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白翎
蒙古白灵,麻雀目白灵和白灵属1种。是百灵科的典型代表。
全长约18cm。头顶周围栗色成环,中央顶冠浅棕色,颊部皮黄色,有两条长而显著的白色眉纹在枕部相连,颊纹栗色,延伸至后颈,颏、喉、颈白色。上体黄褐色,具棕黄色羽缘,初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下体白色,胸部左右有黑褐色宽阔横带,中间有细纹相连。最外侧尾羽白色,其余尾羽深褐色。嘴灰褐色,脚橘黄色,爪长而稍弯曲。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暗淡。善于鸣唱,栖息于开阔的草原上,高飞时直冲天空,在地面时亦善于奔跑,食物主要为草籽,兼食一些昆虫。繁殖期为5~7月。巢由杂草筑成,置于地面浅坑中或草丛内,窝卵数2~4枚,卵白色或近白色。具褐色条纹。蒙古百灵主要分布于中国青海和内蒙古地区。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南 甘肃 青海 宁夏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莫莫格 白芨滩 青海湖鸟岛 芦芽山 衡水湖湿地和鸟类 赛罕乌拉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青海湖
凤头百灵
凤头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7 cm,翼展29 -34 cm,体重35-45 g。体型略大的具褐色纵纹的百灵。具羽冠,冠羽长而窄。上体沙褐而具近黑色纵纹,尾覆羽皮黄色。下体浅皮黄,胸密布近黑色纵纹。看似矮墩而尾短,嘴略长而下弯。飞行时两翼宽,翼下锈色;尾深褐而两侧黄褐。繁殖期5~7月,营巢于草丛基部的地面上,每窝产卵4~5枚,卵浅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缀褐色细斑。大小约为9~10厘米幼鸟上体密布点斑。与云雀区别在侧影显大而羽冠尖,嘴较长且弯,耳羽较少棕色且无白色的后翼缘。虹膜-深褐;嘴-黄粉色,嘴端深色;脚-偏粉色。
为中国西北地区留鸟、夏候鸟,迁延时北部地区数量较多。
角百灵
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中等体型的深色百灵。身长15-17cm,翼展31-35cm,体重33-45g。
雄鸟上体棕褐色至灰褐色,前额白色,顶部红褐色,在额部与顶部之间具宽阔的黑色带纹,带纹的后两侧,有黑色羽毛突起于头后如角。颊部白色并具有黑色宽阔胸带,尾暗褐色,但外侧1对尾羽白色,后爪长而稍弯曲。
雌鸟似雄鸟,但头侧无角状羽。头部图纹别致。雄鸟具粗显的黑色胸带,脸具黑和白色(或黄色)图纹,顶冠前端黑色条纹后延成特征性小"角"。上体几为纯暗褐色;下体余部白色,两胁有些褐色纵纹。雌鸟及幼鸟色暗(且无"角"),但头部图纹仍可见。飞行时翼下白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上嘴色较深;脚-近黑。
繁殖期5-7月,每窝产卵4-5枚,卵浅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缀褐色细斑。大小约为9-10厘米。两性轮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
黑百灵
黑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8至20厘米,翼展 37 cm,体重63克。嘴形甚厚重。雄鸟易辨,通体黑色。甚喜迁徙,繁殖地不断地更换。栖居多草的干旱平原。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雌鸟似二斑百灵但下体纵纹浓密,翼合拢时偏黑色,飞行时翼下黑色,腿青石灰色。飞行时无白色后翼缘,尾缘极少白色。虹膜-深褐;嘴-近黄;脚-青石灰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最外侧1对尾羽白色,其余尾羽深褐色,后爪长而稍弯曲。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暗淡。它们的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嘴尖处略有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偶见,有记录于新疆西北部越冬。
5~6月间产卵。每次产4-5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
沙百灵
百灵成年时体形就较小,长190mm,重约30克。栗红色的额头是雄性沙百灵的特点,它的头部和后颈也拥有和额头一样的颜色,眉毛和眼眶周围白而发棕的色更是好看。它的眉毛最有特点,眉纹一直长到了枕部。沙百灵背部和腰部主要呈现栗褐色,翅膀外侧的羽毛呈现黑褐色,以栗褐色为主色的尾部边缘稍有发白。胸前有两个对称的黑斑条纹,正好和胸部以上的部分连接起来。额头部分和喉咙处都长有白色的羽毛,正好和身体以下棕白色的毛色衬托起来。雄性沙百灵额部、头顶及后颈部均为栗红色;眼前、眼周及眉纹为棕白色,左右两侧眉纹延伸至枕部相接而现棕色;背、腰呈现栗褐色;翅羽黑褐色;尾羽栗褐色,最外侧尾羽色淡近于白色;额、喉白色,上胸左右侧各有一黑色条斑,于上胸部相接;下体大部羽色棕白。 沙百灵雌性的体色和雄性的几乎一样,但是,雌鸟额头和颈部的栗红色毛发比雄鸟的少,身体上的羽毛也偏近于淡淡的褐色,而胸前的那两条黑斑条纹没有雄性沙百灵那么明显。嘴部的颜色为土黄色,足部脚趾是肉粉色的,它的爪子和一般鸟类不同,尤其是后爪,要比普通鸟类的后爪大一些, 而且还径直的伸向后方。爪部的颜色为褐色。
产于中国内蒙古广大地区及河北省的北部,青海省东部等地。多为终年留居或繁殖鸟。
云雀
云雀是一类鸣禽,代表种小云雀(Alauda gulgula)中等体型,身长18厘米。具灰褐色杂斑。顶冠及耸起的羽冠具细纹,尾分叉,羽缘白色,后翼缘的白色于飞行时可见。与鹨类的区别在尾及腿均较短,具羽冠且立势不如其直。与日本云雀容易混淆。与小云雀易混淆但体型较大,后翼缘较白且叫声也不同。虹膜-深褐;嘴-角质色;脚-肉色。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荷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占领区,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马力诺,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西撒哈拉,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色列,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中国台湾,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繁殖期在4月和8月之间,在一个繁殖季节能成功养育4雏。巢建在地面上,而且通常建在植被间隐藏的非常好。在地面以草茎、根编碗状巢,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10~12天。幼鸟离巢期是8至10天,但仍然依赖其父母再喂养1到2周。雄性在整个繁殖季节都会不停的鸣叫。
小云雀
小云雀(学名:Alauda gulgula)是百灵科云雀属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身长约16厘米。具耸起的短羽冠,上有细纹。全身羽毛黄褐色,上体、双翼和尾巴有纵斑纹,尾羽有白色羽缘。栖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淖及沼泽。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下蹲。云雀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及太平洋诸岛屿。
小云雀繁殖期4-7月。在广东、福建等南部地区,繁殖期较北部地区要早些。巢的大小据2巢的测量为外径11-12cm,内径5.5-7.2cm,巢高4.4-5.0cm,巢深2.6-3.2cm。每窝产卵3-5枚。卵淡灰色或灰白色、被有褐色斑点,也有被紫色或近绿色斑点。卵的大小据2枚卵的测量为 21.4mm×15.9mm 和25mm×12mm。
分布于阿富汗,巴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色列,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中国台湾,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游荡于埃及,马来西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
亚洲短趾百灵
体型略小(13厘米)而具褐色杂斑的百灵。无羽冠。似[大]短趾百灵但体型较小且颈无黑色斑块,嘴较粗短,胸部纵纹散布较开。站势甚直,上体满布纵纹且尾具白色的宽边而有别于其他小型百灵。
虹膜-深褐;嘴-角质灰色;脚-肉棕色。
叫声:典型的飞行叫声为特征性轻吐音 prrrt或prrr-rrr-rrr。盘旋下飞时的鸣声多变而悦耳,间杂以模仿叫声。
习性:栖于干旱平原及草地。鸣唱飞行时不似[大]短趾百灵的起伏。
分布分布范围:古北界南部至蒙古及中国。
歌百灵
体小(14厘米)的红褐色百灵。顶冠棕色而多具黑色斑纹。下体浅皮黄色,胸具黑色纵纹,外侧尾羽白色。外形似鹨但嘴较厚且尾及腿较短。与云雀的区别在两翼棕色。
虹膜-深褐;嘴-上嘴褐色,下嘴偏黄;脚-偏粉色,后爪甚长。
叫声:鸣声为似(JI)的短促而优美的哨音短句;告警时作吱吱声。
分布范围:非洲、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williamsoni罕见于广东及广西。香港有一记录。
习性:单独或为分散群,喜开阔的短草地及稻田。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停栖于矮树丛。
棕翅歌百灵
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及灌木覆盖的平原和矮山。单独或为分散群。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栖息于广阔草原上,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秋冬季常结集大群活动。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集群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5—6月间产卵,每窝产3-4个有斑点的卵,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
棕翅歌百灵分布图
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长嘴百灵
三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羽端的白色明显,外侧尾羽白。幼鸟沾黄色,亚种holdereri下体较指名亚种色淡,上体色彩较华丽而少纵纹。虹膜褐色;嘴黄白色,嘴端黑色;脚深褐。后爪长而稍弯曲。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暗淡。它们的嘴比较尖细而呈圆锥状,嘴尖处略有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
长嘴百灵分布图
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国有分布,指名亚种为留鸟于西藏南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亚种holdereri为留鸟于新疆西部的昆仑山、西藏东北部昌都地区、青海及四川西北部。
5~6月间产卵。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
细嘴短趾百灵
一种典型的干燥草原鸟,中小型鸣禽。身长14厘米,灰褐色百灵。颈侧具黑色的小块斑,上体具少量近黑色纵纹,短眉纹皮黄色。野外与大短趾百灵易混淆,区别在体羽灰色较重,且深褐色的外侧尾羽羽端白色,但外侧尾羽的白色甚少,眉纹较细,嘴较长而尖。胸部纵纹散布较开。站势甚直,上体满布纵纹且尾具白色的宽边而有别于其他小型百灵。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虹膜-褐色;嘴-粉红;脚-偏粉色。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
细嘴短趾百灵分布图
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国有分布。亚种tibetana繁殖于四川北部、甘肃南部及青海东部至新疆西北部及西藏南部。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天山、博格达、乌拉山及昆仑山西部,迁徙经西藏。在海拔3600~4900米的山区及高原罕见[1]。
5~7月间产卵。每次产3~5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
二斑百灵
二斑百灵(学名:Melanocorypha bimaculata)为百灵科百灵属的鸟类。分布于温带地区,从前苏联、伊朗、阿富汗、印度到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前苏联Talych附近山脉。
它是候鸟,在非洲东北过冬,那时群居。其它时候遍布中东地区半沙漠地带,很少会飞到西欧。地上建巢,每次生3-4个蛋。主食草籽,繁殖期也吃很多昆虫。
二斑百灵是较大的百灵,16-18厘米长。背腹均为灰白条文,停在地上很难被发现。它胸部有两个小黑斑,因此得名。翅膀宽短,飞翔时见到底下的灰棕色样。尾翼有白尖,但是没有完全的白边。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
二斑百灵分布
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国有分布,不常见。指名亚种为留鸟于新疆西部(喀什、准噶尔盆地北部、博格达山及塔里木盆地南部)
5~6月间产卵。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
斑尾漠百灵
斑尾漠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头至上体棕灰色有深褐色斑纹。下体灰白色。它们的嘴较粗壮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 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建造好的鸟巢杯形,巢一般安置在松软的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加固,里面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每次产2-3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
白翅百灵
体大厘米)而翼长的百灵。嘴略短而粗厚。合翼时具明显的白斑,特征为白色的下翼和飞行时宽白色的后翼缘与黑色的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成对比。成鸟肩部棕色。雄鸟的顶冠及耳羽棕色而无细纹。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有分布,越冬鸟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白翅百灵是一种小型而翼长的鸣禽。身长118cm,翼展35cm,体重44g。嘴略短而粗厚。合翼时具明显的白斑,特征为白色的下翼和飞行时宽白色的后翼缘与黑色的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成对比。成鸟肩部棕色。雄鸟的顶冠及耳羽棕色而无细纹。尾具白色宽边。与雪鹀的区别在覆羽无白色且嘴形不同。后爪长而稍弯曲。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暗淡。它们的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嘴尖处略有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虹膜-褐色;嘴-偏灰的角质色,嘴基黄色;脚-橘黄。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
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国有分布,越冬鸟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
4~6月下旬或9~10月间产卵。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
大短趾百灵
雀形目百灵科。全长约15cm。上体沙褐色,具黑色纵纹,冠羽较短,喉皮黄色,胸浅褐色,前胸两侧各有一条黑色斑纹,腹污白色,大体近似云雀,只是色稍淡,体型略小。
栖息于荒地或山丘的草地上,有时也在稀树林栖息。取食地面的植物种子和昆虫,在密草丛中筑巢。
大短趾百灵是一种典型的干燥草原鸟,小型鸣禽。身长13 -14 cm ,翼展27 -32 cm,体重18 -25 g 。上体褐色有深色纵纹。下体胸腹部灰白色。喉部与胸部交界处一道粗的横纹(其实好像是许多道粗的短纵纹,紧密平行排列在一起,看起来就变成一道粗横纹)。有相对比较清楚的眉线,嘴较粗短,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三级飞羽(末端)几乎与初级飞羽(末端)等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
大短趾百灵分布
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国有分布。
5~7月间产卵。每次产3~5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
小短趾百灵
小短趾百灵是一种典型的干燥草原鸟,小型鸣禽。身长13 -14 cm,翼展24-32 cm,体重17-22 g。上体灰棕色有暗斑纹。下体白色,胸部有散布较开纵纹。它有一苍白眉斑,嘴较粗短。站势甚直。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5~7月间产卵。每次产2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
苍白凤头百灵
苍白凤头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7 cm,翼展29 -34 cm,体重35-45 g。体型略大的具褐色纵纹的百灵。具羽冠,冠羽长而窄。上体沙褐而具近黑色纵纹,尾覆羽皮黄色。下体浅皮黄,胸密布近黑色纵纹。看似矮墩而尾短,嘴略长而下弯。飞行时两翼宽,翼下锈色;尾深褐而两侧黄褐。幼鸟上体密布点斑。与云雀区别在侧影显大而羽冠尖,嘴较长且弯,耳羽较少棕色且无白色的后翼缘。虹膜-深褐;嘴-黄粉色,嘴端深色;脚-偏粉色。
分布于利比亚半岛。
营巢在荒漠草地上凹坑处,也在种植植物的堤坎上或灌木丛中。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毛发、鸟羽、须根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繁殖期4—7月。每窝产卵3—5枚,大小约为9~10厘米。两性轮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留巢期11天,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
塞氏凤头百灵
塞氏凤头百灵[3]突出的羽冠长而窄。白眼眉,黑眼纹,尾短,嘴短而粗壮。飞行时两翼宽,侧影显大而羽冠尖,耳羽较少,无后翼缘。
营巢在荒漠草地上凹坑处,也在种植植物的堤坎上或灌木丛中。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毛发、
鸟羽、须根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繁殖期4—7月。每窝产卵3—5枚,大小约为9~10厘米。两性轮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留巢期11天,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
分布范围 印度
厚嘴凤头百灵
长度18cm。上体和两翼满布棕灰色斑纹,有一长的白色眉斑。下体在奶油色的前胸和腹部有浓重的深斑纹。短尾巴,有一个黄色而厚实的鸟喙。这张上下颜色略有差别的厚重的鸟喙是与其他非洲百灵区别的重要标志。
分布于南非南部、莱索托和最南端的纳米比亚西边。
营巢在荒漠草地上凹坑处,也在种植植物的堤坎上或灌木丛中。巢呈浅杯形,
用杂草、毛发、鸟羽、须根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繁殖期4—7月。每窝产卵3—5枚,大小约为9~10厘米。两性轮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留巢期11天,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
克氏凤头百灵
克氏凤头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7 cm,翼展29 -34 cm,体重35-45 g。体型略大的具褐色纵纹的百灵。具羽冠,冠羽长而窄。上体沙褐而具近黑色纵纹,尾覆羽皮黄色。下体浅皮黄,胸密布近黑色纵纹。看似矮墩而尾短,嘴略长而下弯。飞行时两翼宽,翼下锈色;尾深褐而两侧黄褐。幼鸟上体密布点斑。与云雀区别在侧影显大而羽冠尖,嘴较长且弯,耳羽较少棕色且无白色的后翼缘。虹膜-深褐;嘴-黄粉色,嘴端深色;脚-偏粉色。
分布于摩洛哥(Rif山的东部和南部)。
营巢在荒漠草地上凹坑处,也在种植植物的堤坎上或灌木丛中。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毛发、羽、须根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繁殖期4—7月。每窝产卵3—5枚,大小约为9~10厘米。两性轮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留巢期11天,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
长嘴凤头百灵
长嘴凤头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7 cm,翼展29 -34 cm,体重35-45 g。体型略大的具褐色纵纹的百灵。具羽冠,冠羽长而窄。上体沙褐而具近黑色纵纹,尾覆羽皮黄色。下体浅皮黄,胸密布近黑色纵纹。看似矮墩而尾短,嘴略长而下弯。飞行时两翼宽,翼下锈色;尾深褐而两侧黄褐。幼鸟上体密布点斑。与云雀区别在侧影显大而羽冠尖,嘴较长且弯,耳羽较少棕色且无白色的后翼缘。虹膜-深褐;嘴-黄粉色,嘴端深色;脚-偏粉色。
分布于摩洛哥南和阿尔及利亚南部、毛里塔尼亚。
营巢在荒漠草地上凹坑处,也在种植植物的堤坎上或灌木丛中。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毛发、羽、须根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繁殖期4—7月。每窝产卵3—5枚,大小约为9~10厘米。两性轮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留巢期11天,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
塞内加尔凤头百灵
塞内加尔凤头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7 cm,翼展29 -34 cm,体重35-45 g。体型略大的具褐色纵纹的百灵。具羽冠,冠羽长而窄。上体沙褐而具近黑色纵纹,尾覆羽皮黄色。下体浅皮黄,胸密布近黑色纵纹。看似矮墩而尾短,嘴略长而下弯。飞行时两翼宽,翼下锈色;尾深褐而两侧黄褐。幼鸟上体密布点斑。与云雀区别在侧影显大而羽冠尖,嘴较长且弯,耳羽较少棕色且无白色的后翼缘。虹膜-深褐;嘴-黄粉色,嘴端深色;脚-偏粉色。
营巢在荒漠草地上凹坑处,也在种植植物的堤坎上或灌木丛中。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毛发、羽、须 根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繁殖期4—7月。每窝产卵3—5枚,大小约为9~10厘米。两性轮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留巢期11天,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
南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尼日尔
小拟戴胜百灵
生活于干燥的干旱台地及高原草地,半沙漠或有稀疏植被的沙漠区域,通常在岩石地形。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建造好的鸟巢形同杯状,一般安置在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加固,里面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每次产4-5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延海岸从索马里到埃赛俄比亚的边界。
拟戴胜百灵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 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生活于干燥的干旱台地及高原草地,半沙漠或有稀疏植被的沙漠区域,开阔的矮草地。单独或为分散群。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建造好的鸟巢形同杯状,一般安置在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加固,里面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每次产2-3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嘴较尖细长而呈圆锥状,嘴尖处略有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林百灵
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4-15 cm厘米,翼展30 cm,体重26克。喙纤细,脚小,翅膀比较宽,尾短。上体背部和前胸棕锈色,带有黑褐色的斑点。腹部颜色浅,带有黑色的条纹,条纹在颈部非常短,呈斑点。眼睛附近淡褐色,翅膀黑褐色,中间的两根尾羽棕色,其它尾羽黑色。眼睛深棕色,嘴角质地棕色,下部红色。脚淡棕色。
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百灵生活在欧洲中部和南部、亚洲西部和东部以及北非的山区中。喜欢干燥的,比较疏散的、有许多林间空地的森林或者有松散树木和灌木的草原。林百灵的叫声非常丰富,它可以叫出至100段不同的曲段。这些不同的曲段一般随固定的顺序被叫出来。叫声很温和,每个曲段一般逐渐变轻。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花苞、植物的绿色部分、蜘蛛和昆虫为食。
营巢藏在密集的草中或灌木丛中。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毛发、鸟羽、
须根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每年林百灵可以孵2至3次卵,每次产4至5只卵。卵的颜色一般比较浅,带有棕色和灰色的斑块。两性轮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留巢期11天,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
白颊雀百灵
外形特征:棕色的头冠、上体和双翼,并具更深的斑纹并有浅色羽缘。雄鸟的白脸颊上有一道黑色宽带,颈部前领和胸部中央也有黑色羽斑。白腹。它们的嘴较粗壮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非洲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建造好的鸟巢杯形,巢一般安置在松软的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加固,里面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每次产2-3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大约25%时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中南部地区(包括坦桑尼亚、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肯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
花脸沙百灵
花脸沙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长度14-15 cm。这是一只黑百灵,有一张形同面具的黑花脸,黄色或桃红色的鸟喙。桂黄色的腹部是和灰棕色的胸。[3]它们的嘴较粗短。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每次生2-6枚花蛋,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生活于草原、牧场等空旷地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叫声带颤音,比云雀柔弱尖细,兼有百灵的部份套口和云雀的甜美连绵。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红顶短趾百灵
它们的上体棕色满布深褐色斑纹。下体自喉部青白色,胸部纵纹较浅散布较开,胁部有红棕色羽毛。头冠红棕色,白眼眉,黑眼纹,嘴较粗短,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
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
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3~5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杜氏百灵
杜氏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7-18cm。上体和双翼棕色,满布深褐色纵纹。下体白色,前胸有深色斑纹,白眼眉,白脖颈,长脖子,长腿。它们的嘴黄色,粗壮较弯曲。[3]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葡萄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
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3-4枚,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黄褐歌百灵
黄褐歌百灵是小型鸣禽。长度14-16 cm。这种小百灵鸟却有相对大的双翼和较长的尾巴。胸部有浅色斑纹、白腹,略灰白的眼眉。上体颜色变化小。[1]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安哥拉、赞比亚东南、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南莫桑比克和南非北部。
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
每窝产卵4枚。卵表面光滑具褐色细斑。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2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棕短趾百灵
生活于相对干燥的草原、牧场、堤防、荒地和飞机场等空旷地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和坦桑尼亚。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3~5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索马里歌百灵
分布于非洲东部地区包括索马里、埃塞俄比亚。
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及灌木覆盖的平原和矮山。单独或为分散群。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集群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西达莫歌百灵
西达莫歌百灵是生活在埃赛俄比亚的一种罕见的小型鸣禽。它们象百灵类的许多鸟类一样,这种的小鸟有棕色,隐秘的全身羽毛。它上体的羽毛是褐色,其中每一片羽毛都稍带黑色的中心和奶油到白色的羽缘,造成无数斑点出现。有一个棕色的短小而羽毛稀薄的尾巴,腹部是白色并有光泽。它有一个相对身体的大头和细长的脖子,头冠下正中是浅黄色的眉纹。鸟喙是淡黄色,腿由淡褐色到粉红。雌雄极为相象。[1]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稍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仅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西达摩省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卵表面光滑具褐色细斑。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半颈环歌百灵
半颈环歌百灵是小型鸣禽。长度16-20 cm,体重30-48 g。上体红棕色有黑褐色条纹。乳脂色的宽眼眉、面颊上有斑点,耳朵掩蔽羽发白。 尾巴和飞羽有略浅的黑褐色。发白的喉头,胸部具有光泽的浅黄色和淡红褐色斑纹。浅灰褐色的眼睛,嘴浅灰色,较尖细而长,稍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东南非、莱索托和西斯威士兰的Grasslands。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卵表面光滑具褐色细斑。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厚嘴百灵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
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于干燥的干旱台地及高原草地,半沙漠或有稀疏植被的沙漠区域,开阔的矮草地。单独或为分散群。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建造好的鸟巢形同杯状,一般安置在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加固,里面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每次产2-3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吉勒氏歌百灵
吉勒氏歌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它们的头上有深褐色条纹状顶冠,上体布满褐色斑纹,胸、腹部浅黄色,有较宽的灰白色眼眉,喙基到眼角处有桔红色羽斑。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
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及灌木覆盖的平原和矮山。单独或为分散群。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栖息于广阔草原上,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秋冬季常结集大群活动。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集群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卵表面光滑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锈色歌百灵
锈色歌百灵是小型鸣禽。它们的上体和翅膀是铁锈红色,上面有黑色斑纹和金色羽缘。下体黄白色。白眉,有黑眼纹。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乍得、马里、尼日尔、苏丹和多哥的干燥大草原。
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集群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栗头雀百灵
一种雌雄异型的小型鸣禽。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麻斑百灵。成年雄鸟在它的黑冠下有一块纯净的白斑(这块斑的大小在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别)。上体和双翼布满褐色的斑纹,白腹。它们的嘴较粗壮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苏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
生活于干燥的大草原,半沙漠或有稀疏植被的沙漠区域。喜欢在平原地带的水坑边嬉戏。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雌鸟选择一个由雄鸟建造好的杯形的鸟巢,巢一般安置在松软的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加固,里面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每次产2-3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大约25%时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印度歌百灵
印度歌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上体和顶冠具有深色的斑纹。胸部和腹部灰白色。白色的耳羽,白眼眉。多数双翼的覆羽和中央尾羽有较深的中心和浅白色的羽缘。长尾巴、更短的腿。它们的头上有漂亮的具羽冠,嘴较短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及灌木覆盖的平原和矮山。单独或为分散群。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大约经过15天孵化。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 (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图氏沙百灵
图氏沙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4-15cm。体羽浅沙褐色,上体有黑暗斑纹,下体白色。胸前有深斑纹,白眼眉,黑眼纹。尾羽黑色,中央羽毛铁锈褐色。淡粉红或黄色鸟喙。它们的嘴较粗短。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马里、尼日尔、乍得、苏丹、沙特阿拉伯和阿曼
活于草原和半干旱沙漠地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叫声带颤音,比云雀柔弱尖细,兼有百灵的部份套口和云雀的甜美连绵。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每次生2-3枚黑色、白色和淡紫色斑点花蛋,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3-16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
斯克氏百灵
斯克氏沙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有一个隆起的鸟喙。在眼睛之下有白色浅纹,下体淡黄色的腹部和黑暗的‘泪珠’纹是斯克氏沙百灵特有的标记。它们的嘴较粗短。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纳米比亚南部和南非西北部的非洲干旱台地高原。
生活于草原、牧场等空旷地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叫声带颤音,比云雀柔弱尖细,兼有百灵的部份套口和云雀的甜美连绵。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每次生2-6枚花蛋,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恒河百灵
是一种典型的干燥草原鸟,小型鸣禽。身长13cm。上体灰沙色,有黑褐色条纹。腹部白色,有稀稀落落和隐隐绰绰的暗斑纹。面颊白色。具稍短的黑白尾巴。嘴较粗短,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
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生活于相对干燥的草原、牧场、堤防、荒地和飞机场等空旷地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
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3~5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短爪歌百灵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主要是南非和博茨瓦纳。
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及灌木覆盖的平原和矮山。单独或为分散群。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栖息于广阔草原上,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秋冬季常结集大群活动。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集群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包括蝴蝶、蜂、黄蜂、蝗虫、蚂蚁和白蚁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2-3枚红皮卵,[2]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阿氏歌百灵
阿氏歌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4 cm。它们的头上有漂亮的轻羽冠。上体灰棕色,具渐淡的覆羽与褐色条纹的胸腹部。浅黄色的眉纹。[1]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而稍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东非洲:沿海岸线至索马里南部
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及灌木覆盖的平原和矮山。单独或为分散群。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栖息于广阔草原上,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秋冬季常结集大群活动。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集群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卵表面光滑具褐色细斑。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格氏漠百灵
格氏漠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它们的身体具有沙漠拟态。上体和翅膀沙黄色,布满深棕色斑纹。自脸颊以下到胸腹部浅灰白色。嘴铁灰色较粗壮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于干燥的大草原,半沙漠或有稀疏植被的沙漠区域。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雌鸟选择一个由雄鸟建造好的杯形的鸟巢,巢一般安置在松软的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加固,里面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每次产2-3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威氏歌百灵
仅分布于非洲肯尼亚
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及灌木覆盖的平原和矮山。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集群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萨博塔歌百灵
萨博塔歌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长度14-15 cm。 全身羽毛的颜色在不同地域有一些变化,但是通常有鲜明的白色眼眉。萨博塔歌百灵的上体和前胸是淡黄褐色,上面有清晰的黑褐色斑纹。枕部的红褐色比一般的百灵更大,一张更长的鸟喙、有顶冠,在翼角处有浅红色斑纹。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分布于非洲的安哥拉、博茨瓦纳、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和津巴布韦。
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及灌木覆盖的平原。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在空中显示,歌曲复杂和易变,包括旋律美妙的口哨、颤音和嗡嗡叫的声音,善于模仿其他种类声音或各种各样的电话。
集群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
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1.《【角百灵】百灵类各种鸟的图片及简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角百灵】百灵类各种鸟的图片及简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4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