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季善林写过散文《月是故乡明》。文章中写道,他小时候在故乡、月明夜、池塘、芦苇坑里看到了故乡的月亮。之后作者辗转济南、北京、国外,见过很多精致的月亮,但
他说“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家乡的小月亮为什么在作者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皆因它承载了全部故土乡愁。“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诗如下: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乡愁。在安史之乱中,亲人离散,音书不达,思乡情切。
不仅是这些多情的诗人文人思念故土,我们很多人都有深厚的乡土情结。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有思乡团圆的内涵: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离开故乡,就如孩子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到了异地,即使生活得再好,也必在春节回家,故乡才是在外的游子的家。也因此,才有了中国独有的春运,那些出门在外的人想尽办法只为获得一张归乡的车票。工作再要紧,生意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只为回老家,和家人团聚。只有重返故土,才能让游子漂泊的心灵得到慰安,疲惫的身体得到舒展,浓浓的乡思得以化解。故乡,让“我”在她的怀抱里重温儿时的梦。
中华民族为什么这么重视故土,为什么乡土情结如此之重?这恐怕和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有关。几千年的农业大国的历史造就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历史上中国人绝大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因此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很少有地理位置的变动。这和游牧民族以及工业为主的人群不同。因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重视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即使不得已漂泊在外,也一定无比怀念故乡。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做官的人被分配到外地做官,抑或是被贬到偏远地区,思乡之情更重。古诗中描写乡愁的比比皆是。《望月怀远》《天净沙·秋思》《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不一而足。
现代社会,城乡差异大,外出务工的,高学历留在大城市的,还有出国留学深造的,因公派遣去外地的,只要离开故土,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离开了才知道家乡的好,离开了才感到出门在外的孤苦无依。暂住地再发达,不能改变对即使是落后的故土的依恋。思乡,是离乡人的无法言说的痛。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想念故乡了,我们可以坐高铁,乘飞机,短短几个小时回归故乡,投入故土,投入亲人怀抱一解乡思。现代人比起古人,不知幸福了多少,古人回一趟故乡,恐怕舟车劳顿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又有多少人有这么多时间精力在途中消耗呢?因而只能忍受思乡之苦,只能把它压在心底,无尽的乡愁越积越厚,无处排解,只好诉诸笔端,一首首感人至深的思乡诗出现了,丰富了古代诗歌内涵,厚重了中国人的情感。
最后,以我非常喜爱的柳永的《八声甘州》作结,共同体会那份令人心痛断肠的乡思愁绪:
八声甘州 宋 ·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5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