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短,但文化就像一条大河。作为滋养的一员,我们有责任让它不停地流动。(莎士比亚)。
”4月23日,首届河北省十大藏书家评选活动公布了获奖名单并举办了颁奖仪式。该活动由河北省图书馆学会、河北新闻网、《藏书报》联合主办,历时七个月,百余人报名参与。最终,牛双跃、田国福、张清华、张旭、杨建新、郑顺通、胡林声、赵志国、徐春瑞、贾江溶等十人当选首届河北省十大藏书家。
获奖者张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愿做一个忠实的守护者,在收藏保护古籍、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
张旭:“淘”出来的藏书大家
以书会友、学习探索古籍版本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收藏的魅力——这是我搞古籍收藏的初衷。我在一步步地实现着这些初衷的同时,也充分感受着藏书人的快乐。
——张旭
说起与书的缘分,张旭说,这是从学习汉语言文学开始的。“我从小就酷爱读书,尤爱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他很早便走上了收藏之路。
“我刚开始收藏字画,但时间一长,发现总跟在人后,没什么意思,很难超越。我一直思索如何突出特色,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收藏领域。”1993年,20岁的张旭开始收藏古籍,当时收藏古籍的人比较少,价格也便宜。保定古物市场上,经常能看到许多清代坊刻本“四书”“五经”等古籍以“白菜价”贱卖。“一本才两三元钱,当时一本当代印刷的小说、诗歌还15元呢,这是100多年前的古籍啊!”张旭每周日都会到古物市场淘书,一去就是大半天,有时灰头土脸地淘回一本心爱的书,会有种幸福的感觉。
“收藏古籍主要靠眼力,也就是看懂不懂行。有时候好书放在眼前,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张旭说,有一天他在一个书摊前看到一套清代医书,卖家说不全,他翻了一下发现是全的,只是有一册几页错位跑到后面去了。“我问多少钱,300元,这么便宜,赶紧付钱。”用残本的价格淘到了一套完整的清代医书,类似这样的“捡漏”经历还有很多。
收藏之路越走越远,张旭意识到收藏应“人无我有,人有我精”,2015年起,他开始把越南古籍作为专题收藏。“我目前收藏的越南古籍有近百种。”张旭说,越南古籍在全国研究、收藏的人都比较少,“可以说我的收藏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从收藏“小白”到收藏大家,张旭每天过目数百种古籍,现在他收藏有唐写经、宋版佛经、明嘉靖袁氏嘉趣堂白棉纸《六家文选》等多套古籍精品。在张旭看来,“藏书家”不应仅仅是数量,更要有自己的特色,“藏书家应该通过自己的藏书带动研究,带动更多的人爱书藏书。”
贾江溶:收藏,让教育史更接地气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人对教育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都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收藏教育文献和实物正好可以补充还原中国教育史,使教育史更接地气。
——贾江溶
首届河北省十大藏书家中,33岁的贾江溶是一张年轻的面孔,然而他收藏教育文献和实物却已有13年了。
2006年,贾江溶还在邯郸读大学,刚上大一的他课余时间经常逛古玩市场。有一次,他在古玩市场看见一份邯郸清漳书院的试卷,一时兴起便买了下来。回来查找史料后发现,清漳书院是一家清代乾隆年间的书院,从这份试卷可以一窥乾隆年间的教育状况。从此,贾江溶走上了收藏之路。
贾江溶最初主要到各地去淘书院的试卷,仅仅四五年,便已收藏了100多种书院的试卷。后来,他渐渐把视野扩大到了科举制度、新学、民国教育等各个方面,一些教育实物也收入囊中,如古代的考篮、夹带、清代自制的黑板、纯手工文具盒、捷报的印板,以及学堂发给优秀学生的徽章等。“在收藏整理文献的过程中,教育史上那些优秀人物的故事吸引了我,让我不由自主地向他们靠拢。”贾江溶说。
贾江溶对教育文献越来越痴迷,不但到处收藏,每天还会花上十几个小时整理挖掘资料。到目前为止,他已收藏了包括书院文化、科举制度、新学、民国教育四大板块共5000余件教育文献和实物。
贾江溶现在是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的老师,课余时间,他会把学生们带进学校的校史馆,给他们讲学校的历史,还开办过关于“中国教育史”的专题讲座。他还和国内的一些展馆合作,把自己的藏品拿到其他省份展览,也向国内一些高校捐赠过跟他们校史有关的文献或实物。
贾江溶有一个梦想,就是以后能有机会在河北开一个教育博物馆。“河北在清代和近代都是教育重地。但目前全国不少省份都建了教育博物馆,但河北却没有。”他希望有一天,河北人能在这个教育博物馆里听到生动的教育故事。
(燕赵都市报记者 杨佳薇 卢伟丽)
1.《【2016年清代古医书价格】专题首届河北省十大藏书家名单揭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6年清代古医书价格】专题首届河北省十大藏书家名单揭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8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