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
我们经常有这样那样的疑问。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少吃糖一定要没有糖尿病吗?
得了糖尿病不会活很久吗?
……。
生活中对糖尿病有什么误解?
01误解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
糖尿病有遗传因素,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
“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02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错!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
“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03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那可不一定!
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可不在少数哦!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
“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04误区4: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
错了!
控制饮食并非是要忍饥挨饿,而是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前提下,合理控制每日膳食的总热量。如果长期进食太少,摄入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就会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免疫力下降,反而有害健康。
进食太少还容易发生低血糖,进而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危害更大。科学的饮食控制,强调既要控制好疾病,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
“达标不是饿出来的,控制饮食谨防矫枉过正。”
05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哦!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把握好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06误区6:“无糖食品”就可以随意吃了吗?
肯定不可以!
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
“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07误区7:没有症状就不必监测血糖吗?
错!
没有症状也必须定期监测血糖!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高血糖。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是否监测血糖。积极监测血糖,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才能远离并发症。
“没有血糖监测引领的治疗,必然是盲目的治疗。”
08误区8:血糖高无症状就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
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09误区9:血糖降下来了就能停药了吗?
当然不是!
除少数患者外,绝大多数患者血糖降下来后,仍需坚持药物治疗。若自己擅自停药,则很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与反弹,这样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能否停药必须去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建议,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决策。即使医生同意停药,也仍需注意控制饮食和运动,同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糖尿病治疗的疗程,就是患者的余生。
“降糖治疗,是糖尿病患者一辈子的事业,应贯穿始终。”
10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应努力把糖尿病带进坟墓,而非被糖尿病拖进坟墓。”
1.《【误区】糖尿病的十大误区,不认清很要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误区】糖尿病的十大误区,不认清很要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0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