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对英大英语的关注!
现象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杨斌杨市民
摘要:知识是变化的、动态的、具有主观性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况下亲身体验,用多种手段表征学习内容是构建知识的主要渠道。在此基础上,源于芬兰的现象教学从社会和生活中的现象和主题的交叉领域、多学科横向探索、学生在师生合作、生动合作的过程中重构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象教学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有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推广。关键词:现象教学;多元智能;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
一、引言
关于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的原生态,笔者有两个思考:第一,目前客观存在不少什么都无所谓的“四无学生”—无目标、无斗志、无干劲、无主动性,学习过程中很“佛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如何去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第二,有不少学习上很优秀的学生,虽然学业发展很强,但实践与创新能力却不足,虽然高考分数很高,但到了大学以后,却迅速地泯然众生。那么,怎样在基础阶段着力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呢?中国导弹和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曾经问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英国学者李约瑟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问题:中国古代文明无比辉煌,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1976;转引自闵祥鹏,2017)这就是一直考问着中国基础教育界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之迷。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能力越强、创造力越强,决定人类创造力的因素还包括智力和品格,除了知识以外,人还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坚强的意志力和高尚的情操、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发起于世界教育水平最高的芬兰的现象教学基于社会和生活的真实现象或主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横向交叉多学科的融通,将科目教学和知识探究、人际合作、实践操作、资源利用等能力培养相结合,促使学生通过整合、归纳、分析的方法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铸造学生的品格。有理由相信,现象教学这块他山之“玉”,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有着学习和借鉴的意义。本文拟从现象教学的概念谈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解读其表现特征,畅想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二、现象教学的概念与缘起
所谓“现象教学”(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就是基于实际生活需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来进行多领域、跨学科的融合教学(王伟,2018)。无论是现象,还是主题,都强调事物的整体面貌,而非分割式的、各自为政的领域或学科。现象教学背景下的学习者不是单纯地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学习,而是基于某一话题,或从语言与符号、文化与历史、政治与经济、自然与宇宙等各个方面开枝散叶,或从知识与方法、信息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思维与品德等各个角度纵横拓展,进行综合学习。现象教学中的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的分科制或单向式,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模块,既可以是一位(全科)教师独立完成跨领域教学,也可以是多位不同学科教师在同一时空中“合作教学”,完成学科融合教学(钱文丹,2018)。比如,中国历史上明朝的覆灭,既与政策失当、政治腐败有关,也与天文、地质和医学有关。当时恰逢太阳的蒙德极时期,气候处于冰河时代,接连不断的水旱灾害导致饿殍遍野,再加上地质灾害、极寒气候和鼠疫等传染性疾病,各种因素合力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可以这么说,明末农民起义是天时、地利、人和失衡的必然结果,而清军入关不过是借时事之势而已。基于历史事实为中心,进行政治、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延展,就形成了现象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课例。
现象教学的问世,以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各种人、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现象教学中,学生在多元学习环境和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发掘整理有着主观性和动态性的知识与信息,并对其进行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现象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科联动背景下的渐进式探究学习。现象学原理认为,认识过程需要“悬存”已经存在和固化的自然的、科学的、哲学的观点,从而把认知客体对象化、面向事物本身,还原认知对象的本质;现象教学强调以真实的社会与生活为学习背景,通过基于真实情境的亲身经历,以多维、动态的方式构建知识意义;现象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世界的融合式教学。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从经验自然主义的角度认为,应该用联系的、整体的、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课程,将不同科目联系起来的并非各个学科本身,而是学生的社会活动(陈式华,2016),“教育即生活”;现象教学通过跨学科的探索,融通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涵盖学习、互动、生活、安全等七个方面的横贯能力(卞晨光,2016),确保学生能够面对个人发展、工作、生活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需求;现象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佩卡教授认为,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其中1/5是在学校等正式场合所学到的,其余的4/5是在社会环境或者合作中所学到的(钱文丹,2018);基于实际需要的社会与生活情境中特定主题的横向交叉的现象教学,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拉近学校生活与真实社会的距离,带给学生综合的、广角的知识,打破单一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固化的线性思维局限,实现思维的扩散性、辐射性发展;现象教学是核心素质培养的正确选择。
现象教学的问世,是对人类历史的继承。时间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领导和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卓越的军事家和独领风骚的诗人和书法家;拿破仑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还于1800年创办了法兰西银行,而且在数学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才能,发现并证明了著名的拿破仑定理,成为法兰西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不仅在哲学与教育领域建立了不朽丰碑,还主张为政以德,其德治与礼治的治国思想,为历代为政者所遵循;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一个哲学家,用他的学术理论统治了西方世界上千年,更在政治学、美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极高的成就。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466位顶尖科学家中,有41.63%的人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与合作的背景;尤其是最后25年,这个比例高达49.07%。(董洪亮,2016)这些典型事例都充分说明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学习,让学习者的视野超越学科与领域的界限,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上限,从而成就了学习者全方位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最终创造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辉煌。
现象教学的问世,是响应时代的召唤。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开始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始相互渗透,人类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多样性、多层次性、开放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在各个领域进行通力合作与努力创新。21世纪以来,科技、市场与交流的普遍需求,导致了全球化运动以及诸如艾滋病、癌症、航天探索等一系列重大人类工程的出现,召唤跨地域、跨学科、多纬度、多线性的集成性探索与研究,学科发展的多对象化和对象研究的多学科化(侯怀银,王喜旺,2013)导致跨学科学习、跨领域研究等跨界行动成为必然的趋势和广泛的存在。在新时代,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精神与创新人才,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人才成为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跨领域研究的综合型人才,是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粘合剂,催化着1+1≥2的效果,真正实现“互联网+”的价值。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主动选择的教育,是课程多样化的教育,是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并重的教育。现象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主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校与社会合作”(顾明远,闫温乐,2015),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学生与世界、学生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传承与创造的链接,从而满足社会进步和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三、现象教学的特点(兼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现象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其实质就是独立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别。现象教学是一种知识上跨领域、活动中多学科、能力上全方位的主动建构的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整体处理的模式,要么研究某个特定生活话题、事件或现象,要么基于某个主题、进行概念或观点的分析加工,追求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自主和谐的发展、全面充分的发展。
从表3.1可以看出,现象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现象教学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综合性
现象教学的综合性表现为过程中的多学科融通及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现象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最明显之处在于它超越单一的学科边界,综合系统地探索认知对象或研究主题。学生将两个或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与重构,通过探究信息、数据、技术、视角、理念,生成关于对象或主题的多学科的知识,重构其外在形式和内部原理,还原其初始生态,探索其发展的轨迹和未来趋势,从而促进基础理解、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现象教学不仅把认知对象当成一个整体,也把认知主体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全面发展,培养、强化和升级他们的综合多元智能。学生在与老师协商选定研究现象或主题后,通过制定计划、相互配合、合作共享,发掘不同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发现隐藏在认知对象背后的多元意义,跨学科、多角度地认识不同领域中的同一现象,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内的多元智能(黄建海,2016)。
(二)探究性
现象教学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实践场地,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或师生共同)根据学习兴趣和知识水平预设问题,明确探究的对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式、互动式、研讨式、研究式探究,认知和理解主题或现象,然后在充分研究、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共享、观点碰撞,从而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问题设置、自主或合作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三)真实性
现象教学是一种锚定式情境学习模式。预设的问题和研究的项目根植于社会与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但收获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却能超越学科界线,并跳出这真实学习情境的藩篱而拥有广泛使用的空间。现象教学中所产生的知识和养成的能力可以更加宽泛地应用于实践,真正地做到“源于真实生活,却又高于真实生活,服务于真实生活”。
(四)情境性
现象教学为学生创设运用知识或信息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情境,而这样的利用是即时的、直观的,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内化有着重要的助益。而去情境化的传统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聆听、阅读方式获得的抽象的规则和原理之所以不能内化、容易遗忘,就是缘于这种即时鲜活的情境的缺失。
(五)形成性
现象教学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形式,学习者被视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知识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成果。基于团队合作的现象教学适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在这些理论中,学习不仅仅是个人意义建构的过程,更是社会情景下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认知活动,通过任务划分、各司其职、合作共享等方式,共同构建相关知识。这样,学习者并不需要进行相似的重复劳动,而是共享语言符号、数学规则和思维方法等以人类文化为载体的知识。
四、现象教学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人类知识分为三大部类:包括数(数学)、理(物理)、化(化学)、地(地理)、生(生物)等学科的自然科学,涵盖政治学、经济学、行政学、军事学、法学、犯罪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新闻传播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和涉及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考古、艺术等的人文科学。现象教学中的跨学科探究主要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内的融通及跨领域的融通。这种融通应用于中学学科,可见于图4.1:
通过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对于英语学科而言,现象教学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英语学科本身的融通,基于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及自然世界、社会文化等现象或主题进行横纵延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利用教材、工具书、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发现、交流共享、表演呈现、言语创作等学习活动,实现听、说、读、写各语言技能的共同发展与同步增长,进而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文化品格;二是与母语、历史、政治、艺术等人文科学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或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社会科学的横贯交叉,超越学科的界限,探索解决自然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的着力点、共同点和矛盾统一点,以建立联系、解决问题和发展新的增长点,既铸造言语的一般技能和跨学科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又培养有拓展意识和能力与合作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一)现象教学对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现象教学,进行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必须要厘清以下关系:
1.课本与课程的关系
英语课程是英语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设计英语教学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评估和实施等方面;英语课本是课堂内外英语学科教学活动使用的材料,又叫“教材”或“教科书”。课程是课本的纲领性文件,课本是课程的物化和载体;课程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本是进行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包括为实现课程规定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多元的、系统的英语活动,而不应该只是教教材和学教材的单向的、线性的活动。英语教师的职能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王蔷,2015)。现象教学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社会化地、生活化地使用教材,从而生成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从教室走向社会、从教学走向生活、从小课本走向大课程的转变,让生活产生知识、知识服务生活。厘清课本与课程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课本走向课程、从课本走向生活、从传统教学迈向现象教学(陈如平,2016)。
2.知识与智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经验的总和,智能是人类运用知识改造现实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知识与智能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与智能并不总是成正比的,只有那些广泛应用、能够迁移的知识才可能转化为智能(周鸿印,1986)。在这一对矛盾中,智能是主要方面,赞可夫说:“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邃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和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智能的形成与发展虽以知识为基础,但智能的水平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知识的获得;智能是获得知识的前提,还是知识发展的结果。现象教学通过师生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在现实与网络的真实世界中努力探索,对基于生活和社会需要的现象或主题进行发现、整合和重构,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思考与学习、沟通与表达、生活与安全、多元识读(文字、音像)、信息技术、创业与工作、参与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等七个方面的能力(卞晨光,2016),而这些能力正是一个人自我学习和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核心素养。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个体为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内容和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通过师生、生生、组组之间分工协作,在合作共享中共同达到某一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王鸿燕,2018)。这三种学习方式虽各有特点,但却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自主学习在探究与合作的支持下展开,则能省时、省力,能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的过程是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条件的,没有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是不充分的;探究学习离不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需要发挥探究者个体的科学精神,同时又需要个体之间通力合作,共享共赢。现象教学中师生共同协商,确定研究对象或主体,然后分担任务,各展所能,主动建构,然后讨论分享,整合融通,重组重构,整个过程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相互间的协作与共赢,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很好地融入到对现象或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中。
4.正确对待成绩,倡导可持续性发展,实施多元评价
成绩能够量化师生的教学过程,帮助他们反思教学、改进教学和提升教学效果。但过于看重成绩、唯成绩论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忽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扭曲教学育人的功能,让我们的教育偏离素质与能力的轨道,从而失去面向全体学生、剥夺他们全面发展的机会。(顾明远,闫温乐,2015)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为时代和社会造就既继承和发展以往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现代意识,在思想上、道德上、思维方式、知识才能以及心理素质方面,能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致力于学生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现象教学提倡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实施多元教学评价。这种多元教学评价,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政府不办“重点中学”,学校不以学习成绩为评价依据,不把学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从而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对未来发展的导向,注重培养新时代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包翼,2017);这种形成性评价方式主张教育形式多样化和个性化,保证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敦促学校精教多探究、少考多收获,培养学生反思纠错和合作共建的精神,培养具有自觉责任意识、战斗力和执行力很强的公民个体,培育基于信任文化、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团结、国家发展的土壤。
(二)现象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程序上,按照提出现象或明确主题、解释现象或描绘主题、分析现象或分解主题、现象重构或知识重建、结论或结果的应用与创新,整个过程是一个发现重构、整合融通、创新使用的过程,其中,分析现象或分解主题涉及任务分担和各司其职,而现象重构或知识重建需要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教学环节上,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下的师生共同自主选择现象或主题并进行学时规划,然后是教师备课与必要的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最后是结论共享与效果评估,整个过程是通过现象或主题去挖掘隐藏在现象或主题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自我反思、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的过程。
1.师生共同选择与科学规划
现象或主题的选择要师生商定,要基于现实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方可保证教学活动有价值和可操作;然后,师生共同制订学时安排、设计活动方案、分解和分配任务,进行全面规划,这样才能确保活动的程序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强调的是,现象教学涉及多领域和跨学科,合作的对象是多学科老师和全体学生,教学的目标是重构知识和回归生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所以,这个选择和规划要慎重和缜密,要有方向性和科学性。
2.教师备课与指导
对于一些内容具体、涉及面不够宽泛的现象或主题,一般由该科老师进行科内综合备课和适时指导,借助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对与现象或主题有关的所有内容进行学科内或跨学科的整合,强调该现象或主题在重构知识上的完整性和智能培养的全面性。在现象教学初期摸索阶段,或者说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多采用这种科任老师单一操作的方式。
而对于那些内容丰富、跨学科的现象或主题,则需要相关学科教师互相配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既协调作战、针对相同现象或主题进行目标一致的合作备课,又科学分工、各司其职进行各尽所能的个性化备课。在学科融合式课堂教学阶段,相关学科教师同时出现,进行合作教学或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在合作探究阶段,各学科老师分组指导,对研究过程进行观察,适时提出建议与要求。这样的学科融通式教学,学生感受到的是基于现象或主题的系统完整的知识,得到培养的是全面而综合的能力。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以“课程、课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生态以考试或成绩为指挥棒,学生以横纵排列或圆桌会议的方式端坐教室,教师或照本宣科,或旁征博引,主宰课堂;学生认真听课,忙于笔记,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思考,或鲜有小组讨论,或小组讨论因各种因素而不够充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线性的,思维活动和能力培养都是单向的,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现象教学以吸引力和创造力为原则,主张减少课堂教学活动,重视个人学习道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学习过程是基于实践与探究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融合,通过商定有张力的“我现象(我主题)”,刺激学生进行探究的“我兴趣”,通过创设真实的“我情境”,推动发现、重构过程中的“我自主”与“我合作”; 学生是活动的实践者与合作者,教师是活动的观察者与引导员,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4.结论共享与效果评估
经过课堂内外的学习与研究,学生发现与掌握海量的知识与信息,完成个体对现象或主题的认识与重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见;然后,在(各小组指导)教师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后,组内各成员分享自己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产生小组汇报材料;然后,选出组内代表,向全体同学和所有老师汇报。(所有)教师在各小组汇报之后引导评议,师生共同讨论,形成最终的知识结构和问题解决方案。此时的评议过程是民主的,老师可以因人而异地向学生建议更高的学习目标和提出更加复杂的问题,但不能强加;也可以通过测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但这些个性化的测试结果是保密的。这样的过程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也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全面性。
总之,现象教学的现象与主题是师生共同确定的,探究的现象必须客观、真实、全面,探究的主题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可操作、 综合化;探究的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作用要淡化,教学的环节要减少;合作探究时,各成员应该有具体的角色分配,独立思考,各尽其责;有效的评估环节是形成探究学习结论的重要环节,还是整个过程的生长点。
(三)AI技术对现象教学的创新
高速发展的AI(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包括视频、音频、文字与图片等教学资源,集成优质教育,缩小时空距离,消弥城乡差距,提升教育效率,保证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合理性与公平性;AI技术能够快速收集数据、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从而准确描述教与学的状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为老师的教学和学校的评估减负增效;基于AI技术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使得智慧课堂成为现实,手机、PAD、Kindle阅读器、智能头盔等电子终端进入课堂,学霸君、作业帮等作业神器成为学习常态,人工智能的电子产品已经在很多方面成为教师的助手,甚而至于在某些方面发挥教师的作用;AI技术精准的图文识别、语音识别以及海量检索能力,使得原来大海捞针式的人工搜索被文字搜索、语音搜索、意识搜索等取代,这种强大的检索能力为现代教育提供全面的、综合的、前沿的、精密的知识与技能,改良教与学的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徐小刚,2018)。
现象教学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AI技术是一个工具。当两者相结合以后,具有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协同化的AI技术就可以将现象教学推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的创新。基于AI技术的现象教学方法与英语课程的结合,通过多学科、多视角、多途径的融整,学习者接触的是立体、多元的现象知识,能够培养学习者英语学科的多元识读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基于某一现象或主题的模块综合探究,帮助学生系统地探索相关知识,实现从课本到生活、知识到能力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横越能力;通过学科整合、在线学习等方式,支持和带动英语学习者从兴趣出发,利用网络、博客、游戏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技术和电子终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开拓资源、利用资源的技能,最终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借助其海量信息与超强的图文识别、语音识别能力和人机交互手段,AI技术能够解决师资数量与质量的问题,既能量身定制、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还能优化语言环境、促进语言运用,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五、结语
当今教育探索的热点就是进行跨领域、多学科的综合课程改革,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应对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现象教学是芬兰进行长期教学改革的一种选择,催生其在全球学生测评中的领先优势,引领全球基础教育发展的潮头,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跨学科教学不能取代学科教学(于国文,曹一鸣,2017),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所以,对现象教学的学习和模仿只是一种探索,如何结合我国国情与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创新推进现象教学、并形成有中国特色和学科特点的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是包括中学英语教师在内的当代教育者们努力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包翼.现象教学法与项目化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9):126-127.
[2]卞晨光.芬兰新一轮教育改革:着眼未来国民素质和能力[N].光明日报,2016-09-18(08).
[3]陈如平.打造新样态学校[J].教育科学论坛,2016(24).
[4]陈式华.现象教学——芬兰2016教改新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1):102-106.
[5]董洪亮.没有一流本科,很难成为一流大学(教育眼)[EB/OL].
[6]顾明远, 闫温乐.卓越教育来自卓越教师——专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11):1-4.
[7]黄建海.芬兰推行“现象教学”有哪些教改启迪?[N].南方教育时报,2016,177(16):9.
[8]侯怀银,王喜旺.中国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01-12(1)7-11.
[9]闵祥鹏.中西文明比较与科学精神:李约瑟先生与李约瑟研究所[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7(1).
[10]钱文丹.全球热捧的芬兰“现象式教学”大起底[EB/OL]. ;mid=2649163040&idx=1&sn=e02f545d5cd8caafc7c33f0f343affd1&chksm=82c641a8b5b1c8beb6ea36013c6f4ea77b9a3853bacd70a20c478f32a4ba9c8d785d31797a1e&scene=38#wechat_redirect.
[11]王鸿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EB/OL]. .
[12]王伟.芬兰现象教学述介——兼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8(16):3-7.
[13]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 英语教师,2015(16):6-7.
[14]徐小刚.“人工智能+教育”引领英语教学迈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J].英语教师,2018,18(11):6-8.
[15]于国文,曹一鸣.跨学科教学研究:以芬兰现象教学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07):57-63.
[16]周鸿印.试论知识与智能的辩证关系[J].水利电力高教研究,1986.z1:80-84.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Phenomenon-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Yang Bin Yang Shihan
Abstract: Knowledge is changeable, dynamic and subjective. Students should experience it firsthand in real situations and use various methods to represent its content, which is viewed as the primary channel to construct knowledge. Based on this theory,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which originates from Finland, advocates cross-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horizontal exploration of phenomena and themes in society and lif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 and student-student cooperation, students reconstruct knowledge, explore ways to solve problems, cultivate and develop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so as to adapt to society and embrace the future. This approach combines autonomous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quiry learning, and breeds talents with cooperative spirit,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ability, which are needed in the new era. It is sensible for us Chinese teachers to learn from and model ourselves on this approach, thus promoting it in middle-school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phenomenon-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I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
1.《SN明朝时代专题之现象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SN明朝时代专题之现象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6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