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书名就可以了
2000多年来,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中国自己一体化的大统一传统和中华文明的坚强持续性。
但自张骞凿空西域 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层出不穷的使者、僧侣、商人怀着不同的使命和目的,从中国出发,或穿越西部高山戈壁,或远渡重洋,一路向西探索中土以外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带回来的物质和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丝绸之路由此诞生。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地理上西有高山大漠,东有汪洋大海,形成了天然屏障。这些屏障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腹地的农业文明地域能够得到保护,从而早早诞生了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另一方面,这一优越的地理形态也局限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渠道,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大致只能经过西部联通中亚的陆路,以及东部沿海的海路,前者即丝绸之路,后者即所谓“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叠加大体上就是今天所提的“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地区。郭建龙所著的《丝绸之路大历史》即以这一东一西两条路线切入,讲述了一部古代中华帝国的对外交流史。书中根据时代主要特点,将丝绸之路的历史分为若干阶段,依次展开。
丝绸之路最初进入中央帝国的视野,是西汉时期。为了打击匈奴的战略需要,汉武帝刘彻派遣使节前往西域,试图联合当地国家夹击匈奴。很快,这里的36国被野心勃勃的汉武帝纳入了征服的视野。之后,汉朝一再对西域用兵,迫使当地国家臣服,并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制。但到西汉末年,随着汉朝国力下滑,不足以支持对西域大规模用兵,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以失败告终。同时,在南方,汉武帝出兵征伐南越,将这里纳入了中央管辖,为日后从海路联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东汉建立后,到汉明帝时期,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君主,他决定对西域采取更为进取的政策。一方面,汉军北击匈奴,勒石燕然,一方面,派出使团,沟通西域诸国。之后,东汉对西域时而经营,时而退出,政策多次反复。到东汉末年,随着汉室衰微,西域再度丢失。
可以说,技术和财政的限制,制约了中央帝国的扩张能力和扩张范围,使得其无法完成对西域领地的占领和整合。当统一的汉朝瓦解,中国本土陷入分裂,以军政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征服时代也宣告结束。
帝国政府在西域缺席的同时,大量佛教僧人如晋之法显,唐之玄奘等,为了朝圣或是求法,不顾严峻的自然条件,凭着信仰历经艰难,经西域或是南海道前往印度。他们记录了沿途风土人情,扩展了中国对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地理的了解。这一时期被归为信仰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完全放弃了对西域的扩张。唐朝强盛时,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廷都护府,但阿拉伯帝国此时也向东扩张,双方在中亚相遇,唐军在怛罗斯之战中惨败,唐朝由此丧失了向中亚扩张的可能,这使得唐朝大体控制范围未能超出今天的中国西部边界。
唐代海上贸易已经非常发达,泉州等港口城市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大量外国人经海陆来华。宋朝丢失了与西域的联系后,进一步将对外联系重心放在了南海道,对海外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福建路市舶提举赵汝适留下的资料记录了海外58个国家。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对外交往以贸易为主要内容,宋代又被称为贸易时代。
蒙古人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帝国,这使得人们穿越丝绸之路更为容易,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和相互了解。这一时期被称为帝国时代,但也是在元代,西欧开始发力超车,逐渐开始超越东方。
明清时期依然固守中央帝国的观念,郑和航海已是宋元航海成就的一次余晖,中国越发内敛。但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已经掀起了一股联通全球的力量,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先后来到东方,展开贸易和殖民。尽管这一时期欧洲还不具有压倒性优势,在与中国的几次军事冲突中没有占据优势,但后面的历史我们已经都知道。到19世纪中叶,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最终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
本书书名中的“大历史”一词,意味着这是一部宏观的通史性作品,注重历史发展脉络,涉及军事、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而对具体历史事件着墨不多。比较有新意的是书中摆脱了中国中心主义视角和传统朝贡体系的描述,将中国作为世界诸国中的一员,讲述了与周边国家乃至遥远的西方国度的交往,以及这些国家的历史变迁。如对东南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国与中国以及他们彼此间历史的勾连的描述,令人感受到历史上复杂的因果互动。本书在历史写作上还秉持了科学态度,注重比较中外多方史料,在此基础上做到了客观分析,扬弃旧说。如对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剿灭陈祖义等数次冲突的分析,不全凭中国史书记载,而是结合当时情况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对乾嘉时期的中外交往,更是综合比较双方记载,对实际情况作出辨析。作者对地理的熟悉也使得他在讲述中外交流时别具优势,如对古代进入印度道路的描述,对位于今天新疆的西域诸国地理位置的分析,等等,使得对相关史事的分析更具说服力。
对于读者来说,丝绸之路涉及国家和地区众多,并且古今名称变化颇大,所幸书中提供了许多图表,使得阅读清晰了很多。书后还附有丝绸之路大事年表,穿插着中外史事,让人更好地感受到丝路千年的变迁。
《丝绸之路大历史》概述了中国人海外探索的过程,认为中国古代地理单元的特点使中国人具有保守性,忽视了周边的探索,并强调“开放”的重要性。但如同许多“大历史”类作品,这一结论也过于简单,甚至与文中几十万字的描述相矛盾。就从书中内容来看,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在强盛时都试图在各个方向进行扩张,明朝即便政府实施海禁,东南沿海的民间对外贸易也从未禁绝,美洲的白银因此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市场。至于清朝,更是在西部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而西北、西南的屡次用兵,反过来也说明了传统农业政权的扩张极限所致。反观西方,哈布斯堡家族建立的西班牙帝国曾经统治了欧洲一半以上领土,但囿于物质和技术条件,帝国无法有效直接管控,只能实行地方自治,庞大的帝国最终土崩瓦解。两相比较,传统中原王朝倾向内敛的政策未始不是明智之举。这更多是现实主义的考虑,而非文化心理所致。至于认为中国陷入王朝循环,每个朝代与前朝大同小异,缺乏经济和技术进步,也与中国历史上吸收外来文化和历朝制度变革的事实不符,譬如内藤湖南就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宋之间并非简单地改朝换代,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巨变。因此,对书中有关史论,读者可能基于自己的认识,见仁见智。
总体来说,《丝绸之路大历史》细致梳理了从张骞通西域到鸦片战争为止的古代中国对外交流史,讲述了古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丝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互动,再现了丝路之上的中外千年文明交融,普通读者如要了解这段历史,值得一读。
1.《关于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我想说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之《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3小时长视频读懂汉朝书籍我想说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之《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