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多年前,清朝重臣胜格林镇为什么要改名山陵小镇?‖故乡许昌
文‖军山
小城市小,小村庄更小。
小城是一县的治所,小村也背临通衢大道,出城西去五里便是它的所在。
小村前有一条古运河,当年曾流淌着一泓碧水;如今,它经年历久,岁月沧桑,耗尽了津液,干涸了,只留下一条瘦瘦的河道,丛生好杂草,成为村童们戏耍的场所。
“居河之湄,结草为庵”。小村的祖先们深谙居河之阳的妙处,便择了这一片净土安家落户,蓬庐牖户,繁衍后世,乃至今日。
小村名曰“官寨”,这倒是委屈了小村,村中虽有土寨遗址,却无一居官之人。村中千余人,全是布衣百姓。登临故河道,放眼小村,但见村落被河道三面环绕,土筑旧寨堡也被挖掘得支离破碎。
每至暮色四合,鸡犬交鸣,暮霭绕村,凭添了几许乡趣,几许幽邃。偶遇村中老媪或老翁,打听起小村的村史趣闻,皆笑道:村名官道头。笑时,那神态,那眉眼,足够你琢磨三日。
小村始建于何年,惜无史料可考。村中现藏有张氏族谱,正楷誊写,竹宣线装,族人极为珍视。经再三恳告,方才谨谨出示。揽卷细读时,方知其张氏一世祖,乃明代户部尚书张睿。张大人一生为官清廉,屡受奸臣排挤,遂看破宦海沉浮,归隐乡梓故里。
古时候,村北有一官道,由县城西至许州,可达通都大邑。
可惜官道拓宽时至小村打住,小村傍官道,又临小河,故名“官道头村”。
小村沾了古运河的灵气,叨了小城的恩惠,所以村民们经商务农,颇有些能耐。
村前的河水干涸了,小村里却子孙绵延,人丁兴旺。清同治四年正月,蒙古忠亲王僧格林沁率满蒙旗军与“捻子”战于小城西北。因中捻军埋伏,元宵节那日,战马嘶鸣,刀光剑影,八旗子弟死伤累累,僧王部将数人亦被斩阵亡。
翌日,僧格林沁吊祭亡魂,招集残部,勒马河边,观察一番地形后,挥鞭问部下:此村何名?回答:王岗。又问南村:此村呢?部下答道:老庄。王者,亡也;老者,终也。僧王心中老大不悦,以为不祥之兆,蹙眉挥鞭指向河边小村:“此村何名?”
部下不知晓亲王心中懊恼,随口答道:“小村是官道头。”此言一出,僧王怒不可遏,忿然斥道:“官怎么会到头?官还在嘛!”于是,策马进城,晓谕地方官:“小村更名官寨!”
僧格林沁系朝廷重臣,又是亲王,一句话便改定了小村沿用了数百年的村名。
礼仪之邦自然崇尚礼仪,皇帝圣谕,相国宰宣,岂容小民分辩?
不久,小村村名便堂而皇之地载入鄢陵县志,白纸黑字,哪个也篡改不得。于是,小村原有的村名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也许是历史的昭示,也许是命运的巧合,僧格林沁可以更改小村的村名,却改变不了自己人生的命运。在他吊祭阵亡将士之后,便挥师疾马尾追捻军,岂料追至山东曹州时,又遭捻军伏击。这位蒙古亲王,素以骠悍勇狠著称于世的一代猛将,却被捻军围歼斩首,清朝也失去了一位重臣勇帅。
僧格林沁的顶戴花翎终于跌落尘埃,身首异处了。他无法更改自己的命运,真的为官到了终结。
小村本无名气,因了这段隽永的历史故事而扬名史册,后人才得以从尘封的历史典籍中窥视历史的踪迹。人世间的事体就这般奇巧:你着意改变它时,它往往回归到本来的面目;你无心留意之间,它反而改变了初衷。
阳春三月,桃花红了、梨花白了的季节里,你随便见一位村姑,问及小村村名。她便莞尔一笑说:“这是官道头村呀!”
至于僧格林沁改定的那个村名,小村人至今不肯认可。
【作者简介】君山,本名赵俊锋,河南鄢陵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戏曲学会会员,鄢陵文联原主席,鄢陵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多部著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150多年前,清朝重臣僧格林沁为何要为鄢陵小村更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50多年前,清朝重臣僧格林沁为何要为鄢陵小村更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