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银条
从明朝中期开始,中国与欧洲、日本等地的贸易量大幅增加,大量白银沿着中国商船流入中国,形成了黑潮航线等新的海上贸易路线。(西班牙人用大帆船将墨西哥等房地产的白银运到菲律宾,然后到中国购买商品,或者在菲律宾和中国海上交易,然后将购买的东方商品运回墨西哥,穿过中美洲地峡跨越大西洋。看着我,以后再详细介绍)。
黑潮航线
白银的大量涌入(据说当时的海上走私犯用一船生丝能换回半船银子),动摇了中国铜钱的地位,至明朝明英宗时期,明政府就彻底承认了白银的重要一般等价物地位(张居正改革),到了清朝时期,清朝的统治者更是将白银视为国家之本,所谓“用银为本,用钱为末”说的就是白银。
ps:当时的人们把一切物品都围绕着白银来定价(甚至包括人)。
银元宝
在当时,人们会将散碎的银两或大号的银冬瓜拜托给银匠,让其将这些不方便使用的白银熔为有固定规格、重量的银锭,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银元宝。
民间的银元宝
银冬瓜
ps:“元宝”最初是是元代时期才有的称呼,意思是是“元朝之宝”,有金元宝和银元宝之分,后来逐渐变成了银锭的称呼。
小号银元宝
一般情况下这些银锭的规格有一两、五两、十两、五十两和一百两的,再重的就比较少见了,会直接铸成大号的银冬瓜(像冬瓜那样大的银疙瘩)!
银元宝
银冬瓜
这种散碎银两融成银元宝的形式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民间的自发行为(私铸),一些地主老财或钱庄收上散碎的白银之后,会找铁匠或银匠给熔一下,这种民间的“银元宝”形制不一,品相不同,成色(含银纯度)也会有差别,质量也参差不齐,拿出去使用时,买卖双方都要对银锭的含银量进行一下友好或不友好的讨论后才能交易。
民间制作的寿银(一两重)
钱庄铸造的银元宝还好说,毕竟还有信誉保证,而地主老财铸造的银元宝不光形制各不相同,就连重量和成色都有一些毛病,是银元宝里价值最低的一等。
银元宝
ps:有的无良商人还会制造“假银元宝”坑人,他们会在银元宝里掺入过量的铅和锡,还会在浇铸银元宝时搀铜作假或者将铜块凝固在银元宝内部(不用铁块,因其能被磁铁测出),又或者在铸造好的银元宝上挖出一个洞,取下些许白银,再往洞内灌入铅水增重,最后用银片封焊洞口。
民间铸造的银元宝
这些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其成色有八成银、九成银,甚至是十成银(成色越高价值越高,反之亦然),因为不同成色的银元宝都是流通的,所以日常进行交易时要首先辨认成色,接着称重,而低成色的银元宝在交易时必须增加分量才行。
一种银元宝,上有吉祥话,所以又叫吉语银锭(银元宝)
ps:明末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人使用的银两很感兴趣,他们记载道(大致意思,因为没找到靠谱的翻译):几乎每个在大街上的中国人都会随身携带一枚蜡丸、银剪子和小秤(戥秤),他们能轻易辨别出白银的成色,准确的说出其价值几何,当需要找碎银的时候,他们往往一次就能用银剪子剪下所需要重量的白银,既不会多也不会少!而得到散碎的银子(银角子)后,人们会将其按进蜡丸里保存,当积攒足够多时就会找铁匠给铸熔成银锭。
碎银
戥秤
另一种银元宝是由官府铸造的,被称为“官银”,由官府的作坊按统一规格制作,这种银元宝有一部分是用来入库的,会成为户部乃至皇家的压库银,一般限定五十两一枚(有时候元宝专指五十两的银锭),还会专门打上库银二字,而且还有铸造工匠的名字、铸造年份、何地铸造等。一般情况下官银的成色最好,价值也高,不会出现缺斤少两的情况,是银元宝里最硬通的货色。
最硬通的官银
ps:每个省的银锭其长相都不太一样,规格也有些差别,有圆的、方的、长方的、砝码形的、猪腰形的等等。
五两圆形银锭
牌坊样式的银元宝
形状各异的银元宝
这些成型的银元宝一般和银票一起搭配着使用,用来支付大笔款项,买卖双方都很方便,但平时日常生活中用这种银元宝就比较麻烦了!因为日常生活用的还是散碎银两,所以使用时需要把这种银元宝放在火上加热,然后再用锤子敲扁,接着用银剪子把其分割成小块,以用于支付(当时有专门干这一行的商铺,叫倾银铺,既可以把碎银兑换成大型的银元宝,也可以将银元宝敲成散碎银两)。
小型银剪子
从元宝上剪下的碎银子
来华的欧洲人记载了中国人使用银元宝的场景:“为此与购买相比,支付所需的时间总要长得多,也麻烦得多。他们承认,如果像欧洲那样拥有固定币值和规定重量的货币,那就方便多了,但是他们说若真是如此,他们各省中马上会冒出大批伪造或篡改货币的人,像现在这样根据购物所需的银两切割银锭,就不会有假币之虑了。”
银元宝和元宝上剪下的碎银子
咱们印象里的银元宝和现代金楼里卖的银元宝都是圆滚滚的小可爱,双翘的中间还有半圆形突起(古代元宝一般是下凹),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看着非常的喜人,但是中国古代制作的银锭和银元宝其实和大家想象的不同,哪怕是官银都不是很漂亮,元宝上满是气窝眼和褶皱。
银锭上的褶皱
银元宝底部的气窝
这种丑陋的外形是由其纯手工的铸造方式决定的,它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并最终形成铸纹、蜂窝眼和两翘,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清朝时期古人是如何铸造银元宝的——以官府库银为例。
古代制造的库银
一、首先要提前准备好一些碎银(成色不等)和硝石粉、砷粉、硼砂、松脂、铅片等,然后把碎银放进大锅里煮一下,清洗掉表面的杂质。然后,银匠会使用木炭将熔炉烧旺,因为木炭产生的热量高于木柴(无风箱鼓风状态下,木柴最高只能达到1400度,但木炭却能达到1600度)。
燃起炭火,并不断的鼓风
二、接着银匠取出坩埚,检验完坩埚没有裂缝后,将坩埚的尖端朝下插入热炭堆里,再用钳子夹几块热炭摆入坩埚内,让其内外都受热,这个加热过程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
一只底部带有尖端的坩埚
将坩埚的尖端插入热炭堆里,坩埚内也要放入一些热炭
三、当一切顺利时,工匠将坩埚面朝下倒扣入炭堆上,然后用热炭覆盖,直到坩埚烧红后,工匠会再次将坩埚取出观察,看其有无裂缝,有裂缝的就扔掉,要不然坩埚会开裂、漏银。
将坩埚倒扣入炭火上,并覆盖上热炭
四、在确定坩埚没有问题后,银匠会先向坩埚内撒入少许硝石粉,再将事先秤好的五十两碎银倒入坩埚内。
倒入少许硝石和提前称好的50两碎银
五、在不断的鼓风加热下,碎银最终会受热融成银液,在碎银融化的过程中若是浮现的杂质太多,银匠还会再往坩埚内放入少许硝石粉和几片铅片,然后继续观察银液表面,看其是否含有锡,若是含有锡就需要往坩埚内倒入一些松脂。
观察银液表面,看所含的杂质是否漂浮出来
六、银匠会在铸造过程中会不断的观察银液表面的杂质,如果杂质不多就只放些许硝石粉,这些硝石会把银液内部的杂质释放除来,并浮到银液表面,这时撒上砷粉(俗称砒,其化合物就是剧毒的砒霜),使杂质流向坩埚的边缘。
往坩埚内丢入钳片和硝石,当杂质浮在银液表面后,撒上砷粉,使杂质流到坩埚边缘
砷块
七、若是杂质还是太多,银匠还会往坩埚内撒入一些硼砂,这些硼砂遇热后也会流到坩埚的边缘。
硼砂粉
八、当银液里的杂质析出以后,银匠会拿一根弯曲的铁条来搅拌、刮试坩埚内的银液,这时杂质便会粘在铁条上,而等到铁条变红时就要将其从银液中拔出,另换一根铁条继续搅拌银液,这一过程要进行多次,这样才能确保银元宝的成色。
用铁条刮下银液的表面杂质
ps:银匠会把搅拌过银液的铁条收好,因为附着在铁条上的杂质中是含有一点银子的,这是银匠的外快,被称为火耗或折色火耗,但从雍正时期开始,铸造官银产生的火耗是公家的~
铁条上的杂质里有一些银
九、当银液内的杂质被去除的差不多后,银匠会取出银锭的模型放在火边加热,几分钟后将其取出,浸入冷水,摆放一边(温度过高不利于制造元宝的两翘),继而从炭堆上夹起坩埚,将坩埚内的银液倒入模型内。
将模型放在火堆旁烘烤加热
然后将加热的模型侵入冷水中冷却
然后把银液倒入被冷水冷却的模型内
ps:铸银所用的模型基本都是铁做的,形制、规格各有不同,下图就是一个制造圆形银元宝的模型。
铸造圆形银元宝的模型
八、紧接着银匠会趁银液未凝结前,使用吹管轻吹银液的表面以除去木炭渣,同时还会不断的前后摇晃、震荡、敲击模型(这样会形成铸纹,而铸纹代表着较高的纯度),而这些动作会使银液流向周围,继而使其边缘扬起,最终冷却形成银元宝的两翘。
趁银液未凝固,使用吹管轻吹银液表面,同时摇晃模型
ps:有种说法是元宝之所以两头翘起,是为了便于用腰带缠在腰上(清代一枚50两重银元宝,大概重1835克左右,这么重的银疙瘩缠在腰上是不是有点不方便)。
两翘高高翘起的银元宝,绑在腰上很不方便
有时候银匠在铸造银元宝时,还会使用两种方法在银元宝的两翘之间制造一个凸点:一种是把木棍插在银液中间,然后看准时机将木棍提出,另一种则是用坩埚底部的尖端轻按银液表面,然后看准时机拔出坩埚,以此在银元宝上形成一个凸点。
在两翘的中心制作一个凸点
十、等到银液在模型里逐渐凝固成银锭,但还没有完全冷却时,银匠会把刻有他姓名和所属州府及年号的银戳放在银锭的表面,用力敲打,篆刻在银锭上。
使用银戳篆刻工匠姓名等文字
库银上会有制造工匠的姓名和所属州府及年号
最后工匠会将铸造好的银锭从模型中小心的钳出,放在一旁的架子上冷却。
将银锭从模型内钳出
如此一枚五十两的库银就制造好了,等到彻底放凉以后,还会有专人检查其是否合格,而合格的就能收进国库了。
存放银元宝
现代仿造的银元宝,上面有很多铸纹,说明其纯度很高
ps:古人进行铸造银元宝时,基本上每个银元宝的底部都有蜂窝状的气孔,这是银液体内的气体析出所致(银在熔炼时会吸收大量气体),虽然这种气孔不好看,但却是辨别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色高,反之,则成色较低。
银元宝底部的蜂窝眼是判断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
古代尤其是元朝以前,古人从银矿内提纯白银的技术不行,很多银锭内部都含有不少的其它金属元素,比如黄金!有的银锭含金量能达到0.77%,几乎是个金矿石了!要知道国内一吨金矿石甚至只能产2克~5克的黄金。
这是一枚宣统年间的东海关官银,重1834克
但现代收藏界对这些蕴含杂质的古代银元宝很欢迎,我查了一下:2007年11月,一件明代篆刻“永乐六年银作局”字样的五十两银元宝以156.8万元的天价成交,而一个光绪年间东海关(现代烟台地区)铸造的银元宝,在2011年的一家拍卖会上以48.3万人民币成交!
光绪年间出产的东海关银元宝——官银
所以,朋友们如果你们家里要是有这么大的一个银疙瘩,你就发了~
求关注、点赞、转发、评论,小编将持续贡献最优质文章,不信你们去看我主页~
1.《5万元左右的清代炉看这里!清朝的银匠制造银元宝的古老方法,50两一枚,不但好看价值也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5万元左右的清代炉看这里!清朝的银匠制造银元宝的古老方法,50两一枚,不但好看价值也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