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划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彼此的矛盾很复杂。其中,法德矛盾、五吴矛盾、英德矛盾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也是最为人所知的三对矛盾。其中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事实上还有一对矛盾,相比这三对基本矛盾,其尖锐程度也是不遑多让,堪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第四对基本矛盾,这便是:俄德矛盾。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德矛盾如此尖锐?
普法战争德国皇帝在凡尔赛宫加冕
德法战争危机令俄德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一心复仇。而随着法国经济实力不断恢复,对德复仇情绪也越来越高涨。
德国为防止法国复仇,推行“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通过构筑大陆联盟体系来孤立、打压法国。
在德国的努力下,1871年8月德奥(奥匈帝国)两国会晤消除对立情绪;1872年9月俄德奥三皇在柏林举行会晤达成若干口头谅解;1873年5月6日俄德两国签署《俄德军事协定》;6月俄奥两国签订《兴勃隆协定》;10月德国加入《兴勃隆协定》,结成三皇同盟,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
同时德国利用8月份法国境内爆发的南锡主教号召教徒为阿尔萨斯和洛林回归法国而祈祷事件,掀起了一阵反法浪潮,又在1874年4月通过了增加军事拨款和7年军事预算案,对法国进行威胁和恐吓。
但此时作为盟国的俄国却为了防止德国削弱法国,在法国的求助下站到了法国一边,明确表示不允许德国再次进军法国,迫使德国收回恐吓。
俾斯麦
德国没有放弃打压法国。1875年2月,俾斯麦派遣亲信拉多维茨出访俄国,以德国支持俄国在近东扩张为条件换取俄国不支持法国,但未获成功。
1875年4月,在俄国随时有可能支持法国的情况下,德国利用法国3月份通过新的军队编制法和购买军马等事件煽动反法浪潮,对法国进行武力恐吓迫使法国屈服:俾斯麦声称“只要证实法国在准备战争,德国就不必等待,相反地,应当予以立即打击”;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豪言“如果法国不限制自己的军备,那么战争就不可避免”。
对此法国应对巧妙,一边利用俾斯麦亲信拉多维茨的错误言论寻求舆论支持;一边再次向俄国求助。
俄国再次站在法国一边向德国施压,1875年5月10日,俄国在英国使节配合下迫使俾斯麦收回战争叫嚣,要求俾斯麦保证永远不进攻法国,就连关系更为亲近的奥匈帝国也选择借俄国的口表示不希望危机升级。
德法战争危机最终以德国失败告终,俄德之间的分歧昭然若揭,俄国的表态令俾斯麦时刻担心的俄法“联盟的噩梦”出现,三皇同盟的基础开始动摇,俄德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三皇同盟
近东危机令俄德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1875年,土耳其治下的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爆发民族起义,近东危机爆发。
列强对此态度不一:奥匈担心起义会蔓延到本国境内,因此主张维持现状;俄国则支持起义,因为建立斯拉夫人国家有助俄国势力扩张,但俄奥两国都不想与对方直接爆发冲突;英国担心俄国借机坐大威胁自己的利益,选择支持奥匈,同时支持土耳其镇压起义。
德国看似在近东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实际是希望近东的水越浑越好,一方面可以转移列强视线,免得法国再拿德国威胁做文章,引发俄法联盟噩梦,或是奥匈、法国两个德国的手下败将结盟复仇;一方面可以激化英俄矛盾,防止英俄走得太近;同时维持俄奥矛盾不激化、不和解,迫使两国都需要德国支持。
因此德国的立场是保持中立实施调停,促成俄奥合作,保持三皇同盟的稳固。
起义军在伏击奥斯曼军队
在德国的调停和支持下,1875年8月,俄国外长戈尔恰科夫向奥匈建议给予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自治权,11月又提出共同占领起义地区,不过奥匈没有同意。
1875年12月30日,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照会签署1856年《巴黎条约》的各国政府,要求土耳其在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实行改革,包括土地、税收和宗教改革等以平息起义,得到与会各国同意,但起义者识破安德拉希的用心,断然拒绝。
1876年5月13日,俄德奥三国达成《柏林备忘录》,给予返乡难民以物资、民生和宗教上的支持,不破坏政治现状,并在必要时制止威胁现状的危机。不过英国为制止俄国势力扩张和三皇同盟在近东坐大,唆使土耳其予以抵制。
1876年6月30日,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先后向土耳其宣战,塞土战争爆发,俄奥合作宣告失败,不过依然于7月8日在波西米亚的莱西斯塔特达成口头协议,达成初步谅解。
第十次俄土战争
随着英国支持的土耳其在1876年9月1日阿莱克西纳茨战役打败塞、门两国,改变了近东局势,俄国决定亲自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
俄国发动战争的决定使德国的立场发生了转变,德国担心俄国在近东势力扩张太大会脱离对德国的需要,引爆俄奥矛盾,届时将迫使德国选边站。
因此德国虽保持中立,支持俄奥合作,但暗中已开始偏向奥匈,迫使俄国为争取奥匈的谅解和中立做出重大让步,1877年1月15日,俄奥两国签订《布达佩斯条约》,3月18日两国又签订补充协定。
做好准备后,1877年4月24日,俄国正式对土耳其宣战,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最终俄国大获全胜,强迫土耳其在1878年3月3日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
俄军的胜利引来多国担心,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英国派出一支海军开进达达尼尔海峡准备武装干涉;奥匈发表声明表示如果俄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奥匈将召回驻彼得堡大使;德国此时继续“中立”,俾斯麦自称“诚实的掮客”,但为了俄奥对自己的需要,也在暗中向俄国施压。
柏林会议
最终俄国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将《圣斯特法诺和约》交到1878年召开的柏林会议,由德、俄、英、奥、法、意、土七国共同讨论,最终签订《柏林条约》以取代《圣斯特凡诺条约》。
至此俄国向巴尔干的扩张遭到遏制,俄奥良好关系终结,三皇同盟彻底瓦解。
而且德国的“中立”还引来俄国严重不满,沙皇声称柏林会议是“俾斯麦领导下的反俄大联盟”,俄国认为这是德国对俄国的背叛,是忘恩负义,对俄国造成的伤害使“俄国的仇恨不是转移到它的劲敌英国身上,而是原先当做朋友和盟国的一个德意志大国身上了。”
对俄国来说,德国的背叛始终是一根卡在俄国咽喉里的刺,俄德关系急剧恶化。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德两国的经贸冲突让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1861年,俄国才通过农奴制改革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此时国内还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俄国的工业依然相当脆弱,出口仍以农产品为主,到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生产的谷物每年有15-20%用于出口。
而德国是俄国当时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商品占俄国进口商品的45%,俄国出口商品的30%都销往德国,德国还是俄国重要的谷物出口市场。
随着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除了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工业发达的国家,俄国也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国内同样出现了工业停滞不前、粮食连年欠收以及信贷混乱、大批商业银行破产倒闭、政府财政危机等问题。
而且在1876年,第十次俄土战争处于爆发边缘,俄国需要充足的资金来准备战争,但此时卢布汇率不断下跌,通货膨胀严重。
19世纪的俄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本国工农业,稳住债主和外国投资者继续为俄国提供资金,俄国一方面提高进口关税,一方面对外进行商品倾销。
不过俄国不是直接提高关税,而是实行财政大臣赖藤建议的金币关税制,也就是对外贸易全部以黄金结算,这在卢布贬值的背景下相当于变相提高了关税。此后,从1877年1月1日开始,俄国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变相提高了30%左右,而此前的1875年,俄国的关税在15-20%。
在对外倾销上,俄国主要以农产品尤其是谷物为主,首当其冲的便是德国。到1877年,输入德国的俄国裸麦、燕麦和小麦达到了200万吨,当时柏林一家报社如此评论道:“俄国向德国倾销谷物这一行为,除了‘野蛮’没有别的词可以形容。”
为保护本国工农业,也为解决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外国倾销。1879年6月,德国通过新的关税法案提高关税进行贸易保护,史称铁与黑麦的联姻。
沙皇尼古拉二世
高关税打击了俄国的谷物出口。1879年8月5日,沙皇警告威廉一世:俄国曾在普法战争中保持善意的中立,“如果德国坚持忘恩负义,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但德国不为所动。作为报复,俄国连续四次或局部或全面提高关税,1885年更是将进口工业品关税税率全面提高了20%。1885-1890年间,俄国再次提高关税。
这几乎是直接冲着德国来的,德国对俄出口遭受重创,作为报复,1887年,德国将谷物关税上调到1879年的5倍,同年11月德国议会下令限制对俄资本输出。
1890年,德国国家银行禁止对俄证券实行预付交易,德国市场开始疯狂抛售俄国证券,造成俄国卢布大幅贬值,而且没有德国资本投入,俄国工业遭遇严重打击。
俄国农奴
为报复德国,1891年6月14日俄国将对欧贸易的新关税税率又提高了20%,同时规定在俄国的外国人禁止买卖俄国地产,严重打击了在俄国西部拥有大片土地的德国人。
德国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1892年2月,德国实施“差别关税”,大幅提高俄国农产品尤其是谷物的进口关税,打击俄国农业。
关税战争和贸易冲突注定是一个双输的局面,不断拔高的关税和各种限制让双方的工农业出口都大受打击,严重影响了两国经济发展。
最终因为俄国经济落后于德国,开始主动与德国展开谈判,并降低关税向德国示好,但德国消极的态度让两国很快再次掐起来,1893年7月俄国对德国工业产品的关税部分上调了15%、20%甚至是30%,德国则在1893年8月以提高关税50%作为回应,各自的经济再受打击。
最终在俄国强硬态度坚持下,以及德国国内为了增加出口施加的压力,德国在1894年3月22日与俄国缔结《俄德贸易条约》,此后德国取代英国成为俄国最大的出口国,俄国外汇收入大大提高,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
德国工厂
但这并不是终结,1902年德国又制定了新的关税法案提高谷物进口关税,俄国媒体针对德国提高关税报道称:“经济立法不受情绪控制就像砍伐一棵树木不可能不切割木材,德国提高关税也不可能不受到‘报复’行为。”
作为报复,俄国撤销了德国在1894年《俄德贸易条约》中的所有特权,大幅提高关税,两国再度爆发严重的贸易摩擦和随之而来的贸易衰退。
1903年8月,俄德两国再次展开谈判。然而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让俄国力量遭到了极大削弱,德国趁机敲了一把竹杠,迫使俄国接受《德俄贸易与航海条约的补充协定》,严重损害了俄国的利益,加剧了俄德两国的紧张关系。
1909年俄国经济开始好转,俄国国内要求改变俄国在对德贸易中的不利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此时的德国却寸步不让,作为报复,俄国关税在1913年达到了73%。
1914年,德意志帝国议会公开宣称不会降低农产品关税,双方媒体开始用“贸易战”、“关税战”、“经济战”等充满敌意的字眼来讨论俄德关系。
19世纪末,俄国顿巴斯煤矿区的工人正在向火车上装煤
在海外贸易上,俄国完全不是德国的对手。到19世纪末俄国的工业产值只占世界总产量的5.5%,产业工人还不到200万,工业化程度低,技术落后而且产业门类不齐全,更严重依赖外资,俄国出口以初级农产品为主。
德国则利用本国发达的工商业处处压俄国一头,俄国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完全没有竞争力。1913年德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13%,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俄国仅占4%,俄国在与德国的外贸竞争上完全落于下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俄德两国在经贸上的冲突愈演愈烈,更让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威廉二世阅兵
俄德两国争夺海外利益互不相让,关系持续恶化
随着德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威廉二世上台,德国开始执行“世界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和渗透。
1888年,德国从土耳其取得建造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至安卡拉铁路的租让权,并成立德国小亚细亚公司从事修建。
1889年,公司根据德皇指示于1893年1月又从土耳其取得延展铁路至科尼亚的租让权。
1898年,威廉二世开始向土耳其推销从贯通柏林、拜占庭、巴格达的“3B”铁路,获得了从柏林经巴格达到巴士拉的铁路租让权;到1903年,德国正式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
在波斯,德国通过向波斯发放贷款获得了巴格达-哈涅根公路和铁路的特权,后来又通过与俄国的谈判获得了巴格达铁路连接哈尼金的支线铁路、哈尼金至德黑兰铁路的建筑权和租借权。
德国、奥斯曼、奥匈三皇
在巴尔干,德国通过商品倾销、发放贷款、经济援助等手段进行大范围渗透,德国财团向土耳其提供贷款,修筑了土耳其欧洲部分的巴尔干铁路;1912年德国还提出建立包括巴尔干、奥匈在内的中欧关税同盟,作为建立“中央欧洲”,实现中、东、南欧与德国经济联合的第一步。
此外,1883年德国牵头建立德奥罗同盟,,1904年德奥集团趁“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后,迅速把保加利亚拉入伙。
而奥匈帝国也在德国的支持下积极扩张。德奥两国还为这些国家培训军队,试图借此控制当地的军事和政治。1914年初,德国与土耳其尽管未能达成盟约,却结成事实上的盟友。
德国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向波斯湾畔渗透势力,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另一方面则可以借此威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航运,遏制俄国势力扩张,将俄国锁在黑海内。
俄土战争
俄国对这些地区的侵略扩张远远早于德国,从17-18世纪开始,俄国通过发动多场俄土战争和俄伊战争占领了大片土地,终于获得称霸黑海的野心以及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黑海出海口并不是“真正”的出海口,俄国要想前往地中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必经之路,而且博斯普鲁斯海峡还是黑海连接地中海的唯一海峡。
而这两个海峡更是俄国海外贸易最重要的通道之一。1903-1912年间,俄国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平均输出额占总输出额的37%,其中通过海峡运出的粮食占俄国粮食总出口的60%-70%。
因此俄国需要继续向西向南扩张,即便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受重创,俄国的侵略重心被迫转向远东,但俄国依然没有放弃,通过战争、修筑铁路、商品倾销等形式在这些地区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和扩张。但俄国的倒行逆施引来了诸多反对,反而是德国趁机将势力扩张进来。
德国在中近东尤其是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周边的扩张,必将对俄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俄国极力反对并遏制德国的扩张。
沙皇阅兵
1903年,俄国沙皇公然宣称“不要漠视东方,但是要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西方”,俄国陆军大臣表示“不仅要得到博斯普鲁斯,而且更要取得达达尼尔。”
1907年,日俄战争战败后的俄国外交大臣公然叫嚣“从此俄国扩张海陆军的主要地点只能是黑海了。俄国必须从这里通到地中海。”
1911年,借助镇压波斯境内资本主义革命的机会,俄国力压德国成为在波斯的第一大帝国主义。
1912年,在俄国庇护下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建立巴尔干四国同盟,并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击败德国和奥匈支持的奥斯曼,德国扩张势力遭到打击,俄国势力再次进入地中海。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之后德国和奥匈煽动保加利亚反对其他盟国,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四国同盟解体,土耳其趁机发动对保加利亚的战争,德国欢呼:“巴尔干同盟瓦解了,俄国的影响完蛋了。”
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德国并未给予保加利亚有力支持,导致保加利亚战败,德国势力遭到遏制,却与土耳其关系越来越密切;得到俄国支持的塞门罗希四国赢得胜利,塞尔维亚成为最大赢家,并成为扎在奥匈门口的一枚钉子,遏制了奥匈的扩张,两国矛盾愈演愈烈;俄国则借由支持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事务,势力大涨。
俄德两国争夺海外利益互不相让,关系持续恶化。
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段绝对是欧洲一绝
德国失败的外交,将俄国推向对立面
德国立国以来便一直将俄国视为重要拉拢对象,即便德法战争危机俄国站法国一边,近东危机导致俄奥矛盾激化、俄德关系恶化、三皇同盟瓦解,俄德两国因为关税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俾斯麦还在想办法拉拢俄国。
而俄国尽管对德国的“背叛”和贸易保护耿耿于怀,但柏林会议结束后英俄关系恶化,俄奥关系恶化,俄国如果想继续在近东和两海峡扩张势力与英国抗衡,与德奥合作明显比与法国合作更加现实。
既然大家都有需要,那么结盟一事似乎也就可以水到渠成。只不过俾斯麦清楚对俄国来说一纸条文明显不够用,德法战争危机期间俄国的表现就是最好证明。因此德国没有轻易与俄国缔约,而是通过与奥匈的结盟向俄国施加压力,迫使俄国维持对德国的需要,达到既拉拢又约束俄国的目的。
德奥同盟
1879年10月7日,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了一个反俄的防御性同盟条约,这是德国向俄国施加的压力,也是对奥匈的紧箍咒,更是给自己的保险。
迫于德奥压力,俄国开始主动寻求与德国改善关系: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与此同时,德国继续为自己寻求保险。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缔结与德奥同盟平行的三国同盟;
1883年,德奥罗同盟、奥塞同盟建立,俾斯麦苦心经营终于构筑了一个新的大陆联盟体系。
德国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
但在1885年5月,保加利亚危机爆发,俄国再次遭受英奥的联合打击,德国再次表面调停中立,暗中支持奥匈,加深了俄国与奥、德之间的矛盾,三皇同盟危在旦夕,俾斯麦苦心经营的大陆联盟体系有崩塌的危险。
为了维持三皇同盟,1887年2月12日,在俾斯麦撮合下,英、意签署《第一次地中海协定》,3月奥匈也以照会形式加入,三国订立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承诺共同维护地中海现状,孤立了法国,迫使俄国将目光收回到德奥身上。
但保加利亚危机让沙皇拒绝续订与奥匈的条约。为了保证德国的安全,1887年6月18日,德国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
1887年12月12日,在俾斯麦的指使和撮合下,英意奥《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签订,抵制俄国对土耳其的影响,同时还以德国总参谋部建议对俄宣战的一份备忘录做要挟,向俄国施压,迫使俄国不与法国接近。
俾斯麦被威廉二世辞退
俾斯麦的种种措施保证了俄法分离和德国的国家安全,保证德国能够主导欧洲局势。
但俾斯麦这种做法也在不断开罪俄国,俾斯麦做的越多,俄国就越深恶痛绝,以至后来俄国保罗·舒瓦洛夫伯爵在1887年12月对法国驻俄大使的一次谈话中说:“你尽管放心,我们绝不会受制于德国,假象已经过去了,我们完全明白行动自由的价值。”
不过尽管俄德关系不断恶化,但俾斯麦还在任,还能发挥他超高的外交智慧进行协调,俄德关系尚有回旋余地,一旦俾斯麦离任,继任者无法把握俾斯麦外交的精髓,俄法“联盟的噩梦”必将上演。
不幸的是,1888年上台的威廉二世直接将俄国视为敌手,1890年干脆辞退俾斯麦,在俄国接连做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拒绝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甚至德军总参谋部已经在筹划对俄战争,力求先发制人避免两线作战。
并且德国迅速与英国签订《黑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加上之前德奥同盟、德意奥同盟、《地中海协定》等反俄立场鲜明的同盟和条约,这在当时与英国闹得不可开交的俄国来说更加坐实了德国亲英反俄的立场。
1891年5月6日,德意奥同盟条约再一次续订,反法反俄的立场继续延续,俄德关系开始崩塌。
俄法协约
因为共同的敌人,俄法两国关系也越来越亲密,1891年7月,法国舰队到喀琅施塔得访问,受到俄国的热烈欢迎;8月,俄法两国达成一项政治协定,俄法两国愿意加强谅解,巩固其共同安全;
1892年8月18日,两国总参谋部官员在彼得堡秘密签订了军事同盟协定;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两国政府先后批准了军事同盟条约,俾斯麦最担心的“联合的噩梦”正式被威廉二世一手促成。
而此时的德国终于发现英国只想捞好处不想承担责任,并不愿意与德国结盟,只能又回来找俄国。俄国因为在近东的扩张遭到遏制而将方向转向了远东,为保证自己后方安全,除了法国,俄国也需要得到更强的德国的承诺。
1894年3月,德国做出让步,默许俄国在东亚的扩张,俄国也给德国在欧洲的政策以支持,俄德两国关系得到缓和。
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爆发,逼迫日本吐出辽东半岛,俄德关系开始升温。
日俄战争
不过德国很快又故态复萌。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此时正值俄德贸易谈判关键时刻,德国除了趁机提高关税之外,还以在战争中保持善意中立迫使俄国接受贸易条约,狠狠宰了俄国一刀。
1904年4月8日英法两国签订《英法协定》,尽管英法并未明确针对德国,但鉴于当时德法关系的恶劣和1898-1901年间同盟谈判导致的英德关系的恶化,两个德国的敌人凑到一起,很难不让德国紧张。
因此德国又掉头转向俄国,利用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增援舰队误伤英国渔船和英国禁止俄国增援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做文章,要求结盟,但遭到俄国拒绝。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7月,德国又利用俄国的失败和国内起义不断危机四伏的时候,哄骗沙皇签订同盟条约,不过遭到俄国大臣的反对,最终未能得逞。
红色是同盟国集团,绿色是协约国集团
拉拢不成,德国又转成敌对,促使俄国坚决倒向英法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英俄条约,加上英法协约与法俄同盟,三国协约正式形成,与三国同盟彼此对立,互相敌对。
此后德国处处针对俄国。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爆发,1909年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
1913-1914年,德国又向土耳其派出了军事代表团加强对土耳其的控制,尽管双方未能达成盟约,但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盟友,加上德国支持奥匈的立场,俄德的紧张关系自此达到顶点。
德国的一系列外交操作终究还是没能与俄国达成同盟,反而不断将俄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为自己再次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俄德关系再无缓和余地,只待兵戎相见。
一战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俄德两国的矛盾既有因为盟友之间产生的矛盾,也有俄德两国本身交锋所产生的矛盾,而矛盾尖锐、激烈、难以调和,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和欲望互不相让,除了战争已经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第四对基本矛盾可谓恰如其分。
之后的发展亦如我们所看到的,在1914年8月1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3天后,德国正式向俄国宣战,第二天,也就是8月2日,俄国与正式向德国宣战,俄德两国的尖锐矛盾彻底爆发。
可惜两国的战争终究未能决出胜负,矛盾也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和消除。战争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让俄德两国未能达成称霸世界的目的,反而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成打的王冠就那样掉落在地无人捡拾,真的是对俄德两国莫大的讽刺。
1.《一战时期有哪些国家加入了三国,干货看这篇!俄国和德国为什么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来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战时期有哪些国家加入了三国,干货看这篇!俄国和德国为什么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来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