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刺绣主要以家族“余红”的形式存在。
所谓锡绣,就是无锡地区的刺绣。明朝中期,它已成为上供朝廷的贡品,在清末民初锡绣更是享誉海内外。锡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关于它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所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段史料讲述的是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时的事,这说明早在周太王之长子泰伯南来无锡梅村建都时,当地就已经流传着刺绣技艺。
大约在200多年前,锡绣开始走进了它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中期,“十字桃花”和“堆栈纱刺绣”已经非常盛行。
锡绣《击鞠图》(局部)
无锡刺绣艺人最早见于方志者为明代的余氏,据《金匮县志》记载:“堆纱刺绣兹明尤仲骥妻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创制堆纱刺绣,业此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
清代中期以后,更是涌现出一批刺绣名家,推动了锡绣的蓬勃发展。
清末民初鼎盛时期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江南著名刺绣艺术家丁佩曾寓居无锡,她在无锡生活期间,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发行,这就是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绣谱》。在这部9000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
▲ 清 丁佩 《绣谱》木刻本
清末民初,丁佩之后,锡绣艺术家可谓层出不穷,薛芳(字文华)、李佩黻、李韵和、张应秀、华堪、陈少云、吴毓芳等名家辈出,锡绣的风格也愈加鲜明。其中,以锡山绣工会李佩黻、金匮县华璂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将锡绣推向历史的鼎盛阶段。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无锡人李佩黻、李韵和妯娌创办了锡城最早民间刺绣传授组织——锡山绣工传习所。锡山绣工传习所的会员大都是闺中待嫁少女,故传授的刺绣品种以欣赏性的“闺阁绣”为主。
光绪二十四年(1908),农工商部以锡山绣工传习所“精制绣品,新法改良”,特授予李佩黻一等奖牌。
华璂与《刺绣术》
在锡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影响和成就最大者,首推清朝同治年间荡口古镇的一位奇女子——华璂。可以说,她是锡绣乃至中国刺绣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华璂,字图珊,号迦陵馆主。她的父亲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华蘅芳。华璂精于刺绣,尤以刺绣山水风景和飞鸟走兽见长。 众所周知,华衡芳是中国早期掌握和传播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此,华璂与同时代其他书香门第的闺秀相比,她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艺术。这种环境在她日后的刺绣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呈现出西洋绘画华丽与厚重的独特风格。
《风景》华璂 绣 苏州刺绣研究所藏
华璂后与安徽籍金石家张尉结为伉俪,但仍住在荡口娘家。两人的结合可谓才子佳人,张尉才华出众,书画金石造诣极高,曾有“京沪第一笔”之称。
1906年,时年37岁的华璂在鹅湖女学担任刺绣教师。在此后的几年中,她的刺绣造诣也日趋精进与成熟,但此时的华璂名气还不算响。
直到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华璂所绣《山水绣件》获得金牌奖,其堂妹华玙所绣《牡丹绣品》获得银牌奖,令人刮目。《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称:“华璂、华玙的绣品,名誉素著……乃研究有年,于经验上得绝大之进步,且善画,故其作尤超出寻常之士,实比湘绣、苏绣为优。”在这届南洋劝业会上,锡山绣工传习所的李佩黻、张应修、赵毓芸、陈少云等20人也获得金牌奖。
两年后,华璂夫妇前往上海创业,开办了一家刺绣传习所。没多久,华璂便再次以其精妙绝伦的绣艺征服了世界。
1915年,华璂的刺绣作品《卧在稻草上的雄鸡》被选送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凭借构图巧妙和精美的绣艺征服了参观者,一举荣获金牌奖。其实,此次博览会,无锡共送展50件锡绣作品,件件获奖。
《卧在稻草堆的公鸡》华璂 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19年,华璂在上海闸北会馆路大椿东里创办了上海女子美术刺绣传习所。传习所以改良旧绣,参与新旧画法及色彩,补助自立之职业为宗旨,分正科(2年毕业)、选科(半年毕业)、速成科、传习科和函授科,传授风景、山水、动植物、肖像等绘画刺绣技艺。为方便路途较远或有家务的学员学习刺绣,传习所还允许学员带材料和绣样回家学习,有疑问时来所咨询。
在上海创办刺绣传习所期间,华璂的绣品内容也呈现出上海滩的时尚气息,比如她的代表作《耶稣像》、《绣球白猫》、《菊花蜂》等。
华璂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一书,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8年12月,华璂在对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后,与许频韵合著了《刺绣术》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刺绣术》是继倪仁吉《凝香绣谱》、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后,我国刺绣史上又一本技法经典专著。此书十年内再版三次,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但著作问世没多久,华璂便因病去世。
苏州刺绣研究所藏“华璂绣秋景图”局部
华璂留传下来的刺绣作品并不多。苏州刺绣研究所和无锡的中华刺绣品厂曾各珍藏有华璂的刺绣名作,但后者现已下落不明。
振秀女校与锡绣
除锡山绣工传习所外,另有一所振秀女校的锡绣在锡邑也是十分有名的。
振秀女校始创于1906年,建于后贝巷原锡金师范学堂旧址上,创办人为一个没有文化而自幼精习刺绣的孀妇,坊间皆以“小脚王老太”相称。振秀女校初设四个教室,以刺绣为主,故亦名“振秀刺绣学堂”。
振秀女校学生最多时达二百余人,其中精通刺绣的有三十余人,为此还特别增设了“刺绣专业班”。
就是这家振华女校,因为锡绣,还曾在黎元洪就任民国大总统时,吴王镜与学生张月琴、张月秀合绣了一幅肖像送往作贺,最终获得了300银元奖金。此后,她们的作品又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获奖,进而在费城“世博”会上荣获甲等金奖。由此可见,振秀的锡绣实力不容小觑。
自1908年至1921年十三年里,锡绣艺术品在国内外各种赛会获奖次数远远超过苏州,在全国雄居榜首,形成了“锡绣盛称于世,不惟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的兴盛景象。
1.《丁佩是清代吗,干货看这篇!发现无锡|煌煌锡绣,她生于繁华,走向孤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丁佩是清代吗,干货看这篇!发现无锡|煌煌锡绣,她生于繁华,走向孤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