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里贡山
即使在山谷清澈的小溪里,
在高山寒冷的草原上。
可以看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样子
特别是在森林里。
蛇类、青蛙、各种蜥蜴都很常见
林家浦的奥多系照片/杨剑焕(照片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两栖爬行动物大多天性警惕,稍有风吹草动,就藏在丛林深处的落叶层、灌木之间,甚至石头下。他们往往将体色和花纹与周围环境背景完美融合,避免天敌和人类的发现,具有出色的伪装能力。
绿点湍蛙 摄影/杨剑焕(图片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动物区系分类中,高黎贡山的两栖、爬行类动物既有属于古北界的物种,也有属于东洋界的物种。它们或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或共享同一片家园。这对研究动物演化和动物迁徙路径都有重要的科研意义。高黎贡山内有两栖动物21种、爬行动物56种,其中不乏珍稀、濒危的种类还有一些是高黎贡山独有的物种。
发现两栖动物新种——腾冲掌突蟾 (图片来源:中国绿化基金会)
两栖类
在高黎贡山,特别是保护区内,两栖动物以蛙类为主,涉及雨蛙科、树蛙科、蛙科、蟾蜍科以及锄足蟾科的30余种动物。大部分蛙类和蟾蜍都生活在海拔 500-2000 米的森林地带,只有华西蟾蜍等少数种类能分布到海拔3 500 米的高山地带。
这是红蹼树蛙的“体操表演” 摄影/范毅(图片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华西雨蛙贡山亚种 摄影 / 范毅(图片来源:中国绿化基金会)
腺角蟾多栖于流溪两岸灌木或草丛中 摄影/杨剑焕(图片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片马湍蛙 摄影/杨剑焕(图片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高黎贡山的蛙类中,小巧的雨蛙和掌上有吸盘、可以爬树的树蛙最受人们喜爱。全身碧绿的缅甸树蛙平时生活在山地溪流附近,捕食小型昆虫为生。
掌上有吸盘、可以爬树的缅甸树蛙。范毅/摄(图片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到了繁殖季节,它们可以顺着树干攀上树枝,在树叶、树枝的缝隙间产卵繁殖。在这个时节,顺着喧闹的蛙鸣声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它们的婚礼现场。
贡山树蛙 (图片来源:大自然杂志)
高黎贡山还有一个两栖类中的“明星动物”--红瘰(luo)疣螈。红瘰疣螈属于蝾螈科,它们体型不大,成年之后体长也只有10多厘米,雌性个体比雄性略大一些。顾名思义,这种蝾螈的身上布满红色的凸起物。它们体表脊背两侧,各有一排艳丽的橙红色或棕黄色的凸起小疣,加上同色的头和尾,整个动物显得非常漂亮。不过由于人们的猎杀以及栖息地缩减的威胁,野生红瘰疣螈的生存状态堪忧,急需得到保护。
高黎贡山两栖类中的“明星动物”--红瘰疣螈。摄影/杨剑焕(图片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爬行类
高黎贡山的爬行类动物中,龟鳖目的物种不多,目前仅记录有乌龟一种;壁虎科有纵纹蜥虎等小型种类;石龙子种类不多但数量不少;丛林地带分布着几种鬣(lie)蜥,包括棕背树蜥、白唇树蜥等种类,也有好看的丽纹龙蜥等。
白唇树蜥(图片来源:大自然杂志)
云南攀蜥。摄影/杨剑焕(图片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蛇类占据了高黎贡山两爬类动物物种种类的大部分。这里有剧毒的竹叶青蛇、眼镜王蛇、烙铁头等,也有无毒或毒性不强的绿瘦蛇、灰鼠蛇及紫沙蛇等比较“和平”的种类。蛇类,特别是有毒蛇类通常生活在低地森林之中,它们善于伪装,因此,当人们进入森林时应时刻加以防范。
云南竹叶青 摄影 / 范毅(图片来源:中国绿化基金会)
伪装在枯叶里的烙铁头(图片来源:大自然杂志)
紫沙蛇 摄影/杨剑焕(图片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黑线乌梢蛇背黄绿色,并以两侧各有两条黑线纵纹得名而与其他蛇类有区别。黑线乌梢蛇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以保持体表的润滑,休息时栖息在较为潮湿的树上、灌木上,也见于芭蕉树上。会游弋在浅水地带觅食蛙类或者以潮湿的枯叶石缝中的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并且有进食后喜欢饮水的习性。黑线乌梢蛇对环境的这些较为苛刻的要求,也侧面证明了高黎贡山保护区自然环境的良好状态。
黑线乌梢蛇(图片来源:云南发布)
两栖爬行类动物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人类来带来诸多益处。
图片来源:腾冲文旅
两栖动物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十分敏感
常被用作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类群
因此,我们除了要保护好
高黎贡山下其他珍稀物种之外
同时也应该重视这些
人们较少关注但同样很重要的物种
来源: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分局
参考文献:《白眉长臂猿之乡》
图片:综合网络
1.《【丽纹龙蜥】【COP15看腾冲】绿野寻踪,高黎贡山丛林深处里的神秘“伪装者”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丽纹龙蜥】【COP15看腾冲】绿野寻踪,高黎贡山丛林深处里的神秘“伪装者”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3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