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观”培养课、海岛野外生存训练课、游戏课。现在很多大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新课程,恋爱、社交、桌游等纷纷进入大学室,受到学生们的追捧。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新奇课程”?学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课程的?实际上,大学“新奇课程”并不是这两年才冒出来的新事物。2000年,广州大学推出“生死课”,用写遗书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死亡;2012年,中山大学的校本选修课程“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在网络走红;2012年,厦门大学借鉴美国大学课堂,引进“爬树课”……根据一份调查,81.1%的受访者听说过高校中恋爱、桌游等“新奇课程”,71.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在开设“新奇课程”时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看上去“奇奇怪怪”的课程并不是高校不务正业的突发奇想。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仅着眼于传授学生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同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也正因为此,通识教育始终是高校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开设有特色的“新奇课程”,本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新奇课程”的走红,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兴趣爱好的丰富多元,也反映出高校办学思维的开放和与时俱进。对于这类课程,公众也不妨持开放宽容的态度,静观其效。
只不过,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课程设置始终是一项严谨而专业的工作,不能一时兴起地开设了一门课程,却没有足够的师资支撑和扎实的内容输出。随意开设的课程即使能哗众取宠于一时,最终也会沦为滥竽充数的“水课”。“水课”既浪费了高校资源,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无论是学习爬树也好、研究桌游也好,师有所专,学有所得,都是一门课存在的基本前提。事实上,要上好一门“新奇课程”并不容易。因为“新”就意味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从头开始摸索设计课程。此前,多所高校先后开设与恋爱相关的课程,屡屡引起媒体注意。但是,真正能让学生喜爱并有所收获的并不多。不久前,武汉大学的“恋爱心理学”爆火,听课同学太多,教室内挤不下,有的学生在教室外爬窗听课,更有学生自带板凳翻窗进入教室。原因就在于,课程并不是简单的“谈谈恋爱”聊聊天。任课老师喻丰是心理学系教授,具有扎实的学术能力,同时又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联系当前热议的PUA等现象,深入浅出地讲授了与恋爱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意义,这样的课程自然受到学生欢迎,也是值得点赞的“新奇课程”。
总而言之,大学开设课程可以新奇但不能猎奇。必须从对学生的意义和学校自身的教学能力出发,精心设计课程,而不是盲目跟风。“新奇”的背后,仍应该是严谨和专业。
来源:光明网
1.《【新奇】大学开设“新奇课程”,贵精不贵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奇】大学开设“新奇课程”,贵精不贵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