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世史书中,夏朝是位于商朝之前的一个朝代,谈起史书,大家多数会想起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事实上司马迁的《史记》是汉朝中期编纂的,尽管它汇集和很多先秦典籍的观点,但毕竟《史记》较很多先秦典籍都为晚出,并不是第一手的研究先秦史的资料。今天我们从先秦史学的角度,来看看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那批先秦史料中记载的夏朝,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朦胧的夏朝
早期文献多只记载大禹
在远古,人们没有将历史记录下来的意识,即便是商朝的甲骨文也不是记史或者叙事用的,而是用来占卜的。所以越早的文献叙事越简练。最开始的文献多数记载夏朝大禹的事迹,不谈夏朝其他的事迹。如,西周时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遂公盨[xǔ]”,上面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件,将现有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
《遂公盨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国语-卷第三》:"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国语-卷第十六》:“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遂公盨及其铭文
《尚书》中夏禹与夏桀成为正反教材
在流传下来的周朝文献《尚书》中,在商书的部分,几乎每篇文章中都会出现夏,大多数都与商汤灭夏有关。在《尚书-商书》部分,夏是一个地名,商汤顺应天命,灭了德行丧尽、罪恶滔天的夏王,与周人歌颂的大禹不同,夏朝末代帝王夏桀是作为反面典型出现在史书中。
《尚书·胤征》:“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尚书·仲虺之诰》:”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以上两处记载,夏也作为地名出现,商的都城称为亳(bo)。
《尚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尚书·汤诰》:“汤既黜夏命。复归于亳。作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尚书·泰誓中》:“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
而在《尚书》周书部分,夏商连用,商汤革夏命与武王革殷命极为相似,被视为顺应天命、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壮举,也被用来警醒世人,殷鉴不远,在有夏之世。
《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尚书·多士》: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尚书·周官》: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
尚书中夏桀也渐渐出现在记载当中
《竹书纪年》中夏王世系清晰
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因《竹书纪年》躲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祸,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故而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在《竹书纪年》中夏朝的君王世系,以及各个王迁都的过程都被清晰地记录了下来,自夏禹到夏桀共计十七王,累计四百七十一年,国都先后有阳城、阳翟、斟鄩、老丘、西河、安邑等。也难怪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夏纪》:“禹都阳城...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帝相即位,处商丘...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桀筑倾宫,饰瑶台...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竹书纪年中有大量对夏朝的记载
由上可见,夏朝在先秦典籍中的记载是渐渐丰满起来的,即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详细,故而在上世纪初,兴盛一时的疑古学派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其实在早期史书中,年代越早,不单单夏朝的记载越简单,其他历史记载也都很简单。夏朝在史书中的记载由少到多,或许与古人渐渐有了记录历史的习惯有关系。人们有了记录历史的习惯后,就慢慢地将遗失在民间相关史料整理到史书中来了,要知道,中国在公元前841年才有了确切历史纪年,在此之前的历史虽然无确切纪年,但通过近些年的考古验证,无确切纪年年代的历史也具有相当的准确性,故而,在未有考古的充分验证真伪的情况下,不应轻易否定历史记载的准确与否。
上世纪初的疑古思潮
1.《关于02夏朝君主世系图我想说比《史记》更早的先秦史书中,是怎样描述夏朝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02夏朝君主世系图我想说比《史记》更早的先秦史书中,是怎样描述夏朝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