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高育良书记,你还应该记得他吐血推荐的《万历十五年》。
这是一本大家听书名都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书,作者是黄仁宇(1918-2000)。
英文版书名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
真的是无关紧要的一年吗?万历年间已经是明朝的最后辉煌期。离上一次我的漫画主题《大明王朝1566》过去了21年……
经过了明初,朱元璋、朱棣的励精图治,
经过了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
经过了朱见深的整顿剿匪、朱厚照的彻底放飞、朱厚熜心机boy这些个性陛下的个性统治,
已经是一名尚能呼风唤雨,却力不从心的老朽。
然而……
在黄仁宇先生看来,这一年正好是个分水岭,
即是小农社会与行之有效的商业组织之间的分水岭。
这一年之后,无力进行西洋远航的大明每况愈下,而新兴的海权国家,即将占领全球。
在那么这一个时期,世界各地又在干嘛?
大航海时代已经进行了近百年,新大陆带来了新物种的广泛交流,也带来了残酷的文明灭绝;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为了各种贸易争得你死我活,后者在这个时期被吞并;
也就在五十年前,哥白尼刚刚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十三年后布鲁诺就因为吹捧哥白尼被烧死,第谷正在丹麦的天文台仰望星空,而天才少年开普勒正在茁壮成长;
英国在二十年前迎来了盛世女帝伊丽莎白一世,之后一年,她就会率领大英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期,经过长期抗战,荷兰独立,海上的马车夫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新兴商业强国,并且发展出了现代商业制度;
南美的银矿被大量开采,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开放海禁后的中国,造成了政府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这个时期,是被称为小冰期的阶段,全世界气温下降,农作物减产。
这些种种的因素叠加起来,在加速的改变这个世界。
比起这些枪炮病菌的交流,天朝显得极其沉默。
初看上去没有发生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张居正的死后清算已经告一段落,大伴冯保已经病死好几年,少数民族和倭寇的威胁也翻不起浪花。
沉默啊,沉默,《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通过了几个人物来描写这种沉默的哀伤:
万历皇帝:“宝宝很苦,但宝宝不说”
去过十三陵的话,都知道万历皇帝的形象是不太光彩的,总是被导游拉游客拉当作天朝皇帝的反面教材:
毕竟霸道总裁几十年旷工,底下的员工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公司能经营的好吗。
但是这本书也提供了我们另外一个视角——其实现在很多史学家越来越客观的理解一个人物——但这本书成书年代非常早(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也使得黄仁宇先生的观点特别珍贵。
我们对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固有印象是:他很胖,他喜欢钱,他腿脚不便,喜欢扯谎说自己生病不上朝,几十年不干事儿,还清算了自己的老师张居正,以怨报德。
但是......
胖钧钧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个好学霸,不仅勤劳节俭孝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且天天早朝也不中断,还喜欢文学诗歌是个文艺青年。
不过,学霸头上有三座大山,咄咄逼人的张先生,会告状的大伴冯保,以及经常训斥他的太后。
任何一个正常的小朋友,面对这些人也是压力山大的,更何况胖钧钧可不是一般的小朋友,他是全天朝最有权势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大山让他倍感沉重,急于挣脱。
也许是张先生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作风让胖钧钧非常失望,也许是之后的权力斗争过于直白击碎了他的世界观,也许是冯大伴代替太后盯得他浑身不自在……
也许是他摆脱冯张以后,自己成为了文官道德攻击的新靶子……
好青年心灰意冷。
他意识到,他只是一个权威的象征,说白了就是一个吉祥物。
这吉祥物无非打卡上班,而他连班都不想上了。
“万历皇帝缺乏他叔祖(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勇气,积极性和寻找快乐的情趣。”
他没有办法像正德皇帝那样不顾一切放飞自我,转而向往无为之治。
嘉靖: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好圣孙!
张居正:“我为大明立过功,我为改革流过血!”
大明美髯……不对是大明首辅张居正,联合司礼监一把手——文艺公公冯保以雷霆手段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整顿吏治和一条鞭法),加上双手支持他们的李太后,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天团组合,为混乱的大明注入了一剂秩序强心剂,又续了几十年的命。
但是在黄仁宇先生看来,张大帅锅的改革并未能以“数目字管理”作为依托,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施起来难免走样,也未能触及落后的组织形式的实质,他在世时大家怒不敢言,一旦去世就遭到疯狂清算。
其实联系到明后期的白银危机通货膨胀,银子是收上来了,可是一再贬值,对付万历去世后的内忧外患怎么能够用呢。
1587年,大明首辅已经不在,所以这本书也没有着力谈他。
申时行:“说我首鼠两端的人都不了解我╭(╯^╰)╮”
申先生是一个老好人,也是当年学霸中的战斗机。
比起张居正来他更加的中庸,不过也更加的两边不讨好。
用书里的话说……
他很懂得平衡阴和阳的关系,知道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精神上仍然依靠道德管理,而文官集团的双重性则是道德管理的关键一环。
这里提到的阴和阳非常有意思,书中写道:“他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
天朝文化非常重视阴阳互化,中庸和谐(可见我上一篇从《倚天屠龙记》明教诸人到阴阳五行到创作指南)。申时行敏锐的把握了这一点,尽他的努力保持了平衡,张居正却过于强硬。
所以大写的和事佬申先生干事矜矜业业,但一旦被群臣发现,本来是文官带头人的首辅居然站队了皇上,被骂得瓜兮兮也是没法子,只能退隐江湖。
戚继光:“圣君眼里,武将文臣都是马,我大概是个海马吧一o一”
书中提到,虽然从于大猷到戚继光都提倡用火器来武装队伍,但是这种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军备改革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谈何容易。
“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
要不是新的技术推社会变革,要不就是老旧的社会扼杀新技术。
其实我的理解是,现代化军事是需要一整套标准化的物流和生产流水线作为依托的,所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军武器及不上土枪土炮。于大猷的改革理想没法实现,戚继光退求其次的务实作风倒很是发挥了功效。
可惜精通政治的戚继光,最后还是因为站错了队而受到牵连。
站哪个队,这种随机性又谁能看清呢。
不过戚继光的改革无力触碰到军事改革的本质,以至于清末国门不得不打开的时候,问题仍然还在。
海瑞:笔架?我是大明朝的利剑!
上一次在《当我们在赞美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再赞些什么》里面已经很详细写了海巨巨和嘉靖朝臣之间的纠葛,这就不展开说了。
海刚峰之所以能被后世铭记,他知行合一的行事风格占了很大一部分。
说到做到,绝不含糊,比起张大人严以律人宽于律己,怎么看都更有说服力。
德行,和治国自然完全不一样,但是海巨巨的精神标杆,也是大明朝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及,海刚峰并不是卫道士,他支持寡妇改嫁,废止溺杀婴儿(这里应该是指有的地方有溺杀女婴的习俗),也懂得官场之道,只不过他有着一套古怪严苛的逻辑。
哪怕,额……
“即被人尊重,也被人嫌弃,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称为全体文官的准则”。
他有着经济改革的宏伟想法,但是他仅仅靠一己之力,而不依靠机构技术力量,也导致了混乱的后果,连民众都不埋单,最终无法改变整个社会。
所以仅仅依靠这种个人判断,既有贪墨横行和门派党争,也有杀身成仁和以死相谏,既有32抬大轿的张先生,也有像海笔架那样只吃青菜豆腐却没人待见的楷模。
“阴和阳的距离越来越远,找出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折衷办法也越来越困难。”
就在这个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刚峰走完了他的孤独人生。至始至终是一个人在战斗,没有谁为他灵魂附体,但是他的灵魂,影响了后世几百年。
李贽:原谅我放荡不羁爱自由~
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自由是建立在约束基础之上的。
李贽被称为泰州学派哲学家,他逃避家庭伦理责任,与寡妇交往过密,看上去和那个以礼为纲的时代格格不入,是一个在当时颇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红。
不过呢,他的三观又异于儒家,自然是当局无法容忍的,发生逮捕和自杀这种事,也是比常人几率高很多的事件了。
这样的人破大于立,黄仁宇先生认为:
”读者很容易看出他反对的事物,但不容易看出他提倡的宗旨”。
他寻求个人的突破,可是又不能完全抛弃儒家,这导致他的理论前后矛盾无法统一,这是时代的限制,也是他个人的悲剧。
黄仁宇先生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说他很像《君主论》作者马基雅维利,他们都觉得成大事不拘小节,个人道德无助于公共利益。
所以,李贽推崇的是张居正这样为成大事不拘小节的政治家,对海刚峰这样的道德模范尊敬而不推崇,这大概因为他同样是一位寻求自由不在意小细节的人吧。
李贽就是《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个人物。
以上几个不同的刻画,就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艺方面,
去论述这些人们在当年种种的想要作为和无法作为。
归纳起来就是:
制度极为简单,缺乏解决争端的根据。即: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
文官们具有阴和阳的属性,皇帝同样有。
道德伦理不允许他随心所欲,群臣不让他废长立幼,他就采取了消极罢工来报复。
不批复、不回答、不求管。(当然军事行动这种大事皇帝反应还是很快)
这就是称之为“争国本“的事件,这件事,给了明朝这个衰弱的老年人一记重拳。
在黄仁宇先生看来,这种阴和阳的不协调正是爆发“争国本”矛盾的根源。
天朝为了维系其巨大的体量,以均衡为最大,百官与社会都需要协作平衡。
个性飞扬的皇帝也好,张居正那样的激进政治家也好,海刚峰那样的刚烈斗士也好,李贽这样特立独行的文艺青年也好,他们都是这个矛盾下的悲剧缩影。
总的来说,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里面,主要是对狭义的道德观的反对,他提倡先用法律和技术解决问题,适应新的世界金融体系,实现在数目字上的管理。
虽然该书对道德问题诸多批判,他也强调道德不可以全部不要,只是观点应该远大。
黄仁宇先生自述说,
他游遍各地,结识不同人,历经磨难,最后才知道他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
这就是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
随随便便做个小结
之所以讲这本书,当然是因为和上一周的《大明王朝1566》是接起来的啦。
我不敢说刘巨巨创作剧本的时候有没有受这本书影响,不过二者表达的情感还是很相似的。
《万历十五年》我看过至少三遍,说实话,前两遍看得比较早,除了人物的一些大概介绍也没怎么看懂,加上里面的细节非常多,要归纳起来找到作者的论点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按照我的粗浅理解呢,
天朝不同于欧洲小国,一个巨大的国家复杂性极高,用事无巨细的条款恐怕难以控制,地方的分散孤立让中央鞭长莫及。然而儒家的道德礼仪让这复杂中自下而上的浮现出秩序,这与西方不同的组织形式不易变通但行之有效,恐怕才是几千天朝屹立不倒的原因。
而当年天朝与现代世界的脱节,恐怕“数目字管理”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国际贸易地位下降、白银引发通货膨胀、当时的物种大交换带来的世界变局、文明周期性的消长等诸多问题,叠加起来,太过复杂。
最近我在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丹尼尔卡尼曼《快思考,慢思考》一书,
其中说我们的思维定式是很容易通过结局来评价一个人的人生,
但是需得注意到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
衍生一下,其实这些书中的角色,已经是当时以及现在都知名颇高的成功人士,而整个十五到十六世纪,大明朝仍然是当时最成功的国家。
而最近也有不少学者在反思用算法解决工程问题,觉得复杂社会不能单单靠算法,至少现在对算法的理解还过于简单。
当然啦,黄仁宇先生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他的意思不是说“数目字管理”就是算法,而是一种有效、可变动的管理措施——这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反思。
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争议,但这本书毕竟成书年代已早,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看待历史的方式,这种时代视角也能带给人更多的思考——
毕竟,对于我们非专业性吃瓜群众而言,得到了什么比批判什么更重要。
黄仁宇先生说,我们也还不能够知道宇宙结构的真原因和真目的,也很难预知今后的真结局和真趋势。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去到何处?
有意思的是,历史和科学可以从不同角度解答。
历史拓宽了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科学拓宽了我们对于空间的认知。
最后用以前画的综艺节目《一本好书:万历十五年》里王劲松老师扮演的瘦钧钧来结尾吧:
1.《【Q版明朝漫画】专题悠拉悠漫画-《万历十五年》里的六个人物立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Q版明朝漫画】专题悠拉悠漫画-《万历十五年》里的六个人物立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