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精读中国史连载190,《两晋南北朝史话》连载33(点击蓝色字母可以看全篇),欢迎收看。
(休息几天,隋唐篇即将上演)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布,一些帝王和贵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了许多佛寺佛塔,开凿了不少石窟。这些璀璨的佛教艺术,为我国艺术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北朝开凿的石窟很多,其中以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最为著名。
石窟寺院起源于印度,原是僧徒礼佛的祠堂和僧房,洞窟内开凿佛龛,并饰以图案雕刻和艳丽的壁画。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石窟寺的营造也在各地展开。
01、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西16公里武周山北崖。大同原是北魏都城平城。石窟依山开凿,都是在石壁上雕琢出来的。东西连绵约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大小佛像5. 1万余尊。
佛像有各种姿态:有的容貌庄严,有的体态安详,有的高大魁伟,有的沉思默想。
在现存洞窟中,较大的有20多个。石窟约从北魏和平元年(460) 开始建造,主要洞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之前,到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始具规模。以后唐朝及辽、金、明、清仍陆续开凿。
第16窟到第20窟开凿得最早。这是北魏文成帝即位不久,请名僧昙曜负责监造的,称为昙曜五窟。五窟中每一窟都有一尊大佛,象征北魏五个皇帝是如来佛化身。其中有一尊大佛脸上和足上都嵌有黑石,和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完全相同,这是把文成帝加以神化。
在大佛周围还雕刻着大小不等的佛像,即飞天和侏儒。飞天手执乐器、飞舞天空,侏儒身形矮小,躯干健壮,在座础、梁下、柱顶、龛基等处,用力举重物,神情仍甚欢喜。这些都象征着各级群臣,以及服役的民众和奴隶。
在第20窟中,雕刻着一个高达13. 7米的大佛像,俗称大露佛(露天大佛),面部丰满, 耳大垂肩,造型雄伟, 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孝文帝时开凿的第六窟最为壮观,保存最完好。窟平面近似方形,约60平方米。中间有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5米,四面有佛像,上层四角又各雕9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身上。余壁雕满佛、菩萨、罗汉和飞天等造像。窟顶刻有33天神像及各种骑乘。东、南、西壁中下部和塔柱四面,都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33幅连环画。
此窟规模宏伟、雕刻富丽,技法精练,是石窟群中最大的一窟。
在第五窟中有一尊佛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高约18米,脚长约4.6米,中指长约3.5米,气势雄浑。这也是孝文帝在迁都前开凿的。从佛教雕刻艺术可以明显地看到它既受南亚的影响,又是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
02、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在洛阳城南12公里处。
这里山河秀丽、风景宜人。龙门山、香山双峰对峙,中间伊水北流,犹如天然门阙,古称“伊阙”。又因伊水在两山下像条矫健的游龙,所以又称龙门。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岸的峭壁上,长达1公里。
龙门石窟现存佛洞1352个,造像近10万尊。其中北魏所凿的佛洞石龛约占1/3。
龙门石窟中的代表作有古阳洞、宾阳洞等。古阳洞开凿于迁都前后,是开凿最早、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王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洞窟。洞高11. 1米,宽6.9米,深13.5米。洞内小龛琳琅满目,两壁井然有序地雕凿成三列佛龛。
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美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艺术之大成。
宾阳洞共有三洞,在北魏时叫灵岩寺;明清以来才称为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命名的。
这是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太后修功德而营造的。开凿历时23年(500-523),用工80万多,真是“当时锤凿斫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
宾阳中洞高8.4米,进深和宽各11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像为中心的五尊雕像。释迦牟尼两足交结坐着,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双目垂视,大耳长鼻,相貌庄严。
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温雅敦厚。南北二壁各有一佛二菩萨,面相清瘦略长,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窟顶作穹隆形,雕有莲花宝盖,周围是8个伎乐天和2个供养天人。
供养天人也叫飞天,是能奏乐、善飞舞的美丽仙人。这些飞天挺健飘逸、迎风翱翔,姿态优美动人。
洞口两面原有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表现孝文帝与文昭太后及君臣妃嫔们典雅华丽的礼佛场面。
龙门石窟还保存了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余件,是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珍品。流传已久的“龙门二十品" (19品在古阳洞中),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是魏碑体的代表作,是北魏书法艺术的精华。
03、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离敦煌城东南40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崖壁上面。有2公里长,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100余尊。
莫高窟是从前秦建元二年 (366)开始开凿的。相传有个和尚名乐尊,西游到三危山下,一天黄昏时刻,忽见山峰放射出万道金光,好像千万个佛。他认为这是圣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对面的岩壁上开凿石窟。从此以后1000多年里,各朝陆续在此开凿洞窟,隋唐时达到高潮。
由于这里石质比较松脆,不适于雕刻,所以石窟艺术表现为更细致、更精美的大型壁画和塑像。
这一时期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以佛说法图和佛本生(前生)故事为主。说法图一般是一佛在中间,两菩萨侍立左右,其他还画了散花奏乐的飞天在空中飞翔。
所谓佛本生故事,主要描写释迦牟尼一生的历史故事,和他在过去世道中舍身行善的故事画。故事内容不外是教人慈悲、忍辱、不抵抗。但它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
这些塑像、壁画,气魄雄伟、形象生动,不仅具有伟大的艺术价值,而且富有史料价值。
04、少林寺、悬空寺
北魏大兴佛教,除了大造佛窟外,还建立许多寺庙佛塔。著名的少林寺就是孝文帝时开始建造的。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北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印度沙门跋陀经西域来中国,孝文帝很器重他,就建立此寺,让他落迹传教。
北魏时,佛塔都建造在寺院的中心。留存至今的,在河南登封县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塔也是北魏时建造的。这里起初是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孝明帝舍宅建寺,改名闲居寺。到隋代开皇年间改名嵩岳寺。塔就建立在寺院的中心。塔东有千佛殿,西有定光佛堂,南边是山门,北建大佛殿。塔高41米,平面呈十二角形,内部有八角形塔室,上下用木扶梯。外部作密檐十五层。
第一层塔身特高,第二层以上,塔身逐层缩短,每面开一小窗。整个外形像一个炮弹形的圆锥体。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高层砖石建筑,是楼阁式塔中最早一个代表作。
在没有钢筋水泥的情况下,仅用青砖黄泥结构建成这样高塔,经受1600多年风雨剥蚀而雄伟纥立,充分反映出我国当时高度的建筑技术水平。
此外,在今山西浑源县南5公里恒山峭壁上,有建于北魏后期的悬空寺,现寺内有6座殿阁,两座三层“飞楼”,共有阁楼庙宇四十余间,庙宇飞梁横插于岩石之中,阁楼靠几十根依附于岩石的长柱托着,表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
佛窟、佛塔的兴建,固然是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但它成于千百名无名艺术家之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是我国的伟大艺术宝库和珍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两晋南北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1.《关于( )是隋朝的佛教建筑我想说北朝留给后世的佛窟和佛塔:云冈、龙门、莫高窟、少林寺和悬空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 )是隋朝的佛教建筑我想说北朝留给后世的佛窟和佛塔:云冈、龙门、莫高窟、少林寺和悬空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