志趣高远,却穷得一塌糊涂,死不能葬。
死时,女儿才十岁,除了哭什么办法也没有。
有人赠了一点钱,才将他埋骨石楼山中。
殷遥的诗多警句,受到杜甫称赞。
《塞上》
万里隤城在,三边虏气衰。
沙填孤嶂角,烧断故关碑。
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悲。
将军正闲暇,留客换歌辞。
《唐才子传》:遥...与王维结交...而苦家贫,死不能葬,一女才十岁,日哀号于亲,爱怜之者赗赠,埋骨石楼山中。
09
茶圣陆羽也是个诗人。
陆羽是个弃婴,被丢弃在一座小石桥下,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路过小石桥,忽然听到桥下群雁哀鸣,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用翅膀护着一个男婴,男婴已冻得嘴唇发乌,智积禅师抱回寺中抚养。
之所以被父母遗弃,大概是他状貌短小丑陋的缘故。
陆羽长大后,还在当地的戏班子当过丑角演员。
陆羽不但长得丑,还口吃,却偏偏喜欢与人辩论。
他最大的特点是守信用,与人约会,哪怕虎狼挡道也要赴约。
他常常驾着一叶扁舟,往来于各山寺之间,“击林木,弄流水”,或于旷野中吟古诗,往往深更半夜才尽兴,恸哭而返。
这孩子,不知心里有多苦。
陆羽嗜茶,著有《茶经》三卷,时号“茶仙”。
卖茶的商家把他的样貌画在陶瓷上,祀为茶神,买十套茶器,赠送一个有他样貌的瓷器。
御史大夫李季卿担任湖州刺史的时候,素闻陆羽在茶艺方面的大名,请他去表演茶艺。
陆羽穿着平民服装就去了。
表演完毕,李季卿命奴仆给钱,陆羽非常羞愧,回去就写了《毁茶论》。
该书现已不存。
有人说因为他没有穿“正装”,而被李季卿看不起,李季卿给他钱是羞辱他,于是他写了《毁茶论》,劝人们再也不要喝茶。
也有人说,他写此文的原因,是世上再也没有好茶,所以劝人们再也不要喝茶。
《唐才子传》:羽...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窃以为第一种不靠谱。
“毁”当为“毁坏”之意,而非“诋毁”;
用现在汉语当为《论毁坏茶道的行径》,这样才入情入理。
1.《【10篇隋朝以后的历史小故事】专题唐朝非著名诗人轶事9则:名气不大,事却有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篇隋朝以后的历史小故事】专题唐朝非著名诗人轶事9则:名气不大,事却有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