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留生
说到吴晶,不太了解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
但说起元朝的文化,大家都很清楚,什么元朝不满百年,其中一半时间没有举行科举;什么元朝统治者因为是草原出身,所以对汉人那套官僚体系和文化系统玩不转。换句话说,元朝统治者就是一群“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老粗。但是从理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南宋成型的理学,到了明代有了进一步飞跃,这中间若没有元代的传承是不可想象的,元代就是宋明之间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而扭转元代文化气息的,就是吴澄。吴澄
一、吴澄其人
吴澄,江西崇仁县人,生于南宋理宗时期(1249年)。理宗沉溺理学成病,在那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时期,皇帝喜欢的文化,臣下更得拼命学习,所以造成南宋境内理学的广泛传播。吴澄就是在这种全社会沉溺理学的氛围下出生、成长。吴澄幼年即为神童,他凭借过目不忘的本事,9岁考入乡里的子弟学校,之后每次学校期末考试,吴澄都是“前列”;稍微长大点,吴澄已经遍读儒家经传。
儒生
1264年,吴澄的爷爷赴抚州参加乡试时想着带孙子见见世面,就带吴澄一起上路,这年15岁的少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在爷爷考试的时候,吴澄就在抚州的各个书院里蹭课。对理学颇有造诣的学者程若愚,此时就在临汝书院任教。程若愚是朱熹的真传弟子,人称“勿斋先生”,他的理学造诣可谓当世无双。吴澄听说程教授在抚州,就想拜入他门下,一个15岁的小孩就拿着拜帖申请和教授见面。
吴澄在客厅等教授的时候也没闲着,仔细揣摩程若愚在客厅悬挂的激励后生晚辈的口号。过了一会儿,程若愚出来,双方行礼坐定后,吴澄首先发问:“像先生挂在墙壁上的口号这样,将大学作为高明正大之学,那么小学就是卑鄙浅陋之学了?”这里“大学”“小学”不是今天理解的大学、中学、小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就是指明德的高深学问;小学则是文字功夫,指考据、训诂等。程若愚一看这小孩啥都敢说,也没生气,反而觉得这小孩不懂就问而且提的问题很有深度,挺好,于是将吴澄收入门下。
儒生
在临汝学院,吴澄展现了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才能,对理学有独到的见解,经程若愚介绍,吴澄不久又结识了另一位学问大家程绍开,程绍开理学、心学双修,时人称之为“和会朱陆”,就是说融合了朱熹、陆九渊的思想。如此一来,吴澄在发展理学之余对心学也有了掌握。吴澄凭借丰富的才学19岁便写出了《道统图》阐明自先秦以来理学的发展脉络,吴澄认为:理学最开始“出于天”;之后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继承;到了宋代由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继承。最后吴澄提出:“孰为今日之贞乎?”意思是说,朱熹之后谁能继承理学呢?潜台词就是该我继承了。听着就十分霸气和狂傲。
儒生
二、无法入仕
1279年,南宋崖山战败后,陆秀夫负帝跳海,南宋彻底灭亡,元朝算是真正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正统皇朝。因为发生过李璮之乱,投降元朝的汉人先降后叛,这使得过去相信汉人的忽必烈思想为之一变,开始彻底不信任汉人,所以元朝统一之后,秉持这种不信汉人的精神,蒙古贵族对汉人处处压制,尤其是因为蒙古马上得天下,而宋朝因重文轻武而灭亡,所以对理学文化这一套,蒙古贵族最开始是要全面放弃的,表现之一就是科举制度在元世祖时期没有举行过一次,直到元文宗(1312年)时期,元朝才进行了第一次科举。
忽必烈
吴澄深受理学影响,以士大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如前所述,他19岁就立志想当文学界的泰斗、理学的继承人。但是现实环境却不给他科举的机会,1288年,他给好友的书信中发出了“出位之忧”,表示自己虽然当不上官,但依旧不愿放弃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他说自己并不是贪恋权势,虽然不在其位,但身为儒者,应该“为万世开太平”,他积极和文学官僚程钜夫、赵孟頫交好,鼓励他们为百姓多做好事。
赵孟頫
三、入仕元朝
忽必烈死后,元成宗继位,元成宗没有过被汉人背叛的经历,所以对汉人的态度较为开明。1296年,汉人董士选被授予江西省左丞,董以“夜读书不辍”出名,当然他读的是兵法,但爱读书总是能改变一个人,所以他上任后,没有重武轻文,反而开始探访省内贤者,最终找到了吴澄。二人见面后,董还是以兵事发问,问的是《春秋》大义和治乱生平之道,吴澄答的头头是道,董听得很过瘾,直呼吴澄先生是“天下士也”。此后董经常造访,聆听教诲。
元朝统治者
后来董士选返朝,多次向元成宗推荐吴澄的学问,通过征辟的方式,1301年,元朝皇帝下旨,提拔吴澄担任翰林文字,其实这个官职一点不大,就是负责文字图书编纂工作。而吴澄推迟不就,始终不去上班。到了1308年元武宗时期,下旨遴选天下人才,吴澄再次被选中,这次封他当国子监丞,吴澄一听可以教书育人,所以就出山了。吴澄到了国子监后,真可谓尽职尽责。《元史》中说:吴澄不分冬夏,早上太阳刚升起就将蜡烛点在堂上,等待学生,之后执经问难的学生接踵而至,吴澄有教无类,一教就教到傍晚。5年后,吴澄告病归乡,国子监诸生堵塞在通州码头送别,更有几个人跟随吴澄南返,继续学习,在几年后这些人归京全部考上了进士。
国子监
四、吴澄的贡献
元顺帝元年(1333年),吴澄去世,元顺帝听后表示哀悼,并追谥“文正”。吴澄当官仅仅5年,而且没有具体权势,只是来教书的。人们不禁要问,这么个教书先生,他的死为什么能惊动皇帝?
一般都认为元代统治者是草原出身,只会打猎射箭,整天勾心斗角,不足百年的元朝从忽必烈算起竟然有11个皇帝,而且科举竟然到了元朝中期才举行,典型的野蛮风气。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元代文化可不一定落后。元曲和市民文化在元代就十分兴盛,而且从理学发展史角度来看,元代无疑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南宋理学形成,而明代理学完善甚至出现了阳明心学,这中间没有元代的完整传承是不能想象的,具体到吴澄身上,吴澄一生著书众多,思想丰富。他当官的时候撰写了《元英宗实录》,又核对了《老子》《庄子》《周易》《八阵图》《葬书》等玄学书籍,核定了《书》《礼》《春秋》《孝经》等儒家经典,自己编写了《列子解》。这些书籍,尤其是经吴澄核定的儒家经典,流传到明朝后成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进而对明代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史君说
吴澄是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朱熹学说,但并非对朱熹的学说一概认同。他反对当时的文化界流行的无节制的诗歌复古,而主张“学诗如学仙,时至气自化”;他反对空口谈玄说理、不论人性,而主张追求真情和自由。他开创了元代理学的高峰,是元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之一。鉴于其文学地位,元顺帝为他追谥“文正”,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毛佳佳:《从吴澄的矛盾思想看理学家的“三代”理想》,《教育评论》2019年第3期。
包亚峰:《吴澄对宋末元初 “宗唐复古”的反思与超越》,《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9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1.《1249年元朝看这里!一个教书匠一生做一件事,感动元朝皇帝,直接赐一等谥号“文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249年元朝看这里!一个教书匠一生做一件事,感动元朝皇帝,直接赐一等谥号“文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