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0年上海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慢到快,从少到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
1998年大力推进“大树引入城市”,让老百姓提前十年享受绿化成果,拉开中心城区绿化高速发展序幕。2000年上海园林绿化建设进入市区与郊区同步协调、跨越式发展阶段。小叶子选取了1978—2010年期间上海建设的25个公园、绿地,与大家一起感受上海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沧桑变化!
本期小叶子带大家走进川沙公园
看一看江南园林与川沙乡土
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公园地址:浦东新区川沙县城厢镇城南路411号
前世今生
川沙公园原为妙境村蔬菜田和城南桃园,河道纵横。1982年川沙县政府决定筹建川沙首座公园。1983年经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批准,市规划局核定,县建设局同意,在城厢镇建设公园。1983年11月3日,公园建设工程开工。1985年12月1日,公园建成对外开放。当时公园向各界共征求了72个园名,川沙公园、观澜园、妙境园等,最后经县政府批准,命名为川沙公园。
2007年9月川沙公园改造工程开工,此次改造对公园原厕所、道路、围墙、供电供水排水系统等进行综合改造,对原竹亭、假山、游船码头等拆除重建,增设了公园照明设施,更新东园游乐设施;园内各景点建筑进行维修、改造,重点对鹤鸣楼进行彩画、油漆等;拆除了原城墙,新建多功能服务中心。
为满足市民晨练活动需要以及游客量状况,东、西园增设休闲、活动空间。园东部为儿童游乐区,有爬山车、鲸鱼船、漂流船等项目,园西部设老年人活动室。
建筑特色
公园以突出我国明、清时期江南园林艺术风格,体现川沙乡土特色,适合现代城镇建设需求为指导思想,运用江南明清园林艺术手法,通过绿化造景,结合山、水、建筑,利用廊、桥、墙和树木划分空间,形成清波湖、梅桃山、竹林山等景区,公园围墙则仿造无锡蠡园式样建设,白墙黑瓦,清秀美观。
绿化特色
川沙公园是以绿为主的文化休憩公园,绿化以香樟为基调,广玉兰、雪松、龙柏、黑松、桂花、桃花、垂柳、榉树等为骨干,园内铺设天鹅绒草坪四处,路边、林下遍植麦冬、八角金盘、金丝梅等地被植物。
公园四周种植香樟等常绿乔木;北大门压机园西南隅则多植竹成林,形成竹林景区;清波湖南种雪松、龙柏、黑松等纯林,形成雪松山、龙柏山、黑松山等景观;湖边则植柳、桃、黄馨等,桃红柳绿;园东部保留部分桃树,增添梅树等,构成梅桃山景区。
最后让我们循着文字
回到当年的公园吧~
清波湖湖中有小岛,临水建设景亭,西隅筑白漾榭,两岸种有水杉、池杉、墨杉,构成杉林独特林冠线。清波湖东南角则是向南突伸成回水,倚角东西架一孔石拱桥,名流莺。自清波湖北岸遥望,杉林参差,倒影荡漾,湖面开阔疏朗,石桥若隐若现。
沿清波湖西南方向,过环碧平桥向南蜿蜒便见荷花池,池中筑黄石汀步,自然曲折。每至夏日,满池荷花,阵阵清香,回味无穷。
陈列室则位于公园西北隅,于1985年12月对外开放,展览川沙地方文物几十件,西厅以文艺展演、书画展览为主,东厅设击光枪等游戏项目。陈列室由墙分隔独成一园。园内东西建观澜、苞桑二厅,均为飞檐翘角硬山顶,双龙吻脊,二厅间墙分隔成东西二园。东西二园各沿西墙建紫藤棚架与入口相接,西园入口为方亭,攒尖顶,名留兴;东园入口为艺苑厅,硬山顶,哺鸡脊。
园东沿通城河建组合式长廊,自南至北为方亭、曲廊、大厅、曲廊、方亭。二亭临水,整个长廊与通城河围成一庭园,沿岸设护拦,庭园内植芭蕉、红枫、樱花、罗汉松、红叶李,配湖石、石笋,错落设置石台、石凳。厅、亭墙上设图案花窗。
竹林山东坡建引风竹亭,挖池名为绿漪,环池黄石有横有竖,显得自然。池东西架千个石板平桥,设护拦。池北岸临水建万竹居厅,为硬山顶、纹头脊,面水筑平台。引风竹亭与万竹居厅互为对景,相映成趣,碎石小路逶迤其中,景色幽雅、宁静。
川沙公园是否还是初见的样子呢?
你与川沙公园都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都可留言与小叶子分享哦~
素材来源:市绿化市容局研究室
图片来源:浦东绿化市容局
1.《【龙柏图片】小叶子讲故事 丨 江南园林与川沙乡土的碰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龙柏图片】小叶子讲故事 丨 江南园林与川沙乡土的碰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6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