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粒妈妈
米粒妈妈经常谈起闺蜜和民国的才女们。
前两天回忆了一下,还是聊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萧红比较多。
毕竟这几位的感情线太有名了,聊她们特别有话题。
相比她们,吕碧城就偏冷门了。也是,人家净琢磨怎么提升事业,悄咪咪赚钱了,留给咱们吃瓜的地方实在不多。
不过呢,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事业上的吕碧城,把履历一亮,绝对甩其他人一大截。
中国近三百年最后一位女词人;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
中国第一位女权运动提倡者;
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
中国第一任女校校长;
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
民国第一名女参政;
民国第一女徽商。
……
因为过于有钱,经常出国游学。(羡慕)
游就游吧,还顺手写了本《欧美漫游录》的爆款旅行攻略,玩着就把钱赚了。
她的经历,就算放在百年后的今天,也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存在。
真是传奇中的传奇,扛把子中的扛把子。
经得起风雨,见得了彩虹
1883年,吕碧城出生在安徽宣城旌德县。
家境殷实,父母都特别有文化。
父亲吕凤歧是清朝的进士,曾担任过国使馆协修、玉蝶馆纂修等职务。母亲严士瑜是有名的才女,诗词歌赋无一不通。
后来吕凤岐受不了官场的弯弯绕绕,就辞职回家,跟妻子一起专心教导儿女。
吕家原有六个孩子,两个儿子,四个女儿。不幸的是,儿子们相继早夭,只剩下女儿们。
吕凤岐就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女儿的教育上。
从结果来看,他的教育非常成功,四个女儿才学非凡。
大姐吕慧如担任过南京两江师范学校校长,二姐吕美荪也曾担任北洋高等女学堂的总教习,小妹吕坤秀在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当老师,是有名的诗人和教育家。
吕碧城不用说了,那一水的“中国第一”明晃晃摆在那。
真教育的成功典范。
有句话说,是天才总会发光。(我说的)
她5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父亲在花园散步。
吕凤岐随口吟诵了一句:“春风吹杨柳。”
没想到碧城马上接了一句:“秋雨打梧桐。”
对仗工整有意境,可把吕凤岐高兴坏了:我女儿,天才!
自此培养起三女儿,更加用心了。
到碧城7岁,已经可以画大幅的山水画,12岁时,诗词方面更是超出了一般的读书人。
别说我夸大其词,能写出“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已经很事实就是了。
她家乡的人夸得更狠: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碧城的书法作品
讲真,有这样惊世才学的吕碧城,如果一生顺遂,大概率会找个好人家,早早结婚生子,操持家务,就跟自己的母亲一样。
但如果要走之后那条不平凡的路,就要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
吕碧城12岁那年,父亲生了大病,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很低,没有财产继承权。
家里没有男丁,资产又丰厚的吕家,瞬间成了吕氏族人眼中的“肥肉”。
为了谋夺财产,甚至软禁了碧城的母亲和妹妹,逼得她们饮鸩自杀。要不是及时发现,可能都救不回来。
12岁吕碧城,还未了解这个世界,便开始瞥见人性的肮脏与阴暗。
愁苦之间,她想起父亲的至交好友,时任江宁布正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赶紧写信向他求助。
在樊增祥的帮助下,母亲和四妹得以脱险,财产也拿回了一部分。
接下来给父亲办丧事,几乎也是靠吕碧城一个人打点。
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夸碧城英勇救母。
值得一提的是,早先碧城才学远播,父亲早早给她定了一门亲事。
她本以为大祸临头对方能搭把手,结果这家人一看什么都捞不到,不帮忙不说,还以“这样的女孩以后肯定不服管”为由,退了婚。
看看,这是什么人家啊,我真气得想骂人!
别觉得我小题大做,过去跟现在不能比。
现在别说退个婚,结婚当天反悔,也不是个新鲜事儿。但在过去,女孩被退婚,基本等同于名誉尽毁,再找好人家根本不可能。
这不是断人活路嘛!
说到这我还得为吕碧城手动点赞。
12岁的女孩,刚经历完人生至悲至痛,看着薄凉的未婚夫一家,一句多余的废话都没说,拉着求情的母亲走了。
随后,她们母女五人投奔到塘沽舅舅严凤笙家,一住就是好几年。
住在舅舅家,吃喝不愁,但也仅限于此,保守的舅舅不允许姐妹几个出门抛头露面,碧城只能在家读书写字解闷。
1904年初,舅舅要给碧城说亲,她立马就拒绝了,还说:我要去天津女子学堂读书。
这句话直接捅了马蜂窝,舅舅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女孩子家读什么书?你都被退婚了,有人要就不错了!在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尽本分就够了!
碧晨一听就不干了,与其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根本不认识的男人,还不如自己出去闯一闯。
当天晚上,她就收拾了行李, 偷偷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
纵观碧城的一生,这正是她命运转折的开始,这一年,她刚刚21岁。
写得了文章,交得了挚友
去天津是好事,但碧城漏算了一点:钱带少了。
买了火车票之后,基本就没剩多少了。
好在,她遇见了生命中第一个贵人——天津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
老板娘听了碧城的遭遇,把她带回家暂住。
吃住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养活自己。
在天津,碧城只有一个认识的人,舅舅曾经的秘书方小洲,在《大公报》就职。
她给方小洲写了一封求助信。没想到,这封信让她遇到了第二个贵人。
▲英敛之
说来也巧,碧城的信被当时《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看见了。
用词精准、文采非凡、字迹飘逸,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编辑人选嘛!
英敛之赶紧把碧城招进《大公报》当编辑,于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诞生了。
这份工作简直太适合碧城了,她把这几年的所思所想井喷式地爆发了出来。
她先后发表了《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持之志》等文章,呼吁女性解放,鼓励女性自强自立。
那可是1904年,中华民国都还没成立呢。碧城的文章一发表,马上就成了社会热点话题。
当时的政文两界名流,就没有不知道她的,一时之间,碧城长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文化名媛。
英敛之还把碧城引荐给“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碧城还拜了严复为师。
后来,严复还把碧城举荐给袁世凯,当然这是后话。
▲严复
我更想说女扛把子之间的友谊。
碧城出名之后,引起了秋瑾的注意。碧城的文章都署了自己的真名“碧城”,而秋瑾也曾用“碧城”这个笔名,发表进步言论。
“碧城”遇“碧城”,那还不擦出革命的友情啊!
1904年5月,秋瑾去天津拜访碧城。
一个是巾帼英雄,一个是女权先驱,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秋瑾特别佩服碧城的才学,为了避免别人把两人发表的文章混淆,她甚至改了笔名,改用“鉴湖女侠”发表文章。
这时候她俩谁都没想到,3年后两个人就阴阳永隔了。
1907年7月,秋瑾去浙江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但被埋伏的清军逮捕。
她不愿意出卖同伴,只留了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应付清军。
1907年7月15日,年仅32岁的秋瑾就义了。
▲吕碧城和秋瑾
当时风声很紧,没人敢为秋瑾收尸。
还是碧城冒着风险,派人为秋瑾收殓,又联络吴芝瑛、徐自华这些秋瑾生前的好友,把她葬在西湖边上。
这还不算完,为了纪念好友,碧城用英文写了一篇《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纽约、芝加哥等外刊上,引起了国外很大反响。
解气是真解气,但也给她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
当时的清政府搜查到了碧城和秋瑾往来的书信,准备以通敌的罪名逮捕她。
如果逮捕公文不是落在碧城的爱慕者,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手里,碧城难逃一劫。
▲袁克文
扛得住催婚,经得起磨挫
讲真,那个年代出名的美女不少,才女也不少,但像碧城这样,敢于为女性发声的并不多见。
自打她出名之后,得到了很多进步男青年的倾慕。
袁克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人家不只是官二代,还是正经的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他救了碧城一命,碧城登门表示感谢,两个人由此相识。
你要是以为能看到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就要失望了,这两人啥也没发生。
袁克文倒是想,但碧城看得太明白了。
身为袁世凯的二公子,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少得了红颜知己吗?非要做个类比的话,大概跟《金粉世家》里的金燕西差不多。(戳这里看:《金粉世家》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
爱是真爱,忘也是真忘。
爱了就追,忘了就分,这样的男人,注定不是能相伴一生的人。
碧城不是冷清秋,被贵公子浪漫一追就沦陷,她始终很清醒:袁属公子哥,只许在欢场中偎红倚翠耳。
1907年,碧城24岁。
在民国,这个年纪的女性差不多都结婚了,依旧单身的碧城成了亲朋好友催婚的对象。
可碧城哪是别人催就将就的人,遇不到合适的,宁肯单着。
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胡惟德刚刚丧偶,想娶一位德才兼备的妻子。他看上了碧城,托了傅增湘来说媒。
碧城觉得两人不合适,直接拒绝了。
可胡惟德不甘心,想再努把力,又写信托严复再次求亲。
看到这是不是觉得碧城要被感动了?故事还没完,听我继续往下说。
▲胡惟德
那个年代可没有快递,信件走得特别慢,再加上时局不稳,有时候一封信能拖上几个月才能邮到地方。
好巧不巧,这封信就被拖延了,等严复收到的时候,胡惟德已经死了心,跟一位留学生定了亲。
碧城的家里人都觉得可惜,毕竟从学识和身份上来说,胡惟德是个很好的人选。
可碧城对这种“配对”没兴趣,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谁也不能强迫她。
对于人生伴侣这件事,碧城绝对是宁缺毋滥。
后来我们知道,碧城单身了一辈子。
有人问,就真的没遇到一个合适的吗?
还真没遇到。
碧城晚年时,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就直接翻译成大白话了):
“我这一生能看上的男人不多。
梁启超先生很好,可惜已经结婚了,汪精卫先生十分有才,可惜年纪太轻,汪荣宝先生很不错,可惜也结婚了。
诸贞壮先生诗写得很好,可惜年纪太大了。
我找伴侣,有没有钱,家境好不好,都不重要。我最看重对方的文学素养,要找就找个灵魂伴侣。
结婚容易,知己难寻,就单到了现在。好在我也不差钱,过好自己日子得了。”
哈哈,是不是特别刚?
从得了文,当得了政,经得了商
碧城的刚是有原因的,毕竟那是民国,一个绝大多数女性还要依附男人生存的年代。
她的刚来自于见识和独立。
碧城心里一直有个理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
但想要实现,喊口号肯定不行,想让女性自强起来,首先就要像男人一样,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她把一腔热情倾注在办学上。
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学”成立,碧城当了总教习。
学校的办学方向与时俱进:学术兼顾新旧,分为文理两科,训练要求严格。
因为办学效果显著,1906年,“北洋女子公学”增设了师范科,学校也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碧城也当了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在这读过书: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周道如等等。
不夸张地说,这所学校绝对算得上现代女性文明发源地了。
本以为自己会在学校教一辈子书,但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新官上任三把火,袁世凯开始推行新政、修建铁路、兴办学堂等等,力求跟封建王朝的制度划清界限。
为此,还力邀碧城到总统府任秘书一职。
▲袁世凯
不得不说,这一招儿真的太迷惑人心了,很多人对这位新总统好感倍增。
碧城也是其中之一,她欣然接受了这个职位,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理想是丰满的,但干着干着,碧城就觉得不对了。
她发现自己满腔的热忱和抱负,根本施展不出来。一方面,人家只把她当花瓶,不让接触核心工作,另一方面,官场黑暗复杂,她也适应不了。
再加上看不惯袁世凯称帝,碧城愤然辞职,从此离开了政坛,转而扎进了上海的商界。
碧城为什么有底气终身不婚?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财务自由。
在那个年代,靠写文章出名赚钱的才女不少,但豪横到在美国第一贵酒店住上6个月的,也就碧城一个。(大多数富豪也就住一个星期)
她经商实在是太成功了。
因为有一定的积蓄,先是在股市投入了大笔的资金,后又跟洋人做茶叶生意。也就几年的功夫,碧城就成了上海滩最有钱的女富豪。
有了钱就花呗。
碧城在上海静安寺路自建了欧式大别墅,家里的陈设富丽堂皇,钢琴、油画、古董应有尽有。
据说她还请了两名印度巡捕,专门负责自家安保。
不是没人抨击她招摇过市,但人家一句话怼回去,那么多男富豪比我过得奢侈,怎么不说?我有钱怎么花是我的权利。
1917年北方发生水灾,碧城听到消息后,立马成立了“京直水灾女子义赈会”,奔走各界为灾民筹集善款,自己也捐了十万大洋。
这下,抨击她的人都闭嘴了。
当然,成为女富豪的碧城,从来没放弃精神追求,世界这么大,总得去看看啊!
1918年,35岁的碧城去了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英语和美术。
1922年学成回国后,沉淀了一段时间。在1926年,又一次出国,走遍了欧美国家。在这段期间,她第一次用中国古典诗词,去描写在西方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前边提的那本《欧美漫游录》。
当然,除了撰文,她还写了大量的诗词,被誉为“近300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随着阅历的加深,碧城的心境越来越平和。
她几乎不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而是投身在慈善中,默默帮助别人。
虽然不差钱,碧城也没选择定居国外,也因为国内时局动荡,她决定在香港安享晚年。
1943年1月,61岁的碧城因胃病,在香港逝世。
朋友们按照她的遗愿,没有将她土葬,而是火化后将骨灰和面粉混合,搓成小丸,抛入大海,供养鱼群。
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算是正式落下帷幕。
说实话,像碧城这样,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从未被俗世捆绑,一如既往保持独立和清醒的女性,真的少见。
我听过有些人说,吕碧城是个例,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才华、美貌和经历,只能随波逐流过日子。
这话没错。
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她当年没有挺身而出想办法保全母亲和姐妹,那等待她的就是家破人亡;
如果她接受舅舅给她找的人家,那她将会碌碌无为过一生;
如果她接受袁克文,嫁到袁家,那冷清秋的结局就是她的。
客观原因固然重要,但改变她这一生的,始终是那份不依靠他人,独立自主的信念。
一个独立的灵魂,永远是我们行走于世,卓然于众人的根本。
共勉。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1.《她是民国第一“剩女”,却把自己活成上海滩最有钱的女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她是民国第一“剩女”,却把自己活成上海滩最有钱的女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