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中,在上王朝之前有一个夏王朝,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最详细的,与下王世界大体一致的史事。
更早的周代文献如《尚书》《诗经》《论语》《楚辞》《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也或多或少提到夏朝的事迹。出土文献像《豳公盨》《秦公簋》《叔夷钟》《竹书纪年》《上博藏楚简》等也有关于夏朝人物和事迹的记载。其中大禹治水、太康失国、商汤放桀等事件为后世熟知。
豳公盨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保利艺术博物馆)
以往有学者认为,夏族当时可能还没有使用文字。顾颉刚先生曾经感慨道,河、洛之间为夏代政治中心自无疑义。所恨者,夏代史迹无文字可证明耳。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夏代已经出现了文字。唐兰先生就表示,夏代一定有过很丰富的文化,可惜所能看见的材料太少了。只要能考出有一两个字,也很能够证明那时候已有了文字。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来源:商务印书馆)
受1928年安阳殷墟发掘证实商代晚期历史属于信史的启发,有学者开始在已经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中探索夏文化遗存,比如20世纪30年代徐中舒先生提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20世纪40年代范文澜先生提出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现在看来,当时发现的相关考古学文化还存有缺环、并不连贯。
二里头遗址与夏墟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5月16日,徐旭生先生因调查夏墟而来到二里头遗址调查。同年秋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掘二里头遗址。
《考古》1959年第11期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约9公里,北面有洛河流过。所谓“头”,当地方言指凸起的高地,就是岗地。二里头的意思是指长约二里的岗地,当地曾经有“二里岗”之称,后来称为“二里头”。
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60年的考古发掘,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城、宫殿,井字形道路网,铸铜、制骨、制陶、制玉作坊,青铜器、玉器、原始瓷、象牙器等高规格文化遗存,显示出一代王朝气象。1977年,夏鼐先生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址称名“二里头文化”。目前在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约400多处,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
二里头遗址平面布局图(来源: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祭祀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中原文物》2019年第4期)
由于当时徐旭生先生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从此引发学界有关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还是先商文化或早商文化、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一部分还是夏文化全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否属于夏文化早期遗存等一系列讨论。
北京大学的邹衡先生认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至殷墟文化之间的考古年代序列和发展线索已经比较清楚,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文化缺环,在这个范围内的诸文化的分布及其文化性质也大致有了眉目。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主要根据是:
二里头文化编年位置介于当地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早商文化)之间。
乳钉纹铜爵,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来源:洛阳博物馆)
二里头文化标本碳十四测年数据范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之间。这一数据范围与根据文献记载推出的夏纪年大致相合。
二里头文化分布地域与文献记载夏人活动区域大致符合。《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伊洛竭而夏亡”。这一带正是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来源:河南博物院)
国内外有学者强调,二里头文化迄今没有发现文字,更没有发现与夏人有关的“夏”字。所以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观点还需要有当时的文字证据。
二里头文化是否有文字,以往学界多关注二里头文化陶文,有学者认为是文字,有学者认为是符号。我对二里头文化陶文做过一番梳理研究,认为二里头文化中有文字,也有符号,合称为字符。
无人机拍摄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内的2号宫殿基址。新华社发
二里头文化陶字符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偃师高崖等遗址均有发现,基本字符形不少于64种。这些字符多见象形,也见会意,存有文辞,具有属地、数量、日期、祭祀等寓意。其中有些字符可寻源于当地龙山文化,又被二里岗文化继承,符合文字超越时间空间的记录功用特征,当属于文字。
二里头遗址部分陶文拓本(来源:曹定云《夏代文字求证—二里头文化陶文考》,《考古》2004年第12期)
二里头文化有没有甲骨文,这个问题以往很少有学者研究。我在十几年前曾经梳理过二里头文化的骨刻字符,收集到偃师二里头、密县黄寨、渑池郑窑、方城八里桥等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牛、羊、猪骨刻辞,共5件。刻辞以双字符居多,有3个字符者。
二里岗遗址出土骨刻字符。资料图片
由于二里头文化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构成会意字刻辞等特征上形成承接。据此判断,二里头文化骨刻辞性质属甲骨文字。
郑州商城遗址内城墙。资料图片
二里头文化骨刻字符与陶刻字符之间具有相似性,属于同一系统文字。二里头文化甲骨文与陶文形成联证,证明二里头文化不仅有符号,也有文字。
2008年9月25日,我在观察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出土的一件二里头文化占卜用的牛肩胛骨(H1:12,长23.6厘米,宽6厘米)时,发现这件卜骨上有两个字符。由于刊出这件卜骨考古绘图太小,所以卜骨上面的两个字符就更小,容易被人忽略。这件卜骨刻辞与安阳殷墟晚商文化牛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构成会意字刻辞等特征上具有承继性,可以断定为二里头文化甲骨文字。
考虑到,密县黄寨地处二里头文化分布中心区域,属传世文献记载中夏族活动范围,推断这一刻辞记录了夏族的一次狩猎活动。
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辞的“乇”字,为确定郑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都,即亳都)增添了文字例证。我认为,综合郑州商城考古遗存内涵、出土文字、文献等材料,郑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亳)的学术判断可以定论。
而密县黄寨出土的二里头文化牛骨刻辞,我认为是将甲骨文出现的时代由商代早期前推至二里头文化。
当然,关于夏王朝的问题,由于时代久远,涉及问题复杂,我相信,讨论还会持续进行下去,学术道路会很长,仍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求索。
李维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出版有《考古学家邹衡》《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豫南及邻境地区青铜文化》《郑州青铜文化研究》《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画记:一个考古学者的写生历程》等,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
来源:《光明日报》1月18日
图片:网络、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等
责编:王子墨
编辑:王远方 张永群
1.《【1959曾建立于夏朝都城】专题夏朝,在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59曾建立于夏朝都城】专题夏朝,在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