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木取火,如果象征着人类告别了与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甲骨文的出现将代表着人类告别勾结的时代。(莎士比亚)。
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华夏文明的一盏指明灯。甲骨文不只是文化的标志,它还对一系列史书中的记载进行了有效验证,把中华文明推进了5个世纪。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书写规则到金文的巧妙形式的演变。
一、甲骨文的书写规则
我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当时先民在每一次占卜之后,要将这次活动记录下来,必先要拟出一段文字来,这就像现代人写文章先打草稿,然后再选择一块甲骨或兽骨,将文字刻在上面。
那么,在书写、刀刻之前,还必须有一个大体上的布局安排:根据字数的多少,来设计字的大小、每行的字数和整片上的行数。然后,再将要写的文字用笔蘸了颜色写在上面,而后再用刻刀逐字刻上去。在这个先写后刻的程序中,假设采用自左而右的章法形态,则书写起来也许没有什么不方便,但刻的时候,如果也从左至右逐字契刻,先写上去的文字都在手掌之下。
这样,不待前数字契刻完毕,其余的字就会被手掌和手腕擦磨得模糊一片了。只有采取自右而左逐行契刻的办法,先书写上去的文字才不至于被擦磨掉。出土的甲骨文中,还有一些作过"涂墨""涂朱"处理的,也就是在文字刻好以后,再在字上涂以朱砂和墨色,如《殷墟书契菁华》中著录的几版大骨,字口填涂朱砂,非常醒目。
还有一些是因为所刻文字过于细小,为便于字画的观察与掌握,先在甲骨版上涂色,待字刻毕后,再将骨版擦拭干净,但字画中却留下了颜色,显得文字很清晰醒目。像这样先涂色后刻字的情况,就更必须采取自右而左逐行契刻的办法了。
也许有人会说,甲骨文并不都是先写后刻的,也有直接用刀刻上去的,为什么没有采取自左而右的行次排列呢?即使作为专业的书写人员,最初必然也是先书写而后契刻。只有在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之后,才敢直接刻字,这恐怕也是只限于字数少、容易刻的内容。如果文字较多或不常见的字较多,即使契刻高手,恐怕仍然要先书写再契刻。
而在开始捉刀到相当熟练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右而左排列行次的章法定式,况且还要照顾到读者的习惯,既然已经形成了规矩,在其有了熟练的契刻工夫之后,即使不先书写便直接契刻,他也只能按"规矩"办事了。
殷商人就是这样立下这个规矩的。到后来,负载文字的材料变了,比如殷商以后,甲骨逐渐为竹简所替代,在简册上是直接书写文字,当然可以采用自左至右的行次排列,但此前的规矩已经形成,善于守成的中国人便从没有想要改变它,致使汉文字书写章法上的这个规矩延续了3000余年!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来,我们传统的文字书写章法才逐渐被打破,改为同国际接轨的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的书写格式。但这还仅限于一般的文字书写和书籍印刷,在书法艺术的园地里,至今还守着这个老规矩。
二、金文的出现
书法史上在谈到周秦篆书时,往往将其分为钟鼎金文、石刻文、简书、帛书等。这个分类标准,是依照负载文字的材料不同而定的。因为书写工具和负载文字的材料不同,同是篆书,却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可见工具和材料对于文字书写的重要性。实际上,汉字字体之所以发生变化,与书写工具和负载文字的材料变化有着重要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西周的金文。
金文,或称吉金文、钟鼎文,是指铸或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金文,今所见者以钟鼎文为多。 "鼎"是祭祀用的礼器,"钟"是当时的乐器。商代只有"鼎","钟"是周朝人的创造。商周两代有文字的青铜器今存约6000件,其中属于商代的大约1000件,其余多是西周时期的。
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早期的一般多饰以饕餮图案而文字较少,有的只有一个字或几个字,有的则是具有图案性质又类似于文字的族徽或庙号,尤其是这种族徽类的图案性质的文字,未必是一字一音,它是介于书与画之间的一种作品,这类符号也就不必完全当作文字去考究。
商末才有连贯的铭文,但最多的也只有40多字。商代的金文,受甲骨文风格影响较明显。一种如"小臣缶方鼎"其上有近30字,其笔画细瘦劲韧,虽也有一二肥笔,但通篇看,有着浓重的刀刻意味。
三、金文的奇妙形式及特点
金文的字形非常奇特,例如"司母戊鼎""司母辛鼎"上,它们上面的文字气魄阔大,笔力雄强,笔画亦较丰腴,但仍保持着甲骨刻字笔画尖起尖收的特点。而特受后人赞叹的是"司母戊"三个字的布局,天然浑成,寓机趣于朴拙,令人玩味不尽。但在这个时期,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实用性的,或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或说明其用途,或记载器物的来历等等。
它的文字尤其是钟鼎文字大多都是铸刻于钟鼎的底部,并不是为了让人观赏。所以,这时的工匠未必考虑到文字的艺术美。
孔子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夏商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所谓"殷鉴不远",周朝的统治者鉴于殷商人敬事鬼神、听信天命而导致国家灭亡,他们一方面也还强调敬事昊天来证明自己作为统治者的合理地位。但另一方面,却强调人为的力量,致力于以"德"王天下。崇尚礼仪,大兴礼乐,重视教化。
从商代的重视神威到周代的重视人伦,思想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周代的青铜器上,是祭器减少而生活器皿增多。而且刻铸铭文作器物的装饰也大为盛行。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在10字以上者,就有700余篇。而且随着字形、语法和文体的进步,比较长篇的铭文也相继出现,一两百字的已经是司空见惯,成康时期的盂鼎铭文长达290多字;毛公鼎铭文497字。真可谓"郁郁乎文哉"。
西周金文的风格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早期的铜器铭文,沿袭商代旧体,笔画首尾略尖,中、后期铭文一般都是笔画圆匀,不露锋芒。其中,著名的重器如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等,无不笔势圆润,行笔由方折变为圆匀,结体朴茂,章法布局既舒朗开阔,又逐渐趋于规整。
西周后期的金文大都以方格界画,这应是后来汉字形成方块字的源头。金文的确是美的,这种文字美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已经同绘画和图案区别开来,不再是纯粹的象形,而是巧妙组合起来的抽象的富有意蕴的线条和结构。
结语
甲骨文的书法学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从西周开始到秦朝的书体是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但这也只是就大体上而言,因为书体的演变是渐进的。如果说承上,篆书承甲骨文而来,作为篆书之精华的金文,西周初期的金文同商代后期的金文并没有多少区别。而汉代的隶书,在这一时期的竹简书中已经可以看出它的端倪了,这可以叫做启下。
参考文献:
《中华文化的勃兴》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
《殷墟书契菁华》
1.《1.从商朝甲骨文演变看这里!甲骨文的书写规则到金文的奇妙形式的演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从商朝甲骨文演变看这里!甲骨文的书写规则到金文的奇妙形式的演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