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6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坐落于扬州三湾风景区古运河畔,是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的建成,是对大运河历史作用的肯定。584年,隋文帝修建广通渠,连接大兴城(长安)与潼关,解决京城的粮食与物资运输。587年,为了平陈的需要,隋文帝开通山阳渎,连通江淮,便于粮食、军需运输。
隋朝统一全国后,由于江南与东南沿海土地富庶,农业高产,已经成为国家税收、物资供应的重要来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隋炀帝决定开凿大运河。
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南段通济渠,常被称为汴河;608年,又开凿北段永济渠;610年,开掘江南运河。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将我国五大东西向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南北串联。
隋唐大运河(网络图片)
《隋书》对运河的描述不多,帝纪:大业元年(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自板渚引黄河通于淮。大业四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在运河畔筑御道,栽种杨柳。
通济渠的南端就是扬州。隋文帝统一全国时,扬州的治所就是广陵。广陵,杨广的陵寝?你说有趣不有趣?
言归正传,“悠悠运河水,传承逾千年”,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不是我个人能评价的,在这里引用二首唐诗:
1.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芳肯定了大运河的作用,也指出运输繁忙的背后,却是东南四十三州百姓的悲哀:他们的劳动果实,全都被这条河流吸进到朝廷的府库。
李敬芳所说的吸取民脂民膏,不是指修建运河工程本身,而是说漕运。他是中晚唐诗人,到他生活的时代,运河的漕运繁忙,已经持续了二百多年。
2.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却比较乐观,描述了大运河繁忙景象,肯定了大运河的作用。甚至认为,如果不是水殿龙舟之事,隋炀帝的功劳可与大禹相比。
其实除了漕运外,大运河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作用,即在方便物资转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员的流动、血缘的融合、文化的交流。无论身处何地,都有兄弟姐妹!我们为什么不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呢?
从诗中可以看出,大运河让国家获益,也吸取了民脂民膏。那么,为凿通大运河,隋朝又花了多少民脂民膏呢?我们看史籍的记载。
608年,工程最大的通济渠、永济渠已开凿完毕。《通典》卷七、《资治通鉴》隋纪五记载: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此隋之极盛也。”修凿大运河,隋炀帝虽然劳用民力,但国家府库似乎还能承受。
大运河的开凿,以漕运为手段,以发展经济,转运军备、生活物资为目的。隋唐大运河,为唐朝的强盛做了铺垫,它带来了北宋的经济繁荣,造就了宋都开封的车水马龙,这才有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唐宪宗时,著名宰相李吉甫写道:“汴渠,自宋武(刘裕)北征之后,复皆湮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
至元朝,因京城在大都(今北京),洛阳与开封的地位大大降低。为了缩短漕运距离,元朝截弯取直,再凿运河,舍弃了通济渠中向西通往洛阳的部分,以及永济渠南段;这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与隋唐大运河相比,京杭大运河缩短了许多距离。隋唐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基础。
京杭大运河(网络图片)
大运河的开凿历史悠久,并非隋朝一朝完成。扬州的大运河博物馆设有11个专题展,但涉及到人物,却只有一个:“隋炀帝与大运河”。
大运河利国惠民不容置疑,但不可否认,在当时也必然劳用民力。如今,我们评价运河的开凿者,功与过应该相辅相成。我们在讨论功绩时,不能说隋朝仅将古运河疏通,贡献很少;而在讨论耗费民力时,却认为全是隋朝的罪过。
1.《关于(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真的是为了游山玩水、到扬州去找琼花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真的是为了游山玩水、到扬州去找琼花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