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0年,东晋政权灭亡,司马家的秦朝终于宣告结束。这时,秦岭、淮河、北魏、正马不停地开拓领土,从南方继承东晋全部遗产的是刘松这个崭新的政权。
很快这两个政权便会迎来漫长的对峙,它们将互相攻伐而后又被新的政权取代,这往来反复的过程便是被后世称为南北朝的混乱岁月。
从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朝共经历了四个政权,分别是宋、齐、梁、陈,它们都由汉人建立、都奉自己为华夏正朔、都把建康为自己的首都,但从实力对比上它们又有着各自的特点,代表着不同的执政思维。
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一个政权的生存往往不仅关乎武力,这通常是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对比。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四个政权的综合实力究竟孰强孰弱。
首先是刘宋,它从公元420年-公元479年持续了59年。在这期间,刘宋政治方面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慢慢平复了连年征战对国家的亏耗。用人上刘宋一改晋朝的门阀世族之风,提出“寒人掌机要”,不再一味重用名门大族,大大降低了大族割据的风险,什么陈郡谢家、琅琊王家,统统退居二线,反倒是大批的贫门子弟登堂入室,成为了刘宋王朝的中坚,这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充实了国家人才库,极大提升了国家整体实力。
军事上刘宋狠揍了北魏几次,在青州地区四战四捷,破七城,在维护边境线的基础上打出了名声,让北魏此后久久都不敢轻启战端。除此之外,刘宋还是南朝四个政权里疆域最大的,北疆甚至到达了黄河流域。这诸多的成就,让刘宋毫无疑问地成为南朝最强。
其次是齐,它存在了23年。齐由兰陵萧氏建立。齐在刘宋基础上得出的经验是不要手足相残,所以齐高帝拉着儿子齐武帝的手说了半天,齐武帝听得明白,踏踏实实做了个守成的君主。所以齐相比刘宋来说,虽然没什么大的建树,但也没太过折腾,实力稍次刘宋排个第二。
接下来是梁,它自公元499年一直挺到公元557年,寿命只比刘宋晚了一年。梁朝遇到了好时候,最大的外患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互相之间打来打去完全没心思管它。而且刘宋开始的农工商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锦的产量极高,甚至可以拿来做战袍。
梁朝还积极北伐,打下了淮北若干城镇,继而夺下汉中。按理说,这样的梁朝完全有资格去当第二名,但我们应该看到,整个梁朝逐渐失去了斗志也失去了警惕,最后被侯景一下搞到亡国边缘,这样的失败太过丢脸,生生暴露了梁朝外强中干的事实,所以它只能排到第三。
最后是陈朝,从公元557年至公元589年,持续了32年时间。陈朝是南朝里疆域最小的一个,疆域只得江陵以东、长江以南。
陈朝继承的是一个历经战乱已经残破不堪的土地,而自它建国开始,先有王僧辩、王僧智等人的造反,又有北齐的大举入侵,从头到尾陈朝都疲于奔命的四处灭火,根本没有时间发展。
雪上加霜的是,南朝之前的痼疾,什么兄弟争权、帝王昏庸、地方割据陈朝都挨个遭遇了个遍,而就在它有苦说不出的时候大隋统一了北方,卧榻之侧已不容他人酣睡。毫无悬念,在综合了各项数据之后,陈朝以自己孱弱的国力、腐败的政治、糟糕的运气在南朝四国中成功垫底。
这么一番说下来,大家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强弱排序明明是宋齐梁陈,但真实情况反而是宋被齐灭、齐被梁灭、梁被陈灭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真相了,即封建王朝往往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在封建王朝里,一个强大的政权一旦离开明君能臣,往往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堕落,反过来说,就算政权的地基打的再坚实,一个昏君便能用数年的时间把一切毁于一旦。
想要了解历史,读历史书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这本书由近代历史作家蔡东藩先生写成。蔡先生用十年时间,将秦朝到民国两千多年历史细细道来。跟过去史书不同,蔡东藩先生是以更直白易懂的文字写成,又采用跟《水浒》相同的章回体形式,读起来像读小说一般有趣,很适合普通历史读者阅读。
不过,这并不代表《历代通俗演义》缺乏历史价值,事实上,蔡东藩先生写这本书时,由于中国正处于一个积贫积弱的历史阶段,蔡先生想借助历史,找出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也正是这个目的,让蔡东藩先生在选择史料时非常讲究,也极为慎重。
所以,这本书还是非常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的。阅读它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浩荡,也能从中读出蔡东藩先生那代人希望为中华民族复兴道路寻找出路的决心。
这套书一共有6册,共600多万字,原价408,现在我们跟出版社联系后,以团购的方式,拿到全网最低的价格,只需165,即可购买入手,现在点击下方链接可参团
1.《2分钟让你了解晋朝帝王年代排序看这里!魏晋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国到底谁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分钟让你了解晋朝帝王年代排序看这里!魏晋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国到底谁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