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安养市内黄县的柳车范村的上中宗陵是对方第十代王太完的陵寝,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唯一地面对手王陵,不仅支持上朝古都的存在,而且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内皇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太戊继位之初,国势衰弱,诸侯分离。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启用伊尹之子伊陟担任国相,任用贤才巫咸参与朝政。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之下,开始衰落的商朝再度兴盛起来,使得诸侯纷纷归顺。周公旦曾赞誉:“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死后葬于内黄县亳城镇,被尊称为中宗。
商中宗陵汉代建陵,唐代继修,宋代开宝七年(公元974年)重修,明、清又多次增建。据考古调查,陵外筑城,内筑陵寝,中间甬道为中轴线,甬道东为太戊陵,西为嫔妃墓,向后直通拜殿,形成了与传统帝王陵相反的“前陵后庙”奇特布局。据《内黄县志》记载:“陵高一丈五尺有余,环绕数十丈许。庙在陵后,正殿五间,傍有碑亭,庙门二重,前有丰碑”。帝陵有明清时代御祭碑42块,其它民祭碑碣不计其数,故民间流传有俗语“殷王爷庙的石碑数不清”。
商中宗陵曾经碑碣林立,古柏森森,是文人墨客追史感怀之地。尤其是烟雨天气,更为帝陵增添些许朦胧感与神秘感。清邑令杨辉斗曾写下《商陵烟雨》名篇,诗曰;“缭绕晴烟帝子宫,中兴事业载殷隆。寝园自昔崇昭代,禋荐于今感异衷。霭霭墓门云气锁,声声陵木雨声中。昏风吹没行人影,惟有亳城四望通”。清乾隆《内黄县志》将“商陵烟雨”列为内黄古十二景第三景。
商中宗陵屡经战火、地震以及人为破坏,建筑碑碣十不存一。现存《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铭并序》石碑一通,螭首龟趺,通高6.45米,宽1.6米,厚0.62米,是河南省现存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古碑雕刻精湛,书法刚劲,碑文记述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商中宗陵呈圆形,冢高6.5米,围长78米。有宋井一眼,直径1.3米,深4米。另有明、清祭祀碑16通,碑座13件。
商中宗陵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内黄县政府拨专项资金65万元,对商中宗陵进行了保护修缮,先后新建了山门、宋碑护碑亭、部分珍贵碑刻护碑楼,修缮加固了陵冢,并对石刻文物进行整理保护以及周边环境整治。千年帝陵重获新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世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1.《关于11个商朝王陵视频我想说内黄的商代王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1个商朝王陵视频我想说内黄的商代王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