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伟!我给你带来另一片宁夏风情!
《大银川传奇》
小城市故事很多,但请仔细听我的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明朝时期,宁夏镇(银川)作为北方边境长城一线的九边重镇之一,是对抗草原部落侵扰的军事前沿。战伐不断,几乎贯穿整个明朝始终。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处在金戈铁马的争鸣里。
1
尤其是秋冬季节,寒冷的冬天,草原更是冰天雪地,冰封草凋。草原部落以游牧为生,逐水而居,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能生产生活的必需物质。为了生存和御寒,就南下越过长城到大明边地抢掠过冬物资和粮食。
尤其在严重的雪灾年份,草原部落更是如同发疯一样南下频繁抢掠。
每次面对这些疯狂的鞑靼兵,抗击和阻击的都是驻扎在边境线上的边军们。边军是相对于卫所军而言,卫所军是世袭军户,主要从事的是戍边屯田,而边军是职业军人,装备和训练都是很不错的。
从明初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长兴侯耿炳文弟耿忠为指挥,立宁夏卫开始,源源不断的戍边军士来到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捍卫着宁夏边境的安全,捍卫着大明江山的稳固。
2
有诗云:
去时儿女悲,归来胡笳竞。
试问行论人,如何霍去病。
戍边,很多时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百姓有谁愿意戍边受苦?军户作为世袭制,征兵戍边首先就是他们;其次就是犯事被谪被流放的犯人;自愿的都是那些无依靠或者孤苦伶仃的青壮年们。
明朝时期,戍边采用的轮班制,拿志书上记载的明朝初期戍边用兵的一组数据来说:“永乐初,调先西安左,西安右,西安前,西安右,护潼关,宁羌,汉中等七卫及凤翔守御千户所官军共一万一千七十六员(名);马五千四百五十七匹,分布宁夏,兵分东西中三路,备御轮班上下。”
从志书上看,这些戍边的人数跟进犯的虏寇(鞑靼兵)比,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到了明朝中期,草原虏寇日益骄狂,一般南下抢掠的人马都是上千上万计,甚至十万骑兵,而明军由于军制日益糜烂和消沉,逃跑避役的兵勇甚多,很多卫所和边军的配额都是不足的,甚至还有缺额一半以上的!
别看人少,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戍边宁夏的明朝边军打仗起来也是毫不含糊的,作战英勇,力战,死战者众!很多时候,明军都是处在以少对多的情况之下,所以胜少负多。
但是,从看到的资料来看,将领都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前的,有不怕死的将军,就有不怕死的士兵!他们捍卫着大明王朝的尊严!
3
“铁血大明”这四个字真不是吹出来的!是边军们实实在在用生命书写而成!
除了勇敢不怕死,他们依仗的就是装备了!在古代,行伍打仗,装备就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明朝时候的边军士兵,真的是武装到了牙齿。
说到明朝军队的装备,很多人都会想到“鸳鸯战袄”。洪武九年,耿忠为指挥,立宁夏卫,率领的就是一队身着以红色为主,紫青黄为辅的四色棉花战衣的队伍。其实,这种战袄明显就是一种御寒冬装而已,并非传言中的棉甲。
“宣德十年定例、每袄、长四尺六寸、装棉花绒二斤。裤装棉花绒半斤。”
明朝边军的装备,主要是铠甲!这个就要说到“大明甲胄”了。
从影视剧上可以看到,明朝士兵一身铠甲装束,显得英武非凡,气势十足。其实,明军的铠甲装备情况是“北重南轻”,因为那时候北方九边和草原部落的征伐不断,所以,戍边的明军装甲率高,而且都是重甲居多。
明朝沈周在《用志边军劳苦》一诗中这样来描写:
从军莫从口外军,身挟战具八十斤。头盔脑包占得七,顿项、掩遮从五论。
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均。精工精铁始合度,日夜磨淬光胜银。
二五弓箭及其服(箙),随身衣裳八乃定。佩多身重难负荷,还须马上看轻重。
志书上还曾详细记载了嘉靖年间宁夏镇(银川)武备情况:“杂造司,在光华门内大街东......每味匠役六十名,宁左前右共二百四十名会萃于局,岁造盔六百四十顶,披薝六百四十副,甲六百四十副,腰刀六百四十把,弓六百四十张,箭一万九千二百枝,彩画虎头撒带六百四十副,长枪六百四十条......”
六百四十名,这就是宁夏镇(银川)的精锐部队人数了。六百四十名边军的装备,每人这么多基本的配备,还不包括斩马刀,圆盾牌等,这样身穿上百斤的铠甲去打仗,是相当耗费力气的,尤其是重甲状态下,一旦冲锋失利倒下,是很难自己爬起来的,马踏枪刺,九死一生。
但是,重甲的优势又很突出,冲锋的时候,加上马冲刺带来的冲击力,很容易撕开虏寇的防线,因为重甲状态下,在冷兵器时代的冲锋厮杀的战斗中,那就相当于现代的一辆装甲坦克!而且机动性强。一般的刀枪剑戟还戳不穿重甲,一个重甲兵随便能对付十来个杂兵。
4
为什么要穿重甲?因为鞑靼兵骑的是蒙古马体型高大,耐力强,比明军的马要高一头。加上鞑靼兵身材高大结实,属于力量型的对手,重甲可以抵消一些明军的劣势。
宁夏边军在巡逻状态下,一般都不是穿重甲,而是穿棉甲,尤其是明朝中后期,棉甲大量装备边军们,尤其是不骑马的步军。除了大明后期财政紧缺、国库不振外,本身成本的低廉和高实用性的特质,也让棉甲成为了军士的必备甲胄。
不要以为棉甲带了个"棉"字,就似乎是在开玩笑!有个叫朱国桢的人在《涌幢小品》中就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由此可见,在明朝时候开始有热兵器出现的战争中,这纯棉的没有内衬铁片的棉甲都能减少火铳的杀伤力。因为棉甲依赖于棉织品的易湿、厚度高、阻力大等特性加上自宋代开始棉花的大范围种植,使得棉甲则成为了对抗火炮的利器,继而大规模装备军队。
除了纯棉的棉甲,还有带金属的棉甲,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明甲,直接将铁片或者是铁丝网缝在内衬的棉袄上;
另外一种是暗甲,在棉衣内侧用铜铆钉固定铁片或者是铁丝网;
5
更为高级的一套棉甲就相当于私人订制了,它还要加上皮革等防御材料。如此一改革,让棉甲就成为了一套复合盔甲,既有棉布皮革来缓冲火枪弹丸的冲击,又有金属抵挡刀砍剑戳。所以说,明军打仗不怕死是有依据的,没有那个愣头青光是靠热血就敢跟鞑靼兵硬拼的!
这样可以看出来,一套棉甲的重量普遍都在十五至二十千克左右。都是负重行军啊!重不要紧,要紧的是可以保命!
而骑兵一般是穿“锁子甲”,一般由游击将军率领,属于精兵,是边军的主力,是可以和鞑靼骑兵正面抗衡的部队。明《武编》载:“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战裙,臂遮等物,共重45斤。”这些锁子甲如中式札甲般被分为披膊、前开对襟式身甲、下裙三大部分。在杂造局里,工匠们往往将锁子甲与札甲相结合制成复合甲。
6
至于说头盔,分为笠形盔与钵胄两种。
笠形盔,明军称为“明铁盔”,民间又唤“帽儿盔”,由缨枪、盔顶、盔体、顿项四大部分组成;
钵胄,是边军军大量装备使用的一种头盔,由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构成。明军钵胄顿项分为左右后三片,防护力强。
此外还有皮甲,链甲,板甲,山纹甲等,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宁夏边军的装备还是称得上是精良的。
而鞑靼兵一般都是沿袭了元朝风格的铠甲:鱼鳞甲。这种甲没有明军的防护性能好,所以,明军的长枪一般都是用的破甲枪,枪头精铁锻打而成,细长而尖,枪杆用白蜡木削成,稳固不滑手,冲锋之下可以一下穿透鱼鳞甲,所以鞑靼兵还是有些忌惮边军精锐的!
所以,在明朝时期,一般一场战斗之后,不管是明军军士还是鞑靼兵去收拾战场时候,首先都是从尸体上把铠甲先扒下来收为己用。因为,制作一副金属铠甲,一般要耗费工匠就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实用性又强,谁不想拥有一套穿上来防身呢?至于是不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谁还会在意?
然而,明朝已经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宁夏边军的热兵器装备和使用状况如何,请听下集分解!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明朝银川那些事之41!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1.《1500年明朝陆军武器看这里!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40:银川边军装备如何?打出铁血大明声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500年明朝陆军武器看这里!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40:银川边军装备如何?打出铁血大明声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