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爵位等级绿峰制度。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直是大众喜欢的经典名著,除了作品内容引人入胜外,很多人都对其中的官作委品制度感兴趣。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汉末三国时期,爵位划分一共有四等十级。
其中第一等为“王”, 只封皇子(但曹操例外,建安二十一年四月【公元216年】,汉献帝为曹操进爵“魏王”)。一般情况下皇子先封公,再晋封王爵。
鲍国安饰演曹操
第二等为“公”, 只封皇子(但曹操例外,建安十八年五月【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除此之外,整个三国时期除了皇子,只有魏国册封过司马昭、公孙渊为公爵。到了晋朝,公爵含金量下降,贾充、卫瓘、裴秀、张华、石苞、王浑、陈骞、王祥、荀恺等人都被授予公或郡公爵位。
第三等为“列侯”, 其封地、食邑可以传于子孙。又细分为:(1)县侯,食邑过万户者又称万户侯。汉末董卓、吕布,魏国邓艾、钟会,吴国孙据、孙恩,蜀汉诸葛亮、张飞、马超都曾被封为县侯。(2)乡侯,汉末蔡邕、夏侯惇,魏国许褚,都曾被封为乡侯。(3)亭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最著名的莫过于东汉授予关羽的“汉寿亭侯”和蜀汉授予赵云的“永昌亭侯”爵位。(4)都乡侯,有封地、食邑三百户。汉末宦官赵忠、魏国蒋济、吴国张承、蜀汉刘琰等都曾被封为都乡侯。(5)都亭侯,有封地、食邑二百户。汉末闵贡、李典;魏国袁綝;吴国谷利;蜀汉张翼、向宠等等都曾被封为都亭侯。
张光北饰演吕布
第四等为“关内侯”。又可细分为:(1)关内侯,无封地、食邑百户。田续、刘劭、郝昭、王粲、夏侯威、胡质、周鲂、张嶷等等都曾受封关内侯。(2)名号侯,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人数众多,就不一一列举了。(3)关中侯,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汉末曹操始置。
陆树铭饰演关羽
东汉品秩划分十分详细,官员的俸禄实际均以半钱半谷为之。石(斛):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每石为120斤(约等于现代的41公斤)。
其顶级为“上公”,仅太傅一人,汉末董卓曾自封“太师”,死后即废。
第一级为“万石”一品官员,通常为“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月俸350斛谷。
第二级为“中二千石”二品官员(中:满的意思),九卿、三辅官员位列此级,月俸180斛谷。实际月钱9000,谷72斛。
第三级为“真二千石”二品官员,月俸150斛谷。实际月钱6500,谷36斛。
第四级为“二千石”二品官员,郡守一级,月俸120斛谷。实际月钱5600,谷35斛。
第五级为“比二千石”三品官员,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位列此级,月俸100斛谷。实际月钱5000,谷34斛。
以上为高官。
李靖飞饰演张飞
第六级为“千石”四品官员,长史、御史中丞一级,月俸90斛谷。实际月钱4000,谷30斛。
第七级“比千石”四品官员,月俸80斛谷。
第八级“六百石”五品官员,太史令、郡丞一级,月俸70斛谷。实际月钱3500,谷21斛。
第九级“比六百石”五品官员,谏议大夫、议郎、县令一级,月俸60斛谷。
第十级“四百石”六品官员,中等县县长、大县的丞和尉一级,月俸50斛谷。实际月钱2500,谷15斛。
第十一级“比四百石”六品官员,东西曹掾、侍郎、各长(如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等)一级,月俸45斛谷。
第十二级“三百石”七品官员,小县县长一级,月俸40斛谷。实际月钱2000,谷12斛。
第十三级“比三百石”七品官员,郎中、曹掾一级,月俸37斛谷。
第十四级“二百石”八品官员,县丞、尉的最低级,边地郡塞尉一级,月俸30斛谷。实际月钱1000,谷9斛。
第十五级“比二百石”八品官员,曹属、虎贲一级,月俸27斛谷。
张山饰演赵云
以下为不入流。
第十六级“一百石”九品小吏,月俸16斛谷。实际月钱800,谷4斛8斗。
第十七级“斗食(计食)”九品小吏,月俸11斛谷。
第十八级“佐史”九品小吏,月俸8斛谷。
另外,汉朝的节日赏赐实际上成为常俸外的加薪。
如 “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
在立春之日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吾、诸校尉各30匹。
东汉三国后妃品秩等级森严,以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最为尊贵,其下为[1]贵嫔[2]夫人;之下为[3]淑妃,相当于相国、诸侯王;依次是[4]淑媛,相当于御史大夫、县公;[5]昭仪,相当于县侯;[6]昭华,相当于乡侯;[7]修容,相当于亭侯;[8]修仪,相当于关内侯;[9]婕妤,相当于中二千石;[10]容华,相当于真二千石(一说二千石);[11]美人,相当于比二千石;[12]良人,相当于千石。
唐国强饰演诸葛亮
东汉俸禄、官级、职务(*表示宦官) |
[1]万石(一品) |
丞相;上公(太师、太傅);大将军; |
三公(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 |
御史大夫(原中2000); |
[2]中2000石(二品) |
骠骑、车骑、卫将军; |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
列卿(执金吾(御)【中尉】); |
太子府(太傅); |
河南尹; |
[3]真2000石 |
前、后、左、右将军; |
[4]2000石 |
列卿(将作大匠、*大长秋); |
四征将军;四镇将军; |
中领军(资深者称为领军将军);中护军(资深者称为护军将军); |
洛阳西园八校尉(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左、助军右、左、右); |
刺史(原600);州牧; |
太守(原800——2000,共六级);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尹(原各中2000); |
王国傅、相; |
西域都护; |
[5]比2000石(三品) |
光禄勋(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中大夫)、太中大夫/原1000) |
少府侍中寺(侍中);少府黄门宦官(*中常侍/原1000); |
太子府(少傅); |
城门校尉;北军五校尉(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 |
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一】(征蜀、征虏、镇军、镇护、安众、安夷、安远、平寇、平虏、平狄、平难、 辅国、虎牙、轻车、冠军、度辽、横海等); |
丞相司直; |
司隶校尉; |
都尉(郡尉);王国中尉;属国都尉; |
使(护)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等(护东羌、护鲜卑、西域、西戎、东夷);西域都护副校尉; |
(以上为高官) |
[6]1000石(四品) |
少府尚书台(尚书令/原600);少府御史台(御史中丞); |
大长秋(*中宫仆/原2000); |
太子府(率更令、家令、仆); |
城门司马;北军五校尉(屯骑、越骑、步兵、长水、长水胡骑、射声司马); |
开府长史、大将军司马;军司马(领兵司马)、别部司马; |
杂号将军【二】(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积射、右积射、强弩、左军、右军、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 |
中郎将(常设:东、南、西、北;杂号:振威、建义、奉义、平虏 ;典军、抚军、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 |
专任中郎将(典农、司金、司律等); |
派遣军校尉(戊己、平虏、讨寇、建忠等);监军校尉; |
王国郎中令、仆; |
大县(邑、道)县令(高); |
[7]比1000石 |
太常丞;光禄丞、谒者仆射;卫尉丞、宫掖门司马(7门7人);太仆丞;大鸿胪丞;宗正丞;大司农丞;少府丞; |
执金吾丞; |
大县(邑、道)县令(中); |
侯国相; |
[8]600石(五品) |
[1]太常(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予乐(太乐)令、高庙令、世祖庙令、陵园令、食官令); |
[2]光禄勋(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原比600); |
[3] 卫尉(公车(司马)令、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 |
[4] 太仆(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 |
[5] 廷尉(廷尉正/原1000、廷尉左监/原有左右监各1人、廷尉左平/原有4人); |
[6] 大鸿胪(大行(行人)令); |
[7] 宗正(公主家令); |
[8] 大司农(部丞、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 |
[9] 少府(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上林苑令、中藏令、内者令、尚方(中左右)令); |
少府尚书台(尚书左右仆射、六曹尚书——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 |
少府侍中寺(给事黄门侍郎); |
少府黄门宦官(*小黄门、*黄门令、*中黄门冗从仆射、*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祠祀令、*钩盾令); |
少府御史台(治(持)书侍御史、侍御史、兰台令史); |
符节台(符节令); |
执金吾(武库令);将作大匠(将作丞、左右校令); |
大长秋(*大长秋丞、*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中宫署令); |
太子府(仓令、食官令、门大夫、中庶子); |
城门候;北军中候; |
杂号将军【三】(鹰扬、折冲、虎烈、宣威、威远、宁远、 伏波、凌江、荡寇、昭武、昭烈、 昭德、讨逆、破虏、讨寇、宣德、威虏、 捕虏、殄吴、殄夷、扬烈、建忠、立义、 怀集、横野、楼船、复土、忠义、建节、 翼卫、讨夷、怀远、绥边。另有:灭寇、虎威、中卫、绥武、翊军、副军、绥军、建信、安汉、秉忠、兴业、辅汉、镇远、扶义、绥南、横江等); |
常号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
安夷、抚夷护军; |
郡都尉丞;郡丞;边郡长史;王国长史、治书、大夫; |
大县(邑、道)县令(低); |
[9]比600石 |
太常(博士/原400); |
光禄勋(中郎、羽林左右监;常侍谒者); |
太子府(洗【先】马); |
丞相征事、开府从事中郎; |
军候; |
[10]400石(六品) |
光禄勋(给事谒者); |
少府尚书台(尚书左右丞);少府黄门宦官(*黄门、*画室、*玉堂、*丙署长、*濯龙监[尉]、*直里监【尉】); |
符节台(符节丞); |
大长秋(*中宫谒者、*中宫药长); |
太子府(家丞、庶子、厩长、中盾【允】、卫率); |
(内)丞相史、 |
和戎、殄虏护军; |
(司金)监冶谒者; |
小县(邑、道)县长(高);大县县丞、尉; |
[11]比400石 |
光禄勋(侍郎); |
少府尚书台(侍郎); |
开府(主要为丞相、太尉)东、西曹掾 |
王国(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 |
小县(邑、道)县长(中);大县县丞、尉; |
[12]300石(七品) |
卫尉(公车(司马)丞、公车(司马)尉、南北宫卫士丞、左右都候丞); |
太仆(考工左右丞、车府丞、长乐厩丞); |
大鸿胪(大行丞); |
宗正(公主家丞); |
大司农(太仓丞、平准丞、导官丞); |
少府(药丞、方丞、太官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守宫丞、上林苑丞、上林苑尉、中藏丞、内者左右丞、尚方中左右丞);少府黄门宦官(*黄门丞、*掖庭左右丞、掖庭暴室丞、*永巷丞、*御府右丞、*织室丞、*祠祀丞、*钩盾丞、*永安丞); |
执金吾(武库丞);将作大匠(左右校丞); |
大长秋(*中宫私府丞、*中宫永巷丞、*中宫署丞、*复道丞); |
丞相少史、 |
小县(邑、道)县长(低);大县县丞、尉; |
[13]比300石 |
光禄勋(郎中、羽林左右丞、羽林郎、灌谒者郎中); |
大鸿胪(治礼郎); |
少府黄门宦官(*黄门从丞、*中黄门冗从/原比100); |
符节台(尚符玺郎) |
开府(主要为丞相、太尉)户、奏、辞、法(理)、尉、贼、决、兵、金、仓曹掾; |
小县县丞、尉; |
[14]200石(八品) |
太常(太史丞/原400、明堂丞、灵台丞、太祝丞、太宰丞/原400、大予乐丞、陵园丞、陵园校长); |
少府尚书台(令史);少府黄门宦官(*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符节台(符节令史); |
太子府(舍人); |
王国(郎中); |
小县县丞、尉; |
[15]比200石 |
光禄勋(节从虎贲); |
开府(主要为丞相、太尉)东、西、户、奏、辞、法(理)、尉、贼、决、兵、金、仓曹属; |
县丞、尉以下属员;屯长 |
[16]100石(九品) |
开府(主要为太傅、丞相、太尉)令史、御属; |
(以下为不入流) |
[17]计食 |
执金吾(缇骑); |
[18]佐史 |
地方官署书佐和曹史。 |
另:士兵编制(人)——五户为一比,每户送一男丁当兵,一比即送五人。
(1)伍:5人;
两:5 *5伍=25人;
卒:25 *5两=125人;
旅:125 *5卒=625人;
师:625 *5旅=3125人;
军:3125*5师=15625人
(2)伍(伍长):5人;
什(什长):2*5=10人;
队(队率):5*10=50人;
屯(屯长):2*50=100人;
曲(军侯):2*100=200人;
部(军司马):2*200=400人;
营(将军或校尉):5*400=2000人
1.《2015年6月六级汉朝专题之汉末三国爵位品秩俸禄制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5年6月六级汉朝专题之汉末三国爵位品秩俸禄制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