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曼陀罗文化”来关注我们。
小夏天,露天市长/市场头上总是有一两个小贩背着木棍卖蝈蝈,上面挂着大小差不多的三角形、圆形的小笼子,嘈杂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呼喊着夏天的炎热。
但是对于兜里比脸干净的我们,根本买不起,我们的蝈蝈儿都是自己在山上逮的。捉蝈蝈儿是一个技术活儿,不是谁都能能逮到的,山上蝈蝈儿声此起彼伏,天气越热叫声越大,只要人或动物接近蝈蝈儿,它们就会静下来,藏到草叶下,绿色的保护色让人不好分辨它的位置。由于我是独生子女,儿时的玩伴经常是父亲,父亲是一个有经验的捉蝈蝈儿的好手,每次带我上山都有收获。按照他的方法,在天气炎热的中午,四处都是蝈蝈儿的嘈杂,远远就可以听到。我们潜伏在一米多高的草丛里,抬头看着蒿草的动静,用不上几分钟,就可以看到蝈蝈儿跳到草尖上,拉着“小提琴”,声音十分响亮,慢慢得伸出手来,快速从蝈蝈儿头部兜向蝈蝈儿尾部,蝈蝈儿条件反射的向前跳,正好就钻到手里。蝈蝈儿到手,顺手扯过一个草叶,小心的包好蝈蝈儿,再用草棍儿系好,放到口袋里。用不上一个小时,我们就可以捉到三五个,口袋里的草包儿渐渐多起来,我们就可以收手了。
1928年拍摄的蝈蝈笼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吉林旧影》
玉米杆儿、高粱杆儿的梢子和玉米杆儿的皮子都是制作蝈蝈儿笼子的原材料,前者可以做成三角形塔式的笼子,可以摆在窗台上;后者编制成圆形球一样的笼子,可以挂在房檐下。太阳晒着,蝈蝈儿就会发出响亮的声音。父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用玉米杆儿或高粱杆儿的梢子做的三角形塔式笼子十分精致,玉米杆儿或高粱杆儿在他手里就像有自己生命一样,要不上多长时间就会成形,留下最后一根的位置,把蝈蝈儿放进笼子,再把玉米杆儿或高粱杆儿插进最后一根的位置,蝈蝈儿就出不来了。拿来一根黄瓜,削去外皮,用黄瓜瓤子饲养,一只蝈蝈儿都会养好久,甚至可以养过夏天。
前不久听马未都先生讲了一个清朝宫廷故事,他说每年清朝宫廷都会养一批蝈蝈儿用于新年大典。大年初一,太和殿前会放着一万只蝈蝈儿笼子,里面放着一万只圈养蝈蝈儿,当皇帝走向太和殿,迈上太和殿台阶,一万只蝈蝈儿就会一起发出声音,取一个吉利词儿叫做万国(蝈)来朝(嘈)。马未都先生还讲出了这一万只蝈蝈儿在冬天一起鸣叫的原理,原来蝈蝈儿发出声音是受温度的控制的,温度越高,蝈蝈儿就越鸣叫,为此清代宫廷掌握了这个原理,在太和殿前生起取暖设施,皇帝一来就快速升温,温度适合,蝈蝈儿们就开始发出声音,万国(蝈)来朝(嘈)成功上演。咱们不管这万国(蝈)来朝(嘈)是不是清朝政府的一种美好愿望,但是蝈蝈儿对于东北孩子是一种免费的宠物,是那个物资匮乏时期少有的娱乐项目,给孩子带来了很多欢乐。
如今的东北人大多住上了楼房,孩子们也有了游戏的新选择,很少有孩子去山上捉蝈蝈儿了,平房大院里的蝈蝈儿叫渐行渐远。一来二去,东北城里卖蝈蝈儿的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只有少量关里批发来的蝈蝈儿,装在竹子皮编制的笼子里,在花鸟鱼市场或者旅游景点附近里才偶尔看到有卖蝈蝈儿的。买蝈蝈儿的也是一些有年纪的人,聚在卖蝈蝈儿人的挑子前挑着心仪的蝈蝈儿,一边挑一边讨论着,他们要把儿时的欢乐转给他(她)的儿孙,说说当年的故事,说说那些给了他们欢乐的蝈蝈儿。(图/文 张海川)
注:由于成稿时间所限,并未拍摄到野外活体蝈蝈儿,配图为蝈蝈儿标本。
特别感谢吉林记忆论坛元老大地之子为蝈蝈儿标本拍摄提供帮助。
欢迎关注曼陀罗文化微信平台:jlmtl2014
大吉林,大东北,
聚焦乡梓历史,传播吉林人物语;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扬慢生活情趣。
1.《【蝈蝈图片】蝈蝈儿,奏响东北孩子的夏日欢歌|行走吉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蝈蝈图片】蝈蝈儿,奏响东北孩子的夏日欢歌|行走吉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