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澍叫来寺庙里的和尚,请求一窥究竟。起初寺内主持并不答应,再三央求下,碑亭的一面封砖被拆开了。显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块250厘米高、90厘米宽的石碑,上面刻的文字形体方正,共计28行,每行65个字。
“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局部
但是问题来了,上面的字乍看之下很像是古汉字,但是仔细辨认竟没有一人识得。直到又拆除了碑亭另一面的封砖,上面有汉字书写的碑文。碑文的第一行就是: “大白高国境凉州感通塔之碑铭”。
1038年,西夏的李元昊身披白色的帝袍登基,宣布成立大白高国。显然,另一面碑文上的是西夏字。
但是这次发现并没有真正揭露西夏人的什么面纱。而是直到近百年后,由于近代考古的兴起而重又走进我们的视野。这个被尘封的王朝,从西夏王陵、西夏文,到西夏瓷,西夏人的神秘面纱渐渐被揭开。
在宁夏博物馆内陈列着数幅西夏王画像,不同于同时期的宋朝帝王画像,西夏王的画像颜色鲜亮,看起来似乎更加逼真。为什么西夏帝王画像都那么逼真?而同时期宋代帝王像反倒是差一些?
宋太祖坐像
其实,博物馆里陈列品不一定就来自古代,有些是为了辅助陈列的现代作品,这些形象逼真、帅气的西夏帝王像正是由现代人绘制的。西夏是以党项人为主建立起的政权,西夏的帝王无论是自身长相、还是服饰自然会带有民族特色。但是与出土的西夏帝王像比照,这些画像还是存在较大的偏差的。
《西夏国王像》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出土,原画已遗失,仅留照片。画面正中的便是西夏王。有学者认为这是李元昊。
与宁夏博物馆内的西夏王像进行对比,差别真不是一般的大,这幅照片上的西夏帝王更像是一位宋代的帝王。头戴高冠,身穿长袍,脚着靴,呈坐姿,除了头顶上的帽式为高耸的尖耳状。难道这才是历史上西夏王的真正面貌吗?先别急着下定论。
《西夏译经图》
再看一幅《西夏译经图》,出土于宁夏灵武市,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在图上有注文“子明盛皇帝”,即西夏第三代皇帝惠宗李秉常。这或许是唯一一幅可以确定身份就是西夏王的画像了。
图上的惠宗李秉常头戴尖顶金冠,冠上刻花纹,冠后有圆光,内穿圆领内衣,中穿交领宽袖右衽长袍,腰系大带、革带,外披有团花纹饰的大衣。与宋朝帝王的法服相比,服饰差别不大,所戴的冠差别明显。宋代帝王戴冕冠,而西夏帝王戴的是尖顶金冠,很是华丽。“尖顶镂冠”的样式与博物馆内的西夏帝王画像基本一致。在这幅图的后排左右各有一排头戴这种“尖顶镂冠”的西夏人像,可见,这种冠在西夏应该是很常见的一种。
《官员(西夏王)和侍从》由于这幅画上的主要人物服饰上的带有团龙纹纹样,断定这可能也是一位西夏皇帝,但这位西夏皇帝的着装中也带有浓厚的中原味。
三幅不同的西夏帝王图上的西夏王仿佛有三张面孔。相比较而言,只有《西夏译经图》中的惠宗李秉常与博物馆陈列的西夏帝王像最为接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西夏在唐朝时就已经逐渐崛起,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连他们的姓“李”也是唐朝皇帝所赐,唐朝灭亡之后,西夏虽与宋对峙,但也或多或少收到了宋王朝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单单只表现在服饰上。所以,他们的画像也多多少少收到了宋代的画风影响。但是西夏帝王中也有少数秉持坚持不易俗的政策,于是,反反复复中西夏的本族服饰也有点四不像的感觉了。但是有一点还是可以确定的,西夏为党项人,他们有髡发的习俗。所以,当西夏帝王摘了帽冠,还是很容易识别的。
博物馆内以较有特色的《西夏译经图》中的西夏王,也是唯一一个可以非常明确是西夏王的图像为蓝本,为西夏历代帝王绘制画像,我觉得没毛病,这幅画确实是最佳选择了。
1.《为什么西夏帝王画像都那么逼真?而宋代帝王画像却不写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西夏帝王画像都那么逼真?而宋代帝王画像却不写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7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