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泥地只需要蟋蟀葫芦,牲畜养蝈蝈葫芦不需要打底。
不过蝈蝈葫芦也有一个蟋蟀葫芦所没有的附件——胆。“胆”是京津一带玩虫者的通俗叫法,其实就是一个用铜丝盘成的簧,形状很像蚊香,卡在葫芦口的内侧。当蝈蝈鸣叫时,铜丝受到振动,便能产生共鸣的效果,使鸣声更加好听。
胆的另一个作用是作葫芦的“栅栏”,将蝈蝈挡在葫芦的腹部,不让它爬到盖前来,以防伤其肢须。不过就大多数玩虫者所用的胆来看,只剩下了后一个作用,共振的效果基本上起不到了。无怪乎有的外行认为胆的作用只不过充当挡姻蝴的“篱笆”而已,根本不知道还有调节音色的效果。这就等于抓芝麻漏西瓜,颠倒了主次轻重。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傲胆用的铜丝为软铜,共振性能太差,甚或没有;二是铜丝太粗〔多为1-1.5毫米)。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这种胆放与不放,蝈蝈的鸣声没有什么差别。
要使葫芦胆真正产生共鸣效果,增加鸣声的优美,要注意三点:一是必须用响铜的铜丝制作。这种铜较硬,有很强的弹性和共振性,打击乐器中的银锣、铜拔都是用这种铜做成的。一般黄铜较柔软,共振性能甚差。检脸是否是响铜,可将铜丝用力折弯,如能恢复原状,侧可;如不能还原,则不可。二是铜丝不宜太粗,太粗则鸣声难以使其共振起来。铜丝的直径不能超过0.5毫米。三是胆的圈数越多越好,每圈之间的距离为l毫米较为合适。因为在音量一定的情况下圈数愈多,铜丝愈长,则愈容易引起振动。
市场上卖的葫芦胆多为上面所说的软铜盘成,根本没有共鸣效果,不如找到合适的铜丝,自己动手盘制。用尖嘴钳子将铜丝弯成蚊香状,另一头的轴不要太长,一般为2-3厘米,要看葫芦脖的长短而定。卡在口上后,胆的下部应处在葫芦脖处不宜太靠下。胆的最后一圈直径应略小于葫芦的内径,也就是不要靠住葫芦,否则,共振性会减弱,也易挤断虫须。
原文出自孟昭连《蟋蟀文化大典》,图片来自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蝈蝈图片】浅谈蝈蝈葫芦的“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蝈蝈图片】浅谈蝈蝈葫芦的“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45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