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时间记者石文特派员邵敏
今天(2月27日)上午,网络上出现了“10万只浙江鸭子去巴基斯坦治疗蝗虫”的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在报道中,接受采访的专家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室主任、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卢立志,其研究团队一直关注此类研究探索。
早在2000年,10万多只绍兴麻鸭就在他的牵线联系下,远赴新疆,协助开展蝗虫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当时实际效果,每只鸭子平均每天可以吃掉207只蝗虫的成虫和若虫。
随后,有媒体表示此消息“子虚乌有”。
傍晚,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了浙江省农科院,得到的答复如下:
牧鸭治蝗技术尚在研究探索中。目前,卢立志团队计划与新疆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有关团队对牧鸭治蝗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巴基斯坦的信德农业大学和拉斯贝拉农业水产大学的有关团队也表达了要与该团队合作研究的意向。
虽然,已有牧鸭治蝗的相关研究报道,但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不足。
因此,需要对牧鸭治蝗技术开展系统性的研究,确定最适宜的品种、日龄及放牧时间等,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牧鸭治蝗技术,为蝗灾地区提供生态友好型的防治措施。
接下来,该团队还将联合昆虫生态学、草原生态学等方面的专家,将从不同家禽品种治蝗效果、不同品种鸭治蝗效果、鸭不同生长阶段治蝗效果、牧鸭治蝗技术要点、不同地区防治效果、采食蝗虫对鸭肉蛋品质影响、蝗虫生物学生态学、牧鸭治蝗处理对草地植被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应性好、治蝗能力强的鸭品种,制定牧鸭治蝗技术规范,并适时开展牧鸭治蝗技术示范。
新闻+
【牧鸭治蝗小科普】
蝗虫是危害很大的害虫。
蝗灾的频发加重了草原生态的退化、沙化,对我国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展草原蝗虫防治工作,主要有化学药剂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化学药剂防治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等优点,对迅速控制蝗害的发生、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环境生态的角度看,生物防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牧鸭治蝗是一种值得探索的生物防治方法。
家禽本来就有捕食昆虫的习性。从试验情况看,鸭子对蝗虫的捕食能力较强,而且鸭子喜欢群居,纪律性强,适于群牧。研究表明,鸭子吃蝗虫是地毯式“搜捕”,对刚刚孵化出来的3-4天的蝗虫幼虫更是情有独钟。
牧鸭治蝗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生物治蝗技术,利用鸭与蝗虫之间具有食物链关系的原理,把鸭群投放到发生虫害的草地上放牧,通过鸭取食蝗虫来有效控制蝗虫种群数量,使之保持在一定的种群密度之下,从而达到治蝗的目的。同时也会为地方家禽养殖、缓解动物性蛋白缺乏等提供一条经济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小鸭子吃什么】10万只鸭“赴”巴基斯坦治蝗?浙江省农科院回应:牧鸭治蝗技术尚在研究探索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鸭子吃什么】10万只鸭“赴”巴基斯坦治蝗?浙江省农科院回应:牧鸭治蝗技术尚在研究探索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4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