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朴琪的血案要从皇室的血案说起,事情是这样的。汉文帝时期,问题是为了提高皇室成员之间的感情,让吴王的儿子刘贤进入长安,与皇太子刘启(后来的韩经济)下棋。
他们下的是什么棋呢?就是古人常玩的六博棋。怎料到刘贤年少气盛,一点不懂得让做太子的堂兄,赢了几把后,还表现得很嚣张。太子刘启一气之下,拿棋盘砸死了这位堂弟弟刘贤,后来就间接触发了“八王之乱”事件。这真是一盘棋引起的血案啊,见《汉书》记载:“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李白诗作《猛虎行》中说六博棋,“有时六博块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虽然人们在古籍里经常看到关于六博的资料,津津乐道去谈论它,但六博的规则已经失传了。六博棋从商朝到晋朝都是华夏上层人士玩耍的一种棋盘游戏,周朝已经盛行六博,《穆天子传》卷五记载:“天子北入于邴,与井公博,三日而决。……戊寅,天子西升于阳,□过于灵□井公博”,到了晋朝之后六博失传,可能和所谓“五胡乱华”有关,又或者当时有多种棋类出现,替代了六博。
六博和锻炼战略思维的围棋很不同,围棋里面的食子虽然重要,但抢占目数、占领地盘更重要。若因为食两个棋子而导致被堵死的,往往是因小失大,被对方出奇取胜,看《淮南子·泰族训》:“故行棋者,或食两而路穷,或予踦而取胜”,由于六博是靠扔骰子来食子,不喜欢的人认为它过于着重运气,东汉班固说“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虽有雌雄,不足为凭”。南北朝的《颜氏家训·杂艺》称六博为“数术短浅,不足可玩”。也可能是当时人抵制的原因,导致失传。
可叹现代人空有棋盘棋子,却不知玩法。
成都小伙的复原
为了弥补规则失传这个遗憾,不少人想方设法去推敲六博的规则。成都有个小伙子就是其中一个,他自制了一个六博棋棋盘。
成都小伙认为,“在边缘方形大框的中央,是一个边长约10厘米的方框,而它的周边则是T、L、V、I形的凹下去的线条,这些线条就是曲道,共12道,中央的框称为‘水’,它四角处的圆圈代替斜线,使四角曲道与中央方框相连,游戏采用投掷那个14面的骰子行棋,以夺取更多的筹(竹筷)为目标,模拟的是猫头鹰等鸟类在池塘中猎鱼的行为”。
他自称他参考了《秦国六博棋之初探》,又说“中央“水”中放有2枚鱼,所有棋子在初次进场时均以平放方式放进棋盘,这样的棋子称为“散”,骰子掷到多少点,可走多少步,如果掷出枭那一面,可竖立棋子,改称为枭,只有枭可以从中央的方框处取得鱼,然后试图将鱼搬回其中一侧的外侧棋位“张”处,每成功搬运一条鱼,可获得2分(拿取两根筹),之后将鱼放回“水”中,在鱼被搬运过程中,进入棋盘中央的其他枭不再获得鱼”。
查阅史料发现,晋人张湛作注的骁棋的确是以“食鱼”分出高下的,张湛在《列子•说符》引注西汉《古博经》:“博法:二人相对而坐。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琼畟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锐其头,钻刻四面为眼,亦名为凿。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若已牵两鱼而不胜者,名曰被翻双鱼。彼家获六筹为大胜也”——琼,博具也,类似于当时的茕。
掷采以琼:
对照下马王堆出土的六博,图中的骰子叫茕,可见汉朝人通过投茕来决定走步,案《颜氏家训》所说的“古者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马王堆的文物可能是小博。成都小伙复原的也是小博,但我们主要是研究先秦时期的大博。
马王堆的小博:
马王堆棋盘,以投茕来开局:
查证史料
我们试下从古籍、古竹简里面找出先秦大博的蛛丝马迹。一般研究者都知道,六博棋由棋子、博箸(筹)和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每方六子,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东汉王逸《楚辞注》),因为双方各有六个棋子、六个博箸,所以称为六博,见李贤注释《梁统传》时引鲍宏《博经》曰:“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而且当时常用象牙做棋子,所以六博又被称为象棋的鼻祖,是象棋的前身。以上这些都争议不大,争议大的是具体走棋规则。
《楚辞·招魂》曾记载一些比赛规则:“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六簿=六博,我们结合其他记载发现,六博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枭雄?呵呵这里的枭是指最勇健者,另有五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由于古人比较重视五这个数字,对应“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当投箸投出“五白”时,散可以变为枭而能以加倍的速度取胜(牟,倍也)。枭棋虽然重要,但不一定就是取胜,需要枭散配合,见《战国策•楚策三》:“夫枭棋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
开局后,双方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这个投箸是带有运气成分的,相当于现在的扔骰子,每一根竹片投下来竹皮的一面朝上(黑),就是竹里的那一面朝上(白),以竹片的白作为行棋的依据。这个可以参考李翱《五木经》:‘樗蒲,五木元白判。樗蒲,古戏,其投有五投,并上元下白”。樗蒲是汉末盛行的一个游戏,和六博相关,三国曹丕在《艳歌何尝行》说:“但当在王侯殿上,快独樗蒲六博,坐对弹棋”。可见六博的投箸原理和樗蒲一样。
六博的正确打开方法,见甘肃省博物馆出土的汉朝彩陶俑,原来棋盘隐含八卦的含义:
六博的行棋规则
研究一下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六博,我们能看出六博棋子的初始棋位。
大英六博俑博局示意图:
还原一下就是:
六博初始棋位图
在陶俑上,也能发现初始棋位。
六博的各个位置叫什么??根据汉墓出土有木牍《博局占》,六博有“方、廉、楬、道、张、曲、诎(屈)、长、高”,共九个行棋位置。可据此对《五色食胜》进行复原,如下(图二、图三),据李学勤先生考证:“(许博昌)口诀顺序为方、畔、揭、道、张、究、屈、玄、高,很可能就是《博局占》九个位置的另外说法”。研究者还发现,六博棋因为经历了多个朝代,他的规则也有所变化,这为复原六博增加了难度。学者黄儒宣在考古发现,较早期博局没有“揭”位和“道”位。先秦时候的六博棋并不是以“食鱼”多者为胜,先秦流行大博的玩法。
依许博昌的口诀,棋子是这样走的,
⑴ 我方进攻敌方时,走棋顺序是“方→畔→揭→道→张”,回来的走棋顺序是“张→道→揭→畔→方”,见许博昌的口诀:“方畔揭道张,张道揭畔方”。当双方都是散棋,只要敌方的棋子阻挡,我方就不能前进,对方会想尽办法阻挡、堵塞,所以六博和“塞戏”并称,《管子·四称》:“流于博塞,戏其工瞽”,《庄子》“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都以博塞并称。塞戏也被称为格五,规则和六博差不多。曹魏苏林注《汉书·吾丘寿王传》说,格五“博之类,不用箭(箸),但行枭棋”。孟康解释说:‘格音各,行伍相各,故言各。’,《庄子·骈拇》里唐朝成玄英注疏:“行五道而投琼曰搏,不投琼曰塞”,格五的规则包括,投掷至五数时,不能行动,《后汉书·梁冀传》往引隋鲍宏《塞经》:“塞在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格即不得行,故调之格五。”
南北朝还有一种双陆棋,规则差不多,都是用六个棋子,《资治通鉴·唐中宗纪》注:“双陆者,投琼以行十二棋,各行六棋,故谓之双陆”,有学者认为双陆是从六博衍生出来的,聊备一说。
下六博双方都是散子时,要善于争道、争行,不让对方的棋子通过,或者锁死对方散棋的退路,等待己方枭棋来吃。南宫万就是争道比较厉害的,《史记·宋微子世家》:“(湣公)十年夏,宋伐鲁,战于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宋人请万,万归宋。十一年秋,愍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愍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南宫万因为下棋“争行”,惹怒了愍公,愍公爆粗骂人,南宫万把他杀了。
荆轲也是争道的高手,《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下棋塞道不让鲁句践进,对方气坏了,骂三字经,大家不欢而散。
⑵ 当正面突破被塞时,我方可以走边路,张→曲(究)→屈→玄→高,高→玄→屈→曲(究)→张。见许博昌的口诀:“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
⑶ 我方再次出子时,走“张→道→揭→畔→方”,又曰:“张道揭畔方,方畔揭道张,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许博昌还让三辅儿童都背诵口诀。反正双方棋子都按顺时针绕行,行棋只能按博道口诀顺序前行,除非前方被阻塞否则不能后退,且必须行棋而不能放弃。
当投箸得五白(或设定一数为枭采)时,散棋变为枭,枭可以吃掉对方的棋子,吃光对方的子为胜利。《战国策·魏策》说“王独不见夫博者之用枭邪?欲食则食,欲握则握”。握,执持也,可以理解控局,枭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吃掉对方的棋子。
枭的走棋和散一样,也是张→道→揭→畔→方,回来也是“方→畔→揭→道→张”,但枭只能走中路,这个规则在大博、小博都一样。当双方都投到五白变枭时,要争取先杀(吃)掉对方的枭来取得胜利。《韩非子》:“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杀枭者,是杀所贵也。儒者以为害义,故不博也。”——谁杀掉对方的枭,谁就能大概率取胜。
当我方棋子变枭,将要吃敌方子时,敌方要退回自己屈位躲避,以免被我方吃掉,见王逸注《楚辞·招魂》:“倍勝為牟。五白,簙齿也。言己棋已梟,当成牟胜;射张食棋,下逃於窟,故呼五白以助投也”。——句中的“下逃於窟”,窟=屈(诎),是上面提到的位置名,意思是我方散变枭,敌方逃回自己的屈(诎)位,避免被我方吃掉。棋规规定,枭只能走中间位置,不能到屈位。
⑷ 许博昌口诀可能是指小博的。先秦还有第四种走法,这是从陶俑上发现的。散棋能够从底格的张位走到方位,再由方位进中间的“┍”“┑”曲道,见下面陶俑图,进曲道同样是为了躲避对方的枭棋,避免一锅端——先秦的胜利规则是要吃光对方的子。注意的是,中间的曲道也等于张位,棋子不能从高位直接走到此中张位,需要遵守“高→玄→屈→曲(究)→张”。
由于许博昌口诀是小博规则,小博的胜利规则是要去中间“食鱼”,所以先秦走中间曲道这条规则,没有记录到口诀上去。小博规则可能还可以变多个枭,汉焦赣在《易林·豫之剥》说:“野鳶山鹊,奕棋六博。三梟四散,主人胜客”,三枭说的是任意散棋都有升变为枭棋的机会,但不能同时变,一次只能变一个。
可见有一子在中间的“┍”曲道旁边:
海昏侯的口诀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5200余枚简牍中,《五色食胜》有记载一些“六博棋”的行棋口诀。海昏侯墓出土的六博棋棋具:
《五色食胜》里关于“六博棋”的行棋口诀,原文:
如果看得不清楚,我们看下面这个简本,原来口诀和五行的颜色白、青等有关,口诀可断为“白诎内道,青高下専,白食青,白……”,“専”=“畔”:
海昏侯的口诀,用棋子的五种颜色类比“五行”,并把“五行”的相生相克用上了。从竹简上解读出来的六博棋行棋规则:
我们知道了六博的行棋规则、获胜规则,解释海昏侯口诀就容易了。
图一,白食青。还原一下就是,白方散变成枭后,投骰子得二白,吃了青方的棋子。
图二,是白子吃完青子,留在了青子的原位置。
图三,白子从诎(屈)走到道的位置,白方投得白三,依据“高→玄→屈→曲(究)→张”,再依据“张→道→揭→畔→方”的行走规则,从诎(屈)走到道。
图四,青方进攻白,青方投得青七,依据“高→玄→屈→曲(究)→张”,“张→道→揭→畔→方”,青子走了七个位置。注意:根据马王堆的“茕”,汉朝的“茕”骰子有十六个数字,说明最大步数可以走十六步。汉朝之前可能只有六个数字,到了汉朝数字有所扩大。
海昏侯口诀很大的借鉴意义,它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总结
其实六博最初源于两国交战的对阵,底格的三个营可比左中右三军,先秦的胜利规则就是占据对方的左中右三军大营,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参看格五游戏,也是以先抵敌境为胜,上面提过,格五塞戏和六博是最相近的一款游戏。
战国的六博铜镜,没有中间的圆圈或鱼,胜利条件是要抢占对方的三军大营。
枭只能走中路,如果双方有枭,那就看谁先杀枭。如果我方有枭,敌方没枭,敌方的散子会想办法躲到左右二路,我方要派散去抄其后路,所以六博是需要枭散配合的游戏。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一方枭被杀,所有散子被塞在左右二路、不能动弹时,还会有一种决胜的规则是掷“枭采”,当掷出“枭采”,棋子必须强行越过“关”出来;即从被塞的路出来,该方如果认为没有取胜的希望,可以投降。这个是参考樗蒲的规则,这个规则是为了防止一方被塞,然后一直不动。
中路的枭要吃子,必须看运气,如果掷不到吃子的数字,可以先动其他散子,《史记·魏世家》:“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这个其实类似现在的飞行棋,可以先不动将要吃子的棋子,等待机会。
先秦的规则是散子只能变一个枭,但如果己方的棋子太少,“一枭是不胜五散”的,一枭虽强,只能称霸中路。而敌方的散子只要投掷的次数足够多,也是很可能变枭,而且,敌方的五散可以躲在左右二路,不让己方枭棋来吃,然后去抢占己方的三军大本营。所以若敌方的散子多,我方只有一枭,“一枭不胜五散”,古人诚不欺我也。
当双方都为散棋时,大家要争取塞道,不让对方棋子过来,一旦对方棋子走过来,那就容易抢占己方的三军大本营。战国《尹文子》说:“博尽关塞之宜,得用通之路,而不能制凿之大小,在遇者也”,六博能将关塞的概念用到极致,但很多时候要靠运气,不可把握的成分比较大。
先秦的获胜方法一直是抢占对方的三军大营或者吃光对方的子为取胜,因为《战国策》等史籍一直提到要杀枭、食棋、博塞等,但先秦的这种玩法很耗时间,如果双方都没有掷到枭采,就会一直耗着,这个也类似于飞行棋。到了战国晚期玩法开始升级,新玩法以获得中心点的筹码多(即“食鱼”)者为胜,《列子·说符篇》说“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揜鱼而笑”,说的就是小博,汉朝之后一直以这种玩法为主,这就是六博棋的真相。
1.《关于1981年发现的秦朝骰子我想说首次完整还原六博的规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981年发现的秦朝骰子我想说首次完整还原六博的规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