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京城、富城、县城和守卫者都坚守城墙,形成了人工屏障。
这既是攻守之道,也是设卡收税的需要。元代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原的县治(古代县令的驻地,今天县政府所在地)由今西阳镇东北靠近沟坡的五泉村(苏家坡李家坡一线),迁至清河南岸的龙桥镇(今城关街道)。自此,开始了三原城池的修建,元代只在清河南边筑有土城,人们临河而居。明代时,三原地处南北交通线的关键点,商贸业发达,民商实力十分雄厚,在地方官员倡导组织下,自愿捐银捐物,陆续修筑了北关城、西关城、东关城,并对主城进行了多次维修加宽加高,修筑北城时还对南城各个城门楼子进行了外包青砖,城门都是单门洞。至明代中期,县城形成了城分南北、清河穿城而过的局面。清代进行了多次维修,但没有新建城郭,清同治元年(1862年)5月起义回民攻破北关城和西关城,城垣房舍人员损失惨重,城南无关,损失更重。
三原的县城城墙依地形而建,有些弯曲,不像西安城墙那样走向正南正北,但城池规模远远大于一般县级城池,一城3关12个城门,可与一些府城城池媲美。三原的整座城池形状由元代的好似一口倒立的大钟,变为清初的正立的葫芦形。
南城中间部分是主城,也叫内城,城墙高10米,上有女墙,底宽5.3米,周长4752米;城东西南三面有护城壕,壕宽15米,深9米,北边临清河河沟,四五十米深,开始没有城墙,明末修了两米多高的马墙。汉白渠穿城而过向东流。城墙东南西北筑有4个城门,修有高大的门楼,门上刻有石额。东门上刻“宾阳”,位置在今宏达广场西侧,盐店街东口与菜市街南口交汇处附近,上有大钟,报时全城。附近有个宾阳阁包子店,估计命名与此门有关。西门上刻“西达甘涼”,涼是凉的异体字,位置在今西大街与仓巷南口交汇处的西边一点。南门上刻“高山远翠”,位置在南大街与辕门巷南出口交汇处附近,南门之南还有瓮城。北门上刻“凝瑞”,位置在今北大街北口,古龙桥南头坡道之上。北门外下河的坡道,有一座小城门,作为防御屏障。清河北岸的上坡道上也有一门,同样作用。
北关城(当地人叫北城),在清河之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修筑的清河新城,面积大于主城。据说是先有居民在此辟府建宅,而且居民多是达官贵人这样的富裕家庭,安全防护有了担忧才开始兴建城池。在地方官员的组织下,各界捐银投劳,几个月就修建完成,外形就像三角形,底边在清河北边沟岸上面,顶点就是北门。北城四面有城墙,周长2178米,高9.9米,上有女墙,城壕宽8米,深也是七八米。筑有4个城门,各有门楼。东门楼最是高大壮丽,面向东北,门上刻“永泰”,位置在今龙桥村六合巷东口,原龙东村村委会附近。西门上刻“永安”,位置在西社巷向西北与南北方向的那条西潭巷北口交汇处附近,原西社西村村口农户老宅院附近。南门上刻“永清”,位置在古龙桥北桥头坡道之上,前街的南口,大约2012年已经原址重建门楼。北门上刻“永宁”,也叫正北门,与南城南门呼应,也设有瓮城,位置在后街向北贠家十字向北一百五十米左右,今龙桥村村北农户老宅院边。北城和南城之间有清河阻隔,明代工部尚书温纯与三原县令高进孝共同倡议,各界捐资历时12年修建了龙桥,连接南北。时至今日,依旧南北可步行通过到古龙桥已经成为陕西最居特色的三孔石桥。
西关城与主城西墙相连,规模相当。清代的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的四部《三原县志》均这样记载,“依据明代《陕西通志》所记系明初修筑”,乾隆《西安府志》也记载是明初修(明中期1490年至1935年三原县属于西安管辖)。但笔者翻阅明代《陕西通志》,没有发现记载的文字,明代《陕西通志》的三原县城建制图也没有绘制此西关城。现存的明代的嘉靖年间县志 (与成化年间县志其主体内容一致)并没有记载修城的时间。有历史博士依据明代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录在《四库全书》,二轮《三原县志》也有收录),得出结论,说是西关城与北关城明嘉靖一并修建的,次序在后。西关城有南西北三道城墙,总长660米,高10米,上有女墙,城门两个,上有石额。西关的西门刻有“翠挹(yì)仲山”,位置在今西渠岸街与红房巷北口交汇处附近。西关的西南门刻有“遥迎太白”,面向西南,位置在今斗口巷向南与南道巷中间汇合处的岔路口附近 。
东关城与主城东墙相连,规模相当,明崇祯八年(1635年)修筑,有东南北三道城墙,总长1633米,建有两座城门,东门上刻“朝阳”(北京、西安城门也有此名),位置在今政府街东口十字附近。县吏听信风水师的话,朝阳门明末即固封不开。东南门上刻“迎巽(xùn)”,迎风之意,也叫东稍门,位置在油坊道街与屈家巷南口交汇处向东一点,是城内人车出入城的主通道。
主城之南,一直没有修建关城,但一直有百姓居住,清末此处人口房舍增加,逐渐形成低的土墙围成的四方形的居住区,有3个门,东西两个小门,最南边的门在今南关正街中山街幼儿园门口附近。尽管后来人们一直把此地叫南关,但它的关城建设标准和其他三关相比,低一大截。那些年,三原特色的腊八会,人山人海,就在这里举办。
建国初,三原城墙、城门及护城壕大部完好。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墙、城门拆除,城壕填平,旧城的模样逐渐消失,新城的范围逐年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区面积较建国初扩大两倍。进入新世纪,城市发展迅速向东南西北扩张,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千米。2021,恒大又在南郊新建万亩旅游康养城,要不了几年,三原又将再次扩大。那时候,东至西延高速,西至包茂高速之间的三原城区段,将完全实现城市化管理。
今日,将昔日老城的模样,勾勒复原,为的是记忆三原曾经的辉煌。城门和城墙不在了,封闭的思想不在了,三原人展现出追求大发展、争取大繁荣的超越心劲,努力的身影,永远在路上。
1.《消失了却不该忘记的三原城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消失了却不该忘记的三原城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