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元朝

【的元朝】专题元朝为何也会有边疆危机?忽必烈都做了什么?

文|反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一直是其中的主线。

为了应对游牧文明的挑战,占据中原农耕区的封建王朝,必然把巩固北部边防、抵御草原游牧者南下作为国策的重点。但是,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元朝,这个由蒙古高原游牧部族建立起的大一统政权,居然也会遭遇游牧者侵扰边境的危机。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奇怪。元朝为什么也会有边疆危机呢?

其实,要想理解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在这里,我们需要先谈一下元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01成吉思汗死后的汗位之争

元朝虽然是以蒙古军事贵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当时的欧亚大陆上,除了元朝之外,蒙古人在波斯高原和钦察草原等地,都建立起了地方政权。

而这些政权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成吉思汗的后裔自居。例如,中亚地区的窝阔台和察合台汗国,便是由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的子孙建立并统治的。

而统治区域主要覆盖今天伊朗的伊利汗国(也有翻译为伊儿汗国),则是由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

紧邻东欧的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为成吉思汗之孙、术赤之子拔都建立。

至于元朝自不必多言,他的开国之君元世祖忽必烈,也是拖雷之子。当然,这些独立于元朝之外的汗国,都得到了当时全蒙古大汗的认可。所以他们的政治地位也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不过,问题也出现了,全蒙古的大汗只有一个,但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有这么多,到底谁来当这个大汗呢?自铁木真于征伐西夏的途中病逝后,按照其遗愿,汗位由三子窝阔台继承,但四子拖雷根据蒙古人家庭“幼子守产”的习俗,掌握了蒙古帝国大部分的武装力量。

成吉思汗的这个安排,实际上想平衡诸子之间的利益,通过“军政分离”来巩固内部团结,以延续他开启的征服大业。

但是,窝阔台可不会安于现状,拖雷指挥大军灭金后仅仅半年,就不明不白的死去,据说,拖雷壮年早逝和窝阔台的猜疑有很大的关系。

此后,窝阔台干脆垄断了汗位,到他死后,汗位直接被传给了他的儿子贵由。

贵由享受到了父亲为他争取到的政治利益,然而,拖雷诸子却不甘心屈从于窝阔台后裔的统治之下,他们也有夺取汗位的野心。于是,当贵由离世后,蒙哥便利用这个汗位空缺的时期,通过联合拔都统治的钦察汗国,成功夺过了汗位。

后来蒙哥攻宋途中病死于四川合州军营,汗位并没有从拖雷一系中滑脱,而是在蒙古的两个亲兄弟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之间摆动了一番,最后被实力更胜一筹的忽必烈夺取。当然了,与窝阔台、贵由和蒙哥继承汗位的形式不同,忽必烈没有在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老家召集全蒙古高层的贵族列席选举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而是撇开了包括兄弟阿里不哥支持者在内的一部分王公贵族,在远离蒙古高原腹地的上都开平临时宣布自己为新任大汗。

忽必烈这种做法,直接挑战了连祖父成吉思汗都没有改变过的祖制,也加剧了从其父辈之间便已经公开化的矛盾纷争。虽然阿里不哥本人不甘心的承认了自己的失败,默认了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是窝阔台和察合台的后裔则坚决抵制,他们依托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和土地,怂恿天山南北的蒙古贵族反对忽必烈的政权。

而这时候,正好又赶上了忽必烈忙于挥军征讨南宋,无暇顾及内陆亚洲的形势变化。元朝的边疆危机,便由此而来。它与成吉思汗后裔之间的至高权力之争,是交织在一起的。

忽必烈剧照

02西北叛乱影响内部改制

在治理刚归化未久的西藏上,元世祖忽必烈可以在中央直接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宣政院)加以统辖。但是,西北边疆不同于西藏高原,因为这里既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或者说是忽必烈所属黄金家族的“龙兴之地”,还是蒙古部落贵族较为集中的地区。这些贵族各掌握有一定的奴隶和人口,根本不把远在大都的忽必烈和他的中书省决策班子放在眼里。

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忽必烈部分采用中原汉制的做法,违背了“蒙古本位”的立国传统,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因此,当窝阔台的孙子海都或察合台的孙子八剌、曾孙笃哇一煽风点火带节奏,天山南北的蒙古诸王中就会不停地冒出响应者,例如乃颜叛乱便由此而起。另外,蒙哥的儿子也曾因为不满叔父忽必烈继承汗位,以王公身份起兵谋反。这些都让忽必烈感到如芒在背。

所幸的是,由于忽必烈在对付西北蒙古贵族叛乱上反应及时(为此他还御驾亲征),这些元朝的敌对者均未能形成气候。不过,为了避免叛乱势力“春风吹又生”,忽必烈无形之中放缓了汉化改制的进程,这也间接导致元朝在刚立国未久,就因行政系统混乱、贵族腐化等原因,流露出早衰的迹象。

03元朝边疆危机的化解

忽必烈和西北边地敌对势力的博弈,也并不是逢战必胜。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元朝需要防御的正面实在太宽了。和明朝相比,后者只要构筑起九边重镇,把主力部队收缩在里面消极防御就算任务完成。

但元朝不同,忽必烈与他的继承者们,必须把防御重点扩大到哈喇和林及其附近。这片区域的得失,直接关乎到元朝最高统治者能否同时以全蒙古大汗的身份发号施令(即便这些命令不一定有效)。

因此,为安定“祖宗之地”,元朝在西北的驻军数量庞大,消耗粮饷更是如流水一般,这也直接刺激了元朝中央政府探索海运新模式,以便于将东南地区的财赋输送到北方需要的地区。

不过,就是这样,海都和笃哇仍能够钻空子痛打一顿元朝边防军,然后火速转移。到忽必烈死后,他的孙子、元成宗铁穆耳继位,海都等发动的东侵,仍然困扰着帝国。

为此,元成宗又调动大军,在和林附近进行大规模反击。由于铁穆耳果断地以攻为守,以窝阔台和察合台汗国贵族为主的蒙古叛乱者遭遇巨大打击。到公元1303年,双方终于达成了表面的和平,元成宗的全蒙古大汗地位得到了这两大汗国的认可,但元成宗也无力改变两大汗国割据中亚的现状。

此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之间又发生了利益纷争,由于双方在对元朝和战方面分歧较大,主张恢复强硬态度的窝阔台汗国统治者察八儿被元朝远征军打得丢盔弃甲,元气大伤。遭此重挫,坐山观虎斗的察合台汗笃哇,趁机兼并了这个曾经的盟友,并向元朝继续释放和平相处的信号。元朝的西北边疆也暂时趋于安定,直到朱元璋发动针对元朝在黄河流域残余势力的北伐。

参考文献:

《蒙古秘史》

拉施特《史集》,商务印书馆

周良霄《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

1.《【的元朝】专题元朝为何也会有边疆危机?忽必烈都做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的元朝】专题元朝为何也会有边疆危机?忽必烈都做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0100.html

上一篇

【11月乌鲁木齐回广元朝天】便捷“飞的”!直达航线开通 广元到南京仅需两小时

下一篇

【1208年元朝的都城在哪里】专题三大平原区县级地名演变研究

【的元朝】专题消失的元朝

【的元朝】专题消失的元朝

()的元朝相关介绍,形象逐渐模糊的元朝皇帝 说起元朝100年(公元1271 ~ 1388年),你会想起什么? 就像空荡荡的,前面的成吉思汗、忽必烈,终于推翻了元朝的朱元璋而已。(威廉莎士比亚、成吉思汗、忽必烈、忽必烈、忽...

【的元朝】专题元朝的历史其实很简单

【的元朝】专题元朝的历史其实很简单

()的元朝相关介绍,说到元朝,很多人想起了一代骄傲的成吉思汗,他创立的是大蒙古帝国,他的孙忽必烈创立的是元朝,元朝只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即便如此,元朝的版图仍属历代之冠,《元史》记载其疆域“东尽辽左,西及流沙。北逾阴...

的元朝专题之马克·波罗笔下无与伦比的元大都,却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闪失”

的元朝专题之马克·波罗笔下无与伦比的元大都,却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闪失”

()的元朝相关介绍,众所周知,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始于元代。 公元1267年,袁世祖忽必烈决定以本金、中东北桥和琼花岛为核心,建设新的都城——元大学。 马可·波罗在游记里称元大都“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作为中国古代都城...

【的元朝】专题简说:元朝的历史概貌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之最

  • 【的元朝】专题简说:元朝的历史概貌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之最
  • 【的元朝】专题简说:元朝的历史概貌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之最
  • 【的元朝】专题简说:元朝的历史概貌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之最

【的元朝】简说:元朝的历史概貌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之最

  • 【的元朝】简说:元朝的历史概貌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之最
  • 【的元朝】简说:元朝的历史概貌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之最
  • 【的元朝】简说:元朝的历史概貌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之最

的元朝,干货看这篇!帝国的毁灭——元(大蒙古国)下

  • 的元朝,干货看这篇!帝国的毁灭——元(大蒙古国)下
  • 的元朝,干货看这篇!帝国的毁灭——元(大蒙古国)下
  • 的元朝,干货看这篇!帝国的毁灭——元(大蒙古国)下
的元朝专题之“到处都是白银”:元代银器独有的设计美感

的元朝专题之“到处都是白银”:元代银器独有的设计美感

()的元朝相关介绍,文|朱兰 蒙古族统一之前,银器的制作和使用很少,唯一的银器在部落中被掠夺。 塔塔儿部落是蒙古高原一支较强大的部落,“那到处都是白银,一切器皿都是银制的”。铁木真在和塔塔儿的一次战争中“抢光了他们所有的...

的元朝专题之从忽必烈之死到元顺帝接班,纷乱的元朝“中世纪”,就这三件大事

  • 的元朝专题之从忽必烈之死到元顺帝接班,纷乱的元朝“中世纪”,就这三件大事
  • 的元朝专题之从忽必烈之死到元顺帝接班,纷乱的元朝“中世纪”,就这三件大事
  • 的元朝专题之从忽必烈之死到元顺帝接班,纷乱的元朝“中世纪”,就这三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