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北京会议中心
大会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现场亲爱的媒体同仁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产业扶贫论坛,接下来请允许我隆重介绍今天到场的嘉宾,请让这些嘉宾步入会场,大家掌声欢迎,有请。
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拨冗前来参加这次产业扶贫论坛。请允许我隆重的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他们是:
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余欣荣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 郑文凯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陈凤学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黄家培
中国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主任 何浩
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副总裁 孟亚平
接下来还有一些一线领导和企业家,他们是:
湖北省恩施州委副书记 刘建平
重庆市石柱县委书记 蹇泽西
农业部扶贫挂职干部代表 郭永田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中心主任 汪三贵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蓝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扶贫办主任 李志强
河北省阜平县鑫达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理事长 李向文
湖南省永顺县万坪镇上坪村书记 张百方
禾中集团执行董事 原野
中乔大三农事业股份公司董事长乔书领,欢迎他们的到来。
除此之外今天到场的还有来自相关部委、机关、司局和单位的一些领导,还有地县党委的领导,还有国内研究贫困的专家,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企业家、合作社和基层干部的代表,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谢谢你们的到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各个方面的力量,需要他们用心、用情、用力、上下同心协力才能做到。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他们就是在场的辛勤的媒体同仁们,出席今天论坛的还有,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央视7套、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农业信息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媒体的代表,人民网和中国农业新闻网更是在现场开通了网络直播。正是因为有这些媒体同仁的参与,为脱贫攻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让我们再次用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谢谢,谢谢你们!
其实说到产业扶贫,相信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在产业的扶贫当中国家有什么利好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帮助产业更好的扶贫。接下来,我将把时间交给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农业部扶贫办公室主任张合成先生,请他来主持第一个阶段,让我们共同来聆听产业扶贫的声音,有请张司长,有请。
论坛一主持人 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张合成:谢谢主持人!在这儿我代表农业部计划司、农业部扶贫办、农民日报社作为主办单位,感谢余部长、感谢郑主任、感谢在座的各位光临今天的论坛。非常感谢各位,现在就开始今天论坛的第一个日程。
第一阶段,是产业扶贫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就是我们的政策和战略。今天请到部领导和相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为各位介绍有关政策和战略。首先,我们请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同志演讲。余部长演讲的题目是:“强化研究,凝聚合力,深入推进产业金融扶贫”。大家欢迎!
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余欣荣: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由农业部举办的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对于进一步凝聚力量,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按照论坛的安排,下面我想和大家共同交流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产业扶贫的地位及进展
大家都知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把产业扶贫当作扶贫攻坚战任务来全力推进,目标就是要实现3000万以上的贫困人口的脱贫。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把产业扶贫的工作放在了脱贫攻坚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我们感到,首先,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因为它涉及的对象最广、涵盖的面最大,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面。通过产业发展,要顺利实现3000万人摘掉贫困的帽子;其次,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异地搬迁脱贫,还是生态保护脱贫,还是发展教育脱贫等一系列重要的扶贫措施,要保障他们持久见效,归根到底必须要有产业作为支撑,否则贫困户增收脱贫就成为“无源之水”,即使一上去了,没有产业的支撑,最后也会退下来;第三,产业扶贫事关脱贫的持续性。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的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产业扶贫是一项特别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我们对产业扶贫的特性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历史经验证明,扶贫工作,尤其是产业扶贫,我们要牢牢把握规律,不遵循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就难以见到成效或者难以持续见到成效。
余欣荣:我们今天做的产业扶贫有哪些特点?我们认为,一是政治性。也就是说,产业扶贫和其他的产业活动不一样,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农村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能否长久坚持下去。所以说它的政治性非常重要。今天上午很多同志参加了表彰大会,汪洋副总理亲自出席,为大家颁奖。所以,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同样具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我们党共同富裕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二是它的经济性。产业扶贫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经济扶贫。所以,对经济性的把握要始终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要点,不然的话,如果是纯政治性的事情,动员开会,就近也就解决问题了。但是它不行,因为它还有它的经济特性。经济的特性就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和产业经济的特点,需要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与投入,应有产出和效益,而且它背后还隐藏着比较大的市场风险,甚至是自然风险。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地方,过去几十年来是好心,但是没有注重地方的生态条件、市场变化的条件。最后,一场灾害使一些地方的农民重新返贫。
我和有关省从事扶贫开发的同志进行交流,扶贫开发的这些同志讲,“产业项目的确定原来我们并没有权,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在八个部委联合下发文件,把项目的权放到了省里,特别是放到了县里,现在有了权以后我们感到压力大了,都不知道怎么办好。”我说啊,作为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每一个同志,都要有清醒的认识,确立项目一定要按照经济规律,不能够主观臆断,一定要慎之又慎,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而且要防范可能的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
三是产业扶贫还有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的基础迥然各异,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贫困程度、致贫的原因、帮扶的需求多种多样。所以,这种区域的特点就要求一定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选准科学的路子,尤其是在具体的产业项目上更是要这样。今天上午我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一起交流,就是在金融支持上要注意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这次大家讨论,像我们房地产政策,以前全国就是一个政策,想把整个房地产政策都管好,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只能够定基本的框架性的政策,具体的一定要交给他们不同地方、不同城市的政府。今天我们作为产业扶贫的同志,更要有这个意识,这个复杂性。
余欣荣:四是复杂性。产业扶贫受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劳动能力、致富愿望等主观的因素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如何制定科学的、接地气的产业扶贫政策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别的,就说你在哪儿当省长、当市长、当县长就能够拍板的,如果不强调或者是不那么强调去符合客观实情,这个最终会带来大的损失的。在这方面,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有记忆犹新的教训。
五是绿色性。这个在过去我们强调的并不是那么够。我们感到,要贯彻好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在产业扶贫开发上尤其要注重好绿色发展。因为我们贫困地区大多数位于江河上游、水源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又极为重要。所以,产业扶贫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纵观中国农业的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今天像楼兰等一些西部的很多地方,造成今天沙漠线深度的西移、北移,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从历史上看,和我们历代在开垦的方式上也有关系,也就是农区的开垦模式不讲条件地推动西移到了这些草原地区。通常讲,在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的地区,虽然一时也带来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生态的代价形成了不可逆的后果。古人所做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今天不能够再犯这些错误,必须要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绿色发展的理念。
所以,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专门召开了全国产业扶贫开发电视电话会议,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做了动员讲话。目前,形势令人鼓舞,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齐心协力、注重科学,务实推进产业扶贫的良好态势。所以,现在很多同志已经感到一种变化中的压力,就是过去我们到地方去,地方同志提意见的时候说,项目是你们部委定的,现在他们不提了。现在就是想着怎么把它定好、选准,尽可能少犯错误,少造成失误。另一方面,我们很多地方已经感受到了,按照现在这种的体制,原来我们市、县甚至省这一级的产业扶贫规划,要有科学、务实和可持续的要求,与过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所以,他们感到心里没底。做好务实的工作,我想宁愿扎实一点,宁愿把研究的问题研究透一些,多花点时间,而不能匆忙上阵,勉强应战,这对后面的工作是极为有利的。
余欣荣:很简单的说,这次大家注意到了,国家既给了大家权力,也给了你们手段,但同时还给了责任,甚至有些项目还是终身的责任。所以,我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当前好的形势务实地推进下去。借这个机会给大家解释一下,就全国而言,产业扶贫相对于我们讲的五大行动,要相对启动的晚一点。为什么晚?因为研究的时间长,我们整整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了务实的准备。刚才讲的产业扶贫的五大特性,我们是充分调研并征询了各方面意见,才拿出了这么一点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所以,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我相信我们所有做这项工作的人,包括企业界的同志,都应该是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的。
现在从全国来看,一是规划编制基本顺利完成。目前,各地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有的还编制了农业、林业、旅游等专项规划,形成了1+N的产业扶贫规划格局。二是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国办印发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农业部也专门印发了相关的贯彻落实文件,并且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文件中,明确了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初步形成了资金、项目、金融、土地等新的多元政策支持体系并整合向基层倾斜的格局。三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各省基本建立了以省级领导为主导的,农业发展、财政扶贫等部门为成员的产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或者协调机制,明确了责任分工。从总体上看,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增收脱贫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转变、这种变革更符合中国产业的实情。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正如我前面讲的,发展还是有些不平衡。过去有些地方总把这些项目、把这些资金当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希望要拿到的东西,而现在有的同志讲这是一个烫手山芋啊。这个比喻我看不一定恰当,烫手山芋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信任。我们现在看,各地在做规划、在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水平还不一样。因为水平不一样,花的工夫也不一样,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效果也不一样,这一点要特别提醒我们各地的同志一定要把基础工作做的更加扎实才行。
二、科学推进产业扶贫的重点。
推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目标,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重点:
一是要选准产业。这六个方面无论是我们国家部委,还是省里面,还是我们具体的县里的同志,都认为一个重点就是选准扶贫产业,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来,向特色要生产能力、要竞争。这个特色就是我们讲的比较优势,而且这个比较优势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不光是一个时点的,而是可持续的,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市场,要抓住市场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工夫,突出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趋势,还有国际发展的趋势,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总之,要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适合当地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能力。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农村人才在贫困地区创业兴业,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是要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创新产业带贫机制,创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受益机制,让贫困户贫困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总结推广直接帮扶、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普通农户、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联合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这里特别要强调,我们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就有风险,尤其是农业产业的经济活动,它的不确定性、它的可变性,会比其他的产业来的更加明显。所以,利益调节就不光在于行政的力量。我们的政府是五年一届,今天县长帮你了,但是五年以后是不是就发生变化了,所以要依法办事。无论是企业也好,还是我们地方政府也好,都要用法律来规范我们整个产业扶贫包括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这一条是防范不必要风险的很重要一条。
四是打造优势品牌。针对目前许多贫困地区农产品“有产品没价格、有产品无品牌”、产业附加值低的困境,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调动企业主体能动性,做优做强区域公共品牌,做好品牌培育、推介、引导和监督,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使贫困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这条是我们这些贫困地区或者说后发展地区要赶超先进地区、弯道超车非常重要的一点。从这些年发展的历程看,我们还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就是不重视品牌。品牌是一种文化,品牌是一种信任,最后归根到底,无论是就企业而言,还是地方政府而言,这个地方的品牌就是所有优势集中的体现,是重点标志。内容是可以变的,但是品牌是不会变的。
余欣荣:大家知道,这些年我们农业部在牵头推动四大粮食作物的攻关,其中水稻的攻关,我们要求除了高产之外,还要适应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健康的需要。那么体现在哪儿?就是体现在品牌上,要把科技的因素注入到品牌的意识里面去。
举个例子,我跟日本朋友讨论过,我说你的越光米大家都知道,一讲到越光,就知道是日本的。一讲到日本,就知道他的水稻科技含量。越光米是从50年代开发起来的,现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标准已经不是50年代的了,它被不断开发出新的标准,无论米质还是形象的标准都是非常高的。大家注意到了,越光米的淀粉含量不一定会比我们多很多,但不相同的重要一条,就是它不回生。我们搞农业的同志都知道,不返生意味着什么,所以在市场上讲口感,全世界一讲到月光米就会想到日本,一讲到日本的水稻就想到越光大米。所以说,我们一些地方历史上曾经也有很好的品牌,但是换了一届领导或者换了企业的领导,这个品牌就扔掉了,甚至被别人收购了。所以说,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比如说微软的品牌值多少价值?百亿美金以上。因此,我们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如何注重品牌意识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
五是要加强科技服务。进一步支持贫困地区加强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确保技术服务直接到户到人。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引导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这里很重要的一点,产业归根到底要靠龙头,企业的作用,如何培育、如何引进、如何共同打造是我们各贫困地区需要很好去下工夫的事情。
六是要强化金融支持。利用好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众筹等方式参与产业扶贫。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有条件地方给予一定保费补贴。这一条对于地方政府也很重要。外来的企业要到贫困地区去发展,不是你请他来他就能来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你能不能够在出现这样那样的风险前后,有一个作为防风险、对抗风险的手段,这就是保险制度的建立,这方面我们一些地方有了很好的探索。在这方面我们的地方政府可以大有作为,可以相互借鉴。从国家讲,我们要有保险、金融、风投等,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各地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问题。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这些问题在产业扶贫中也有不同程度反映。在座各位都是产业扶贫工作实践者、研究者和推动者,我想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在产业扶贫的工作中要注意。
一是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产业扶贫最根本要求就是要紧盯贫困人口脱贫。各地虽然编制了脱贫攻坚或产业扶贫规划,但还存在产业扶持与脱贫“两张皮”现象,没有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应引导各地在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时,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确保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户受益。这一点提醒很重要,因为这一次脱贫攻坚战,其中根本性的就是建档立卡。如果我们扶半天各种手段都上去了,最后却漏掉了,把这些建档立卡户没有真正达到脱贫目的,那么最后审计也好、考核也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现在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所有精准在那儿就是建档立卡。过去我们曾经有一些地方把资金挪到其他地方,甚至盖楼堂管所。
二是处理好涉农资金整合与规划事实的关系。目前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办印发的资金统筹使用意见和相关部门的配套文件,也为各地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保障。但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整合使用方向与规划内容不一致,没有依据规划使用资金,没有发挥好规划指引作用。当然,这里特别要强调,就是你确实是过去规划做的不到位、不实或者说按照现在精准性的要求有差距,就需要做必要的调整,这个应该说是实事求是,但是要履行程序。
三是处理好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贫困地区大多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推进产业扶贫不是搞大开发,不能拼产值、比税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各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区域的产业,促进种植养殖协调、生产生态统筹。要发挥生态优势,用好绿色牌,善做山水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四是要处理好短期脱贫与长远增收的关系。由于发展产业时间长、见效慢,产业链条长、工作涉及面广,一些地方急于脱贫摘帽,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培育上,产业选择不深入研究、匆匆上马、一哄而上,更愿意搞基础设施建设等易见成效的事。要引导各地在脱贫攻坚中把产业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扎实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产业基地,切实通过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避免贫困户短期内收入得到增加、长期却没有产业支撑持续增收的现象。
五是要处理好扶贫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关系。对贫困地区来说,推动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是有机联系、无法割裂、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但是在一些地方确确实实还存在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常态化协调对接机制尚未形成,有点各拿各的调,各自弹各自的琴,没有很好的协调。我发现,比方说移民搬迁,这个和产业扶贫不是一个任务,但是在政府层面如何更好的统筹起来,有些地方做的好,有些地方还不是很好。所以,扶贫资金虽有财政专项,但要把技术、人才和其他的服务都跟进上去,要加强扶贫与农业、林业、旅游等产业部门的协作配合。农业部门虽然是牵头制定扶贫产业的开发,但是不要什么都去单打,要从我自己从零开始,一定要选准与其他的扶贫项目有机结合,优先给予支持、给予推动。
最后,上述这些问题都事关系产业扶贫的成效,希望大家利用这次论坛及其今后的工作,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研究,找到各地解决的办法,特别是要注重宣传总结各地一些创造性的好经验,通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的产业扶贫,不仅取得物质上的成果,实现中央提出的3000万脱贫,而且要取得理论上的成果、精神上的成果、文化上的成果,为丰富中国产业扶贫的制度、机制、理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张合成:谢谢余部长。余部长的演讲主要是重点阐述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五个方面的重要特性,以及科学推进产业扶贫的重点任务、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处理好当前扶贫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余部长的讲话对各地进一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今天在座的各级农业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学习、贯彻,争取尽早按照余部长的要求,让我们产业扶贫取得四个方面的显著成果。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余部长的精彩演讲。
下面有请国家林业局陈凤学副局长演讲。大家欢迎!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陈凤学:尊敬的余欣荣副部长,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是我国第三个扶贫日。在这个特殊日子举办产业扶贫论坛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发展林业作为脱贫开发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措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不返贫的关键要素,亲自主抓、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业扶贫的思想和论述非常丰富,是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总书记提出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理论,充分阐释了林业在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和“生态也是生产力”的理论,精辟揭示了保护森林等自然生态与发展经济、精准脱贫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新时期以林业为重要载体的绿色发展新模式。作出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生态旅游”的重要指示,指明了贫困地区发展林业等绿色产业的基本方向。作出的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发展生产脱贫等“五个一批”工程的工作部署,确定了林业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和新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和科学阐述,是做好新时期林业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想,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部署,国家林业局认真研究,积极谋划,提出了“四精准三巩固”的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思路。配合农业部等部门出台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与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印发了《关于整合和统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发了《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通知》。
陈凤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为发力点,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赢”。
——通过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林果,探索特色产业精准脱贫新模式。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林地、林木资源是绿色发展、精准脱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既可以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又可以维护生态安全,而且收益期在80年以上,是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市场对木本油料和特色林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统筹利用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农发林业示范项目及金融产品等资金, 重点打造3种利益联结模式,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木本油料得到收益。一种是将林业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劳务,按股分红、按劳取酬;另一种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对贫困户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栽植后分户管理,自行收益;再一种是国有林场将适合种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照一定标准,委托贫困人口种植,采取自主经营或委托国有林场统一经营,分不同经营模式,按比例分红。国家林业局已会同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江西赣州10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安排60亿元、30年长期优惠贷款,中央按3%给予贴息。
——通过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拓宽生态产业带动脱贫的新渠道。生态脆弱是贫困的根源,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决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必须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摆在优先位置。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快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生态恢复,助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未来5年,贫困地区的林业投资规模和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以上,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让他们在家门口获得更多的劳务收入。
——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挖掘产业结构调整脱贫的新潜力。退耕还林既是生态工程,更是精准脱贫优先项目。今年,我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1000多万亩任务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不限制生态林、经济林的比例,由各地林业部门按程序会同土地部门落实退耕地块,和贫困户签订任务合同。验收确定已还林后,由县财政将第一年800元/亩补助直接打入贫困户一卡通,第三年、第五年验收合格后再分别打入300元、400元。在实际工作中,安排技术人员采取包片负责的方式服务到户,为栽植经济林木的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引导贫困户尽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最大限度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帮助其解决经济林的抚育和后续管理问题。对原来已经实施了退耕还林并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在自愿的前提下,依靠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扶持发展林业产业,扩大退耕贫困村、贫困户的就业和增收空间,提高退耕还林扶贫效益。
陈凤学:——通过做大做强森林旅游,打造三产联动脱贫的新平台。据统计,全国832个重点贫困县中共有600多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沙漠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后,通过探索ppp模式,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康养,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管护、森林防火和接待服务,增加劳务收入。为贫困人口兴办“森林人家”、从事土特产销售和运输提供便利服务。扩大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
——通过将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实现生态产业精准脱贫的新突破。我国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山区,全国60%的贫困人口也集中分布在山区。从今年起,将在全国832个重点贫困县中选择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责任心强、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万人转化为护林员,通过购买劳务,争取带动80万以上的人口直接脱贫。我局已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部署各省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情况,开展生态护林员选聘。目前各省已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选聘细则,将指标分解到贫困县。据各省反馈情况看,地方对该项目反响很大,积极性很高,不少地方采取了灵活机动的配套措施,增加生态护林员人数,扩大受益范围。生态护林员将成为精准脱贫的有力支持。
女士们、先生们!做好新时期林业扶贫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举行业之力,与各有关部门携手,特别是与农业部门加强合作,共同为实现“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张合成:谢谢陈局长的精彩演讲。陈局长贯彻总书记“两山理论”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国家林业局从五个方面开展精准扶贫脱贫的重点工作安排,将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为发展重点,必将实现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赢的局面,贫困户必将在国家林业局生态扶贫和林业扶贫的实实在在措施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在这儿再次感谢陈局长精彩演讲。谢谢!
下面我们请贵州省黄家培副省长演讲。大家欢迎!
贵州省副省长 黄家培: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在第3个扶贫日到来之际,值此全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关键时期,农业部举办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为我们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各位专家学者的宝贵研究成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受孙志刚省长委托,我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多次强调产业扶贫的至关重要性。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精准推进产业扶贫,为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我们坚持长短结合推进产业扶贫。围绕年度脱贫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采取种植与养殖结合、生产与经营结合、创业与就业结合、就地发展与外出务工结合,生产性、工资性与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结合等,多形式发展扶贫产业,实施了约2万个产业扶贫项目,在1300多个贫困村设立电商网点,为5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了1亩优质农田,确保贫困农户既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又能在短期内增加经济收入。
我们坚持优化结构推进产业扶贫。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大数据和大健康、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2015年,粮经比调整为40:6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32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1%,农业增加值增长6.5%。综合考虑资源秉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制定核桃、草地畜牧业、中药材等产业扶贫专项规划,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乡村旅游业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累计发展核桃1057万亩、中药材511万亩、茶叶620万亩、精品水果550万亩、脱毒马铃薯1166万亩、蔬菜1386万亩;建成600多个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覆盖600多个贫困乡镇、2000多个贫困村;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示范点20家,517个村寨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黄家培:我们坚持培育主体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培育扶持扶贫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对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档立卡,分类分析排队、精准实施扶持,加快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规范以扶贫效益为核心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维权机制,促进经营主体和贫困农户实现“共享、双赢”,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扶贫类农业园区达113个,认定国家级、省级、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059家,对793家扶贫龙头企业项目贷款进行贴息,引导银行发放项目建设贷款109.7亿元,带动贫困农户129.1万户,覆盖贫困人口461.7万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165个,带动贫困群众15.4万人。
我们坚持守好底线推进产业扶贫。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森林管护,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荒山造林492万亩、退耕还林230万亩、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854万亩。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用好用活绿色生态牌,打响绿色贵州建设脱贫攻坚战,实施林业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一批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保护人员。综合开发山、水、林、气等生态资源,全域、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确保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兼顾。
我们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产业扶贫。组建贵州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设立省政府“扶贫专线”,建成“扶贫云”。在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试点,将财政涉农资金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聚焦,重点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集中扶持有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和产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产业扶贫66.5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万多个,实现总产值800多亿元。加大金融资金投入产业扶贫力度,扩大支农和扶贫再贷款规模,着力破解“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每年新增100亿元,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除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低利率、低成本贷款,帮助贫困户“换穷业”,为62万贫困户发放贷款217亿元。在662个贫困村实施了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将贫困农户的扶贫资金等资源与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股份合作,通过各类经营主体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脱贫致富。健全对口帮扶、定点帮扶、结对帮扶机制,实现9000个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全覆盖。
黄家培:通过不懈努力,2015年,我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0万人,减贫人口占全国的9.3%,是减贫人口最多的省份。贫困发生率降低了4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缩小了2.6个百分点;全省3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定744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87元。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最重要举措,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但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优质农产品还比较少、规模还不大、产业链还不长、竞争力还不强。同时,我省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全省尚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的8.8%;贫困发生率1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2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产业扶贫任重道远。
我们将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继续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把产业扶贫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每个村至少培育发展一个特色主导产业,每个乡建设2-3个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每个县至少培育发展一户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要素向创新要素主导转变、产业分工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产品结构向多样高质高效转变。目前,已设立1200亿元的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产业子基金,“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将投入约250亿元用于产业扶贫。
我们将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发展生产实现增收;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帮助贫困群众通过就业实现增收;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帮助贫困群众通过旅游服务实现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帮助贫困群众通过产品销售实现增收;大力加快城镇化带动步伐,帮助贫困群众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增收;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帮助贫困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帮助贫困群众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确保到2017年末,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向我省梯度转移,推动区域间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助推产业扶贫。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的明天。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各方力量的帮扶助力下,贵州产业扶贫定能绽放异彩,贵州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 张合成:谢谢黄省长的精彩演讲。黄省长专程从贵州到北京来出席我们的产业扶贫论坛,并作重要的演讲。黄省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业务背景,是从农业厅走出来的省长,所以对产业扶贫很有感情,谢谢黄省长。
贵州的理念是精准发力、推动产业。大家知道,贵州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地区,贵州在精准扶贫的成功,已经为全国的产业扶贫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刚才黄省长给我们介绍的这些做法,必将对我们各地的产业扶贫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也祝愿贵州的贫困户和贵州全省一起走入小康,再次掌声感谢黄省长。
下面有请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何浩主任演讲。
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主任 何浩:尊敬的余部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由农业部牵头举办的产业扶贫论坛,很荣幸与各位代表一起共商脱贫攻坚的良策,创新产业精准扶贫的政策与模式。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保监会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以及保险业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关情况。
大家都知道,保险业是一个金融行业,但是也是一个扶危济困的行业,直接面向的是最广大的贫困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与扶贫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有着独特的体制优势,这也是我们说金融保险有它自己的特点。比如说保险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可以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的补偿,实现对贫困精准的去除和赔款并进行点对点滴灌式的投放,有助于提高扶贫开发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保险还可以通过大众法则和风险分散机制给予放大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扶贫开发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险还具有征信的功能,除了灾害补偿之外,还可以帮助贫困户更加便捷获得融资。此外,保险还可以通过资金运用,创新投融资的方式来支持贫困地区重点产业与优势项目的发展,助推产业脱贫。所以说,保险和扶贫有天然的优势,我们保险业已经提出了“金融扶贫,保险先行”。
一直以来,保监会非常重视发挥保险的作用来服务扶贫开发的工作。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保监会主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成立了一个全行业的,由项俊波主席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组织领导,广泛动员行业力量,深入推进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第二,我们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组织行业来签署发布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倡议书,社会反响很强烈。第三,我们和国务院扶贫办一起组成调研组,由我们的分管领导带队,深入河北、江西、广西、云南等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密集调研,研究支持政策,探索总结经验做法,推动督导各地保险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政策落实。第四,我们引导行业履行扶贫开发的社会责任,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多元化的保险需求,提供特惠保险产品和绿色通道服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保险支撑。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推动行业成立了中国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和中国保险业公益扶贫基金。其中,产业扶贫基金是8月2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下一步,我们投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河北的一个扶贫项目,我们将通过投保的联动机制,提高贫困群体风险抵御能力和恢复再生产的同时,将资金投向贫困地区重点产业和民生工程建设,来解决产业发展的融资难的问题,帮助贫困地区从输血式的发展向造血式的发展转化。
何浩:在保监会和行业共同努力下,目前保险业助推扶贫的工作稳步前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第一,对农业的产业扶贫。我们主要是通过农业保险。2015年整个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达到1.9万亿元,今年1—9月份我们提供的风险保障是1.36万元,2015年支付赔款达到了260亿人民币,今年1—8月份支付赔款已经200亿人民币,受惠的农户今年以来已经达到了2290万户次,很多都是贫困的农户。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发备案了地方特色的农险产品792个,扶贫专项的保险产品48个,有力地支持了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的发展,这是在农业保险方面取得的成绩。
第二,发展大病保险。目前大病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9.2亿户次的城乡居民,累计超过了700万人直接受益,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水平普遍提高了10—15%的百分点,整体报销比例达到了70%。
第三,开展民生保险,来兜住贫困群体的生活、生产风险底线。保险业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积极研究开发各种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小额保险,满足主要劳动力意外伤害、疾病、医疗等保险的保障需求。
第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动产业脱贫。在融资方面,通过小额的贷款保证保险借款人的意外伤害保险,保单质押的保险方式增加了推动信贷资源向贫困户的发放。除此之外,我们在前面说的两个基金还支持保险主体,比如像人保集团,用自有资金设立50亿元的资产管理产品,在部分贫困县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加扶贫信贷小额保证保险,加保险资金融资的试点,协助贫困人群更便利地获得免担保、免抵押、优惠利率的小额资金,来打通农村保险服务的全链条。
第五,开展组合保险。将扶贫保险落实到保障贫困户生产、生活扶贫,比如像河南兰考的脱贫路上零风险的保险项目,在宁夏等地的“脱贫宝贝”等产品,以及在四川凉州的“惠农保”项目等等。
以上是我们保险业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的有关情况。下面我介绍第二个方面的情况,主要是跟农业有关系的,也是保险业扶贫攻坚的一个主力,就是我们的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部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农业保险实现了跨越发展,制度建设得到完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在保护农户利益、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是农业保险的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已经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2015年,我国的农业保险承包的农作物已经达到了14.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0%,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平均承保的覆盖面已经超过了70%,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业保险覆盖区域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份,承保的农作物品种达到了189类,基本覆盖农、林、牧各个领域。目前已经有26家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大多数省份已经有3家以上的保险公司,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全国已经建成农业保险的基层服务网站36万个,保险协办人员达到了44余万人,农业保险服务的乡镇比率超过了95%。所以说,我国农业保险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与日俱增。
第二,农业保险功能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风险的主要工具。2015年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达1.96万亿元,农业保险赔款支出260亿元,很多发达国家都不保的像地震、政府捕杀等责任,在我国均是农业保险承保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在重要特大灾害面前,农业保险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比如说像去年辽宁特大旱灾,农业保险支付赔款超过了15亿元,今年以来南方的洪涝灾害农业保险的赔款达到了70亿元,农业保险成为了灾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
第三,农业保险改革创新不断涌现,成为国家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手段。刚才余部长也讲了,我们农业保险在发展的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推出新的产品,在保自然风险、保成本上也积极探索保市场风险、保收入。
何浩:目前,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已经扩散至全国29个省份,承保的品种涵了生猪、蔬菜、粮食作物、地方特色农产品等,而且我们还启动了保险+期货等模式试点,通过期货市场转移分散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同时,通过保单质押、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保险资金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发挥保险信用可融资的功能,完善农村的金融服务链,协助解决农村地区的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转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的经营快速发展,相应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安全风险不断累计。因此,我们农业保险也适度改革、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多样充分的风险保障。
比如说,我们在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上,从提供灾后补偿的单一目标向服务农业现代化多重目标转变;在功能作用上,从基础的经济补偿向防灾减灾和社会管理扶贫、精准扶贫、征信与辅助市场功能等综合功能来拓展在发展的动力,也从以往主要靠政府推动和财政补贴的单核驱动,向产品创新、政策创设、服务创新、农民参保意识增强的多核驱动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满足尤其是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风险需求,为农业现代提供多样化的充足风险保障。
下一步,我们保监会将带领整个保险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抓好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落实,注重经验总结推广,指导保险行业加大力度,全面对接“五个一批”扶贫工程,深度调研、分类开发、量身订做扶贫保险产品,力争将保险服务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覆盖贫困家庭生活的一个角落。同时,大力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推动农业保险的转型升级,努力构筑贫困地区风险防范的屏障,助推国家脱贫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张合成:谢谢何主任。何主任给我们带来了产业扶贫保险的特惠产品和绿色通道,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农业保险、产业保险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我们听到了特惠产品和绿色通道很受鼓舞。何主任说金融扶贫是保险先行,我们建议再加上一句:产业脱贫保险先行。保险业扶贫济困,可以说是我们农业行业的稳定器。除了工业产品共有的市场风险之外,我们农业还有两个别人没有的风险,一个是自然风险,因为我们靠天吃饭;另外一个是安全风险。我们这三大风险一样都需要何主任的特惠产品和绿色通道。我们相信,在保监会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农业保险、产业扶贫保险的阳光将照耀到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就像刚才何浩主任说的要到每家每户的角落。再次用掌声感谢保监会,感谢何浩主任。
下面有请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部孟亚平副总裁演讲,大家欢迎!
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部副总裁 孟亚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本次产业扶贫论坛。产业扶贫是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手段。在我国第三个扶贫日到来之际,农业部组织举办这个论坛,邀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产业扶贫问题,意义非常重大。刚才,三位领导介绍了产业扶贫政策和战略,让人很受启发。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开发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情况,以及对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开发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基本做法
长期以来,开发银行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去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后,开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部署,将支持脱贫攻坚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创新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到省、基础设施到县、产业发展到村到户、教育资助到人”的工作思路和今后五年发放扶贫贷款不低于1.5万亿的任务目标。截至目前,全行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82万亿元,其中本年发放1835亿元。
产业扶贫是金融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能够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直接增加贫困户收入,从而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开发银行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在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出一条以政府合作和机制建设为基础,以“四台一会”为主要模式的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并印发相关制度推动全行开展工作。今年以来,已向145个贫困县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33亿元,惠及3.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加强融智服务,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与科学性。扶贫先“扶智”、融资先“融智”。开发银行首先发挥专家优势与贫困地区一起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再有的放矢设计金融产品和融资方案,先后支持和参与22个省脱贫攻坚规划编制,并以武陵山和大别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开展系统性融资规划编制。为解决贫困地区金融专业人才不足问题,开发银行向832个贫困县所在的地市州派驻了183名金融扶贫专员,作为宣传员、规划员和联络员,协助地方开展工作。开发银行还为贫困地区组织举办“扶贫开发地方干部培训班”,先后对武陵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76个贫困县的325名地方干部开展培训,有效增进了贫困地区干部运用金融手段开展扶贫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坚持机制建设,构建“四台一会”批发融资模式。针对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小、数量多、风险大等特点,开发银行结合自身特点,运用金融社会化理念,以银政合作为基础,坚持机制建设先行,主动整合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群众的民主监督优势和开发银行的融资优势,发挥财政性资金对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建立风险防范分担机制和以基层民主监督为基础建立民主审议、联合监督机制,形成了“四台一会”批发贷款模式,实现社会各方共防风险、共促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在甘肃,开发银行与村级资金互助协会合作,利用当地对资金互助协会的五级管理体系,承诺贷款20亿元,支持249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发展产业,在打通农村基层融资瓶颈、改善金融生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陕西,开发银行与省供销社合作,探索建立了“政府+供销集团+金融+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批发融资模式,可带动近3000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三是注重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贫困户收入来源。在融资方案的设计中,除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外,为增加贫困户收入,特别是解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开发银行还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吸纳就业、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多种途径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贫困户的收入来源,促进广大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增收脱贫。在河南,开发银行通过加强政府、开发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担保公司、保险公司6方合作,构建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已向滑县735户贫困户发放肉鸡养殖贷款5450万元,预计每户通过分红、劳务收入、土地流转等方式年均增收3700元以上。在湖北、广西,开发银行积极开展光伏扶贫、林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
孟亚平:二、关于产业扶贫的几点思考
支持产业扶贫是金融扶贫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课题,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对产业扶贫的支持作用,这里提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提升贫困地区产业融资能力。担保机构担保是弥补产业主体抵质押物不足、提升其融资能力的有效做法,但当前县域担保机构多数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提升贫困地区融资能力,建议由开发性或政策性银行通过软贷款或专项建设基金注资贫困县政策性担保公司或成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为产业融资提供支持。同时,建议政府对担保机构采取保费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担保机构开展产业扶贫担保业务。
(二)增加低成本资金投入,降低产业融资成本。在贫困地区培育产业发展,一方面政策意义和社会效益显著,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现实困难,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建议加大对产业扶贫的低成本资金投入,如扩大扶贫再贷款或PSL资金使用范围至开发性、政策性银行的产业扶贫项目,加大财政资金贴息和风险补偿力度,从而降低产业扶贫项目融资成本,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健康发展。为提升贫困地区生产发展能力,弥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的不足,建议进一步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引入龙头企业等方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同时通过实施保费补贴等方式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
以上是开发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思考。下一步,开发银行将继续加大对产业扶贫的融资力度,特别是将重点聚焦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产业发展问题,创新模式、因地施策,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张合成:金融是我们经济的核心,有金融的支持、有资金的供给才有产业。所以,国家开发银行在支持产业扶贫、支持扶贫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他们成立了专门的扶贫事业部,扶贫事业部还有产业扶贫处,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专门成立这个产业扶贫部,对我们来讲也可以说是一个专门的安排。贷款难、贷款贵是我们农业领域融资方面的老问题,也是农民头疼的老问题。国开行在这方面做了很重要的研究和努力,特别在产业扶贫,我们所到的地方都有开发银行的研究和实施团队,他们深入到基层、到农户、到贫困户,目标就是刚才孟总提到的目标一样,总体目标就是简化的手续、较低的利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刚刚孟总还讲到的几项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提供资金链的服务,这是很重要的服务,我想通过国开行的努力必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保障,必将有力促进贫困农民贫困增收,在这儿谢谢开发银行,谢谢孟总的努力。刚才提的三点建议,我们将一起研究和落实。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开发银行、感谢孟总。
国务院扶贫办的郑文凯副主任,因为今天下午跟我们这个论坛同步的还有13个平行论坛需要他主持、讲话,他先走了一步,但给我们会议留下了书面发言,在这儿也感谢国务院扶贫办对产业扶贫、对在座各位扶贫工作的领导、支持和重视。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 郑文凯(书面材料全文):尊敬的余部长、陈局长、黄省长,尊敬的各位嘉宾,首先,我代表国务院扶贫办,感谢农业部精心策划组织举办这次产业扶贫论坛,借此机会,对长期关注、支持、参与扶贫的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媒体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产业扶贫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头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文章。发展产业,既是贫困人口增加就业的渠道,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的重要载体,现在,整个脱贫攻坚、顶层设计、政策举措,我们在工作中想到对全国地区贫困人口而言,推进产业扶贫需要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发利用资源,既要充分依托传统资源,打破一般种植业、传统农业的局限,另辟蹊径,深度开发全国地区独有的红色资源、绿色产品、特色产业、优化配置全国特有的浓厚历史、革命老区、特色民俗民风、秀丽山水风光、优质生态等资源要素,不断培育全国地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这方面多地已有成功实践案例。
二是多形式、多渠道拓展扶贫产业对贫困人口脱贫的辐射带动功能。产业扶贫核心是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应该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发展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出发,设计符合贫困人口特点的参与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既努力避免只有简单利益回报而把贫困人口游离于产业发展过程之外,也有效防止出现侵吞扶贫资源、侵害贫困人口利益问题,确保扶贫产业实现多方式包容性发展。
三是产业扶贫要更加注重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产业扶贫政府的支持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产业发展根本要靠市场,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在国家和财政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尤其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完善生产经营体制,延伸产业化链条,未雨绸缪,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确保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批评指正。最后,祝产业扶贫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张合成:第一阶段论坛告一段落,下面转入第二段落。
下面有请第二阶段的主持人,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唐园结先生主持,大家欢迎。
论坛二:主题“产业扶贫实践与创新”
地点:北京会议中心
主持人 农民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 唐园结:各位领导、专家、来宾,以及奋战在扶贫第一线的同志们,首先我代表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之一农民日报社,对各位领导对这次会议的关心和重视表示感谢,对大家参加这次会议为扶贫事业贡献智慧表示欢迎。
本次论坛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听取了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贵州省政府、保监会和国家开发银行等五个部门的领导就产业扶贫的相关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领导们的演讲站位高、总揽全局,代表了国家和部省级层面全面推进产业扶贫的思路和举措,政策性、思想性、针对性都很强,我们大家听了都感到很有收获,也使我们加深了对国家产业扶贫政策战略的认识。接下来进入本次论坛的第二个阶段,主题是“产业扶贫实践与创新”。根据会议议程安排,将有五位同志演讲,首先,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有请湖北省恩施州委刘建平副书记,他演讲的题目是《农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的“双重担当”》。
刘建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感谢农业部领导的关怀和努力,让我有幸在这里代表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汇报恩施州产业扶贫的产业和感悟。我汇报的题目是《让农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实现“双重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我们在山区工作的同志体会到,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业特别是不断升级转型的农业,推进工业侧改革中的农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新要求,给农业带来再创辉煌的机会和倒逼机制。今年2月,韩长赋部长强调,“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发展特色产业也是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业。”在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业,希望也是在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山区农业必须实现“双重担当”,第一必须“凤凰涅槃”,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关键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必须实现“重新回归”,让农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2013年底,恩施州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108万,占全州总人口的27%,位居全省第1位。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双重担当”,农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三年来全州累计减贫56.5万人,居湖北省17个市州第1位,农民纯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居全省第1,完全可以提前一年实现全民小康的目标。
刘建平:我们主要做法有三个方面:
第一,抓“硒+”,推动了农产品提质增效。如今吃营养、吃功能、吃健康的消费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恩施州拥有全球最大天然富硒生物圈,我们大力挺进“硒+”农业,提升山区特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消费金融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以恩施硒茶为例,近几年,我们通过打造恩施硒茶品牌,新发展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增加19家,茶产品销售均价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茶产业综合产值迈过了百亿元大关。恩施富硒茶排名由2012年的70名,上升到2016年的53名,上升了17位,品牌价值由4.51亿元,增至11.32亿元,增加6.87亿元。全州80万茶农因硒茶致富,人均茶叶收入由2012年的1962元增至现在的3062元,是全州农村居民人均第一产业经营收入2795元的1.1倍。
再说说恩施“硒土豆”。在打造硒品牌之前,土豆不值钱,35%用作饲料,50%以上自行食用,很少拿到市场上销售,更谈不上深加工。现在,我们加快推进“硒土豆”品牌建设,建立研发、育种、加工、销售全价值链,土豆的身价倍增,以往每斤不到1元的土豆成为“硒土豆”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最高价每公斤10元以上,全州“硒土豆”常年种植面积从过去的190万亩左右增加到 198万亩,产量从过去的150万吨左右增加到172万吨以上,产值从过去的10亿元左右增加到2016年的 18.52亿元,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豆”。全州136万以上农民通过发展硒土豆实现增收。恩施土豆因“硒”而贵,我们顺应国家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机遇,建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目前,恩施州已连续承办了两届南方马铃薯大会,“恩施硒土豆”品牌和“南方(恩施)马铃薯大会”平台建设已成为推进恩施州马铃薯主粮化发展腾飞的“翅膀”。
上述两组数据表明,我们顺应消费者“吃营养”“吃功能”“吃健康”的时代需求,赋予农产品独特的“硒”附加值,推动了农业升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2015年,全州硒产业总产值达到330亿元,已建成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280万亩,硒产品销售额占全州农产品的60%以上,从事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到156家,农户因发展硒产业平均每户增收5.2万元,全州每年近5万人口依靠硒产业脱贫。目前,恩施已经成为全国的富硒产品生产中心、交易中心、检测中心、标准制定中心、研发中心,使恩施的农业无论是自身的产业基础还是带动能力,都达到了“量质兼取”的效果。我们依靠“硒+农业”,实现了农产品提质增效。
第二,抓“旅游+”实现了农业扩容跨界。我们体会到,传统农业之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逐渐“式微”,原因在于农业产业自身的封闭性、单一性,只要因地制宜通过农业扩容、跨界,激活农村资源,壮大农村市场,农业一定会发挥出无限潜力。以恩施州大峡谷为例,过去农民主要靠种植传统的玉米、马铃薯或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集镇个体工商户仅31家,从事餐饮行业仅4家。近年来,我们引进鄂西旅游圈投资公司投资开发峡谷景区,大搞旅游资源开发,以旅兴农、以旅助农、旅农互动,农民从旅游服务、农特产品中获益。据统计,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52.8万人,仅门票收入就达1.23亿元,带动景区周边农民开办农家乐、农特产品商铺达300余户,发展茶叶、葡萄、牡丹、薰衣草等特色农业2万余亩,5000余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发上了“旅游财”,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568元。大峡谷效应生动表明了,以产业融合、产业跨界的思路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农业的潜力和农民的效益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能够实现从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华丽转身。
刘建平:从全州的情况来看,我们顺应现代人民休闲、度假的需求,以旅游为依托,主打生态牌、健康牌,在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同时,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今年我州有22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连续3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均超过200亿元,2015年游客人数达到3700万人次,带动了10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我们依靠“旅游+农业”,实现了农业产业的扩容跨界、升级转型。
第三,抓“互联网+”催生了现代新型农民。互联网的便捷化和开放性,让农民转换了身份,实现了专业化、知识化。过去,我们说起恩施山区农民,都会有“面朝黄土、勤爬苦挣”的沧桑感。虽然恩施第一条高速公路开通比全省落后20年,第一条铁路开通比全省落后60年,但我们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在“互联网”时代,再也不能让我们的农民错过一个好时代。这些年,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投入了很大精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目前全州97%的行政村开通电信宽带,宽带家庭用户达40万户,覆盖农村人口120万,手机用户超过300万,恩施农民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潮流。
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通道,已有40家网商、50多家合作社入驻,农特产品超过300个品种,实现年销售额近8000余万元。目前,全州已建立州、县、乡、村四级电商网络,建成县级电商运营中心8个、乡镇电商服务中心80个、村级电商平台(服务站点)2847个、快递物流公司78家,越来越多的恩施硒产品、农特产品通过“一根网线”,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农业,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新型农民。我们按照“全州统筹、四务(村务、学务、商务、服务)合一、三屏(电脑、电视、手机)互动”的模式,打造农民“用得起、用得上、离不开”的信息平台,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分享生活服务、掌上农商、农事科技和学习教育等最新资讯,实现了农民办事不出村,农民生产生活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依靠“互联网+农业”,让农民更加知识化、专业化,农业也越来越成为体面、有尊严、有奔头的新产业。
总之,我们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硒+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放大了农业,改造了农业,提升了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使农业重新回归农民收入主渠道的本位,在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挥了主导作用。我们相信,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之下,在对口帮扶部门国家农业部、国家民委等大力支持指导下,我们振奋精神、自强不息、真抓实干、勇于创新,农业一定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肩负起转型升级和回归本位的“双重担当”,恩施州也一定会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的艰巨光荣任务。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唐园结:感谢给我们分析恩施州的好经验、好做法。接下来是重庆石柱县委书记要给我们分享石柱县在产业扶贫方面的经验。我们都知道,重庆石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终点站、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还是革命老区县。这样一个特殊的县,他们在产业扶贫方面有些什么经验,下面我们就有请石柱县委书记蹇泽西同志。掌声有请!
重庆市石柱县县委书记 蹇泽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就我县产业扶贫工作作汇报。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东部,是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六个精准”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锁定2017年实现85个贫困村销号、5.5万贫困人口越线、贫困县摘帽目标,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局性中心工作和底线任务,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抓手,按照以引进培育经营主体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建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为关键、以实现贫困群众产业增收为目标的思路,大胆探索、真抓实干,有效推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2015年,全县贫困群众人均产业增收1790元,比上年增加622元;实现5736户20518人稳定脱贫,其中产业带动3810户13678人。今年,预计贫困群众人均产业增收2247元;实现7237户25022人稳定脱贫,其中产业带动7093户24485人。重点抓五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三个结合,因地制宜抓规划。精准的产业规划,是实现产业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编制完成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以及辣椒、黄连、莼菜等规划,做到产业规划与每户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办法结合,确保规划覆盖每个贫困村和户,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规划中突出三个结合:一是产业选择与本地实际结合,立足我县绿色生态资源丰富的实际,综合考虑种养习惯、产业特性等因素,在全县规划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以兔业为主的草食牲畜、以莼菜为主的高山果蔬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特色产业扶贫集群。二是产业布局与贫困群众意愿结合,按照政府出“菜单”、贫困群众“点菜”方式,引导全县产业区域差异化发展,推动形成“一圈三带”产业布局,即城周休闲观光农业圈、高山原生态特色农业林业带、中山山地集约特色农业带、沿江库区生态农业带。三是产业方向与“三产”融合发展结合,按照全链式开发思路,坚持“产加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加工业、康养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互融,让贫困群众不仅享受种养环节收益而且分享其他领域带来的增值效益。
二、立足绿色本底,围绕生态抓特色。石柱森林覆盖率56.4%,林木覆盖率71.3%,县城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350天左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75000个/cm3,是天然氧吧和康养休闲生态旅游胜地;特别是种植的莼菜,更是独一无二的生态质量“风向标”。我们立足绿色本底,坚持特色发展,在保护中有序开发生态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扶贫优势和发展优势。一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辣椒30万亩、中药材30万亩(黄连5万亩)、莼菜1.3万亩,存栏肉兔237万只、长毛兔200万只,建成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全国长毛兔第一大县和全国最大的莼菜基地县。二是大力发展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业,将旅游同森林康养、健康疗养、养生养老结合,发展以动养、疗养、静养、住养、食养、观养为主的四季全域康养旅游,建成重庆最美森林—大风堡,重庆最美草地—千野草场,巴渝新十二景—黄水林海、西沱古镇天街等康养景区和400多家乡村旅游接待点,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2000多户贫困群众通过康养旅游实现增收。
蹇泽西:三、利用政策杠杆,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姻。长期以来,石柱产业发展局限于传统模式,农户分散经营,缺资金、缺技术、缺销售渠道、缺组织性,产业“小散弱”。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出台产业扶贫政策50条,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以适度规模土地流转为基础,大力引进培育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的经营主体,采取“经营主体+生产基地+贫困户”模式,推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融入生产加工链条各环节,从产业发展中获取更多收益。在合作中,政府负责引导、政策帮扶和监管,经营主体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回购产品、统一销售,贫困户负责订单生产。截至9月底,全县规模流转土地27.05万亩,发展合作社682个,注册家庭农场980家,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5家,其中有592家经营主体与1.2万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发展特色产业5万余亩,养殖畜禽近17万只(头)。
四、聚集各方力量,众志成城抓整合。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进行集中攻坚。一是整合资金项目。按照“渠道不变、各计其功”原则,对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集中投放。2015年以来,全县扶贫攻坚整合投入资金11.67亿元,其中产业扶贫3.73亿元、占32%,撬动社会投入16.7亿元。二是聚合行政资源。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实行30名县领导和99个县级单位分片包干扶贫;优选791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脱钩到贫困村驻村扶贫;落实2714名涉农、扶贫干部到基层指导扶贫。三是汇集社会力量。农业、扶贫部门通过策划包装项目,累计争取社会对口帮扶资金7167万元;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机制,有171家经济组织与85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五、大胆探索创新,优化机制抓保障。产业精准扶贫,重在探索创新。针对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作用弱、贫困户增收渠道窄等问题,我们筛选确立了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土地流转等14种产业扶贫模式。针对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难以保障贫困群众特别是失能弱能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问题,我们探索实行了四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一是股权收益扶贫,建立股权化资金8000万元,采取经营主体50%、村集体10%、贫困户40%的股权分配方案,每年按持股额的8%和资金效益的40%分别实行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二是基金收益扶贫,建立1亿元资产收益扶贫专项基金,经营主体按照带动重点贫困户情况有偿借用基金,并按照约定对重点贫困户支付固定收益和效益收益。三是信贷收益扶贫,政府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银行放大10倍向经营主体发放财政贴息贷款,经营主体按照约定对贫困户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四是旅游收益扶贫,每年安排1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支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采取定向用工、固定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四种模式计划投入资金3.3亿元,对全县15758户贫困户实现全覆盖。目前已投入2483万元,先期解决失能弱能重点贫困户1039户,预计户均分红2000元以上。
尊敬的各位领导,尽管我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基础条件差、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等因素影响,产业扶贫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将乘这次会议之东风,以各位的指导支持为强大动力,进一步抓好产业扶贫工作,为实现精准扶贫、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
主持人 唐园结:听了两位书记的演讲,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恩施州和石柱县在产业扶贫方面措施实、特色浓、亮点多,产业扶贫效果非常好,基层的经验很珍贵,我想这对更多的地区是有借鉴意义的,因为整个扶贫工作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部门,农业部连续多年选派机关干部到地点扶贫地区挂职。下面,我们听听扶贫挂职干部的体会,掌声欢迎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内蒙古兴安盟盟委委员、副盟长郭永田,他演讲的题目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大兴安岭南麓主战场精准脱贫”。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内蒙古兴安盟盟委委员、副盟长郭永田:内蒙古兴安盟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6个旗县市,其中5个为国家级贫困县、1个为自治区级贫困县,是内蒙古最为贫困的地区,是打赢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近年来,在中央各部门大力帮扶和自治区的积极支持下,经过自身不懈努力,兴安盟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42.8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0.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1%下降到9.5%。5年间贫困人口减少了32.3万人,其中80%的人口脱贫源于产业扶贫。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发挥了主导作用,兴安盟依靠产业发展,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572元增加到2015年2790元,年均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712元增加到7894元,年均增长23%;人均GDP由1.6万元增加到3.1万元,年均增长19%。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
兴安盟在产业扶贫实践中,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的产业扶贫思路,探索五种扶贫模式,强化四个关键环节,狠抓三项保障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一、探索五种扶贫模式
围绕产业扶贫,兴安盟探索了“龙头带动式、园区集聚式、菜单帮扶式、托管经营式、合作共赢式”5种产业扶贫模式,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一)“龙头”带动模式
要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的贫困户“单打独斗”致富效果差的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加入到由能人带动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织中来,提高脱贫致富的组织化程度。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针对兴安盟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突出的优势,围绕肉牛肉羊养殖、绿色有机水稻、卜留克、甜叶菊、中草药特色种植,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现已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政府把企业带动贫困户数量作为申报龙头企业和获取政府扶持项目的重要条件,鼓励企业与贫困户结合,建立企业带农户帮扶机制。全盟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3万户,带动贫困户2.2万户,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如,荷马糖业公司探索了“两带五保一帮”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甜菜种植大户;保投入、保种植、保运营、保收购和保收益;帮助贫困户控制风险、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深受贫困户欢迎。二是合作社带动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扎根基层,熟悉贫困户和农业生产情况的优势,通过政府帮扶、资金援助、扶贫项目支持等方式,把贫困户与合作社捆绑在一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各级农业部门支持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699家,带动贫困户8000多户,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如,科右前旗良种场村组建3个合作社,其中:种植合作社流转承接了全村2756亩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带动贫困农户50户;其他村民加入到养殖合作社,承接扶贫养殖项目;还有部分贫困农户加入到农机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购置农机具,集中经营,不仅为本村种植业发展提供农机服务,还为周边村民服务,贫困户获得相应的农机具入股分红和经营收入。三个合作社带动贫困农户年均增收7600元以上。三是家庭农场和能人带动模式。鼓励种田能手、专业大户、产业带头人组建家庭农场,引导贫困户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目前发展农场式种植大户500个,流转土地43万亩,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如,种粮大户高金柱,集中流转承包经营土地3.3万亩,带动贫困户630户,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二)园区集聚模式
兴安盟冬季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气温较低,零散贫困农户分散式发展产业的效率低、成本高。为此,按照“分散式贫困、集中式安置、集约化经营、高效化生产”的思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打造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庭院经济集聚区,带动农户增收。一是现代园区集聚产业发展,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现代产业园区可以有效吸引产业集聚,提高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效率。政府通过整合资金,集中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居住、生活、温室种植、设施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商贸物流等基础设施,把分散的贫困农户迁入到产业园区集中就业和创业,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等设施种植,牛、羊等设施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增收效果显著。乌兰浩特市葛根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占地面积4000多亩,温室714栋,舍饲养殖畜禽2万头只,实现“一户一房安置、一户一棚种菜、一户一人入社养畜、一户一人入园务工”,带动10个贫困村、124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3万元。突泉县?赛银花园区占地5000多亩,温室1200多座,同时配套建设了农耕博物馆、产品展示厅、餐饮旅游度假区、农产品加工区等设施,按照“一户转移、四户受益”的“一户带四户”脱贫模式,集中安置了一批贫困户进入园区就业创业,同时还吸引了一批企业、专业合作社进入园区开展农牧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有效克服了冬季无法开展农业生产的困难。二是庭院经济集聚产业发展,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立足当地庭院面积大(每户庭院除房屋占地外仍有1亩以上)的优势,按照“一村一品”建设思路,以农户庭院为基地集聚产业发展,组织贫困户利用零散闲暇时间发展庭院经济,按照“庭院栽满种严”的要求,开展庭院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种植及畜禽养殖,政府派驻技术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并提供资金、良种、种苗和生产资料,帮助贫困户开拓市场,销售产品。全盟庭院经济带动贫困农户1.2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郭永田:(三)菜单帮扶模式
针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较强发展意愿、又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的贫困人口,实行“政府出单、贫困户点菜、政府买单”的菜单式帮扶模式。即,政府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具体情况,列出脱贫产业扶持项目菜单,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自愿选择适合的项目清单实施,政府给予项目支持、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这种模式既尊重贫困户意愿,又开阔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有效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和独立承担项目实施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农户选择项目和产业的精准性,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乌兰浩特市共列出种植业、养殖业等脱贫产业项目菜单50项,由贫困户选择,政府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予贫困人口1.5万元的产业补助,并派驻帮扶干部、技术员,帮助贫困户实施项目,发展产业,增收效果良好。此种模式已在内蒙古全面推广,吉林省白城地区、黑龙江省青冈县予以借鉴。
(四)托管经营模式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托管式扶贫,解决贫困户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动能力的脱困之忧。政府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帮助购置大牲畜或者机械设备等资产,牵线搭桥帮助贫困户把牲畜或者机械设备托管到合作社或者企业代养代管,给贫困农户返利分红,帮助农户增收致富。一是动物养殖托管。科右前旗、突泉县等地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户购买牛、驴、羊等牲畜,贫困户将牲畜托养给养殖场,签订协议,养殖场负责牲畜饲养、防疫、管理,通过牲畜养殖扩繁和育肥复壮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并按照协议分配给农户相应的收益,带动贫困户6000多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机械设备托管。乌兰浩特市、扎赉特旗等地方针对无经营和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统一购买农业机械设备,交给村集体或合作社管理,并以股份方式量化到贫困农户,带动贫困户8000多户,户均收益2000元以上。
(五)合作共赢模式
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农业发展资金、金融支农资金引导贫困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抱团开展合作经营,提高增收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是股份合作式。在政府支持下,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合作社,既享受入股分红,又通过在合作社打工享受工资性收入,全盟土地入股规模达到76万亩,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二是金融合作式。在科右前旗、突泉县等地方,对于既无劳动能力,又缺乏资金和技术的贫困农户,政府通过出资担保和财政贴息等方式,协调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产业扶持贷款。为提高贷款使用效率,要求贫困户将获得的金融扶贫贷款与合作社、相关企业等进行资本金合作,由合作社、企业统一集中使用农户获得的优惠贷款,并按照一定的收益比例返还给农户,带动贫困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强化四个关键环节
产业扶贫既要突出产业发展,又要注意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既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兴安盟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注意强化四个关键环节。
(一)强化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发展能否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关键看有无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兴安盟在产业扶贫中积极鼓励经济组织(扶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专门成立了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兴安盟推进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贫困户挂钩,完善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和贫困农户维权机制,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二是通过合同约定方式建立利益联机制。组织贫困农户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签订合同协议,明确经济组织在产业发展中帮扶贫困农户的责任义务,强化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的利益约束。三是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建立利益联机机制。鼓励农户利用资金、资产、资源、劳动等要素与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进行股份合作,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人,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四是通过政策支持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对帮带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给予财政资金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推进产业链条延伸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是有生产但没有产业链,产业链短,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既不均衡,也没有相互打通关系,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兴安盟立足本地实际,针对现代农牧业发展,重点加强产业薄弱环节建设,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首先打通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产业间的联系。兴安盟畜牧业比较发达,有1300多万头(只)牲畜,但饲草料不足;而兴安盟同时有1100多万亩玉米作物,玉米和秸秆生产过剩。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打通种植业、养殖业两个环节,形成“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生产格局,打造“粮—草—乳—肉”良性产业循环链条。其次,加快打通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商贸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如,乌拉浩特市以万佳食品公司为依托,打造卜留克种植、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带动农户种植卜留克1.5万亩,加工产品销售42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三)扩大产业规模效应
为解决分散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各行其是,难以形成主导产业和规模效益,产业发展难持续的问题,兴安盟在产业扶贫中高度重视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本地资源和传统优势,突出重点,找出主导产业和优先方向,引导农户集中力量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一两个产业,打造品牌和主导产业,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规模效应,获得规模效益,而不是在产业上遍地开花,平均用力。各旗县、乡镇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思路,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园区和庭院经济,扩大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绿色产品生产,形成甜菜、甜叶菊、优质水稻、杂粮杂豆、设施蔬菜、优质饲草、肉羊、肉牛等规模化生产的特色产业群,形成规模效益。现已发展人工饲草100万亩,水稻73万亩,甜菜18.5万亩,肉羊1160万只,肉牛70万头等特色产业,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效果显著。
(四)提高扶贫组织化程度
为解决贫困户分散式经营、小农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市场对接的问题,更好地引导贫困户走向市场,切实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兴安盟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着力构建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紧密结合的经济共同体,有效提高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兴安盟各类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经营了全盟1/3的耕地,带动了全盟2/3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三、抓好三项保障措施
兴安盟推进产业扶贫,重点抓好制度、项目、资金三项保障措施。
(一)完善制度
一是规划引领。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区域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条件、气候特点、生产传统,确定精准扶贫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户,实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对策”,对有劳动能力的4.3万贫困人口,扶持发展肉羊、肉牛、生猪、肉鸡、林果、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通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二是完善政策。盟、旗县市两级政府分别制定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产业脱贫项目奖补方案》、《脱贫产业目录》、《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等多项产业扶贫政策,在资金投放、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土地利用、资源开发、行政许可等方面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产业扶贫顺利开展。三是落实责任。切实落实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责任,按照“一村一策一部门、一户一法一干部”的原则,建立了盟、旗、乡、村四级书记和帮扶干部包联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和承诺书。选派667个驻村工作队,4.2万名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抓好贫困户产业发展。
(二)项目推动
项目建设既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深度结合的有效载体。兴安盟围绕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选择扶贫产业,围绕扶贫产业制定规划,围绕扶贫规划设计项目,围绕建设项目制定实施政策,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出发,从群众反映最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推动农民脱贫致富、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为目标,规划、设计、推进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举全盟之力,利用2年时间,制定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其中有7项工程是产业发展或者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工程项目。包括: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旅游、清洁能源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以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十个全覆盖”、脱贫攻坚为重点的农村牧区达小康工程;以优化发展软环境、推进“互联网+”行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工程;以强化职业教育、培育乡土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工程等。全盟把抓工程项目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和总抓手,召开推进大会,分解项目任务,明确实施计划,落实扶持政策,加强监管考核,有效推进了规模化现代农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资金保障
兴安盟年财政收入只有20多亿元,在财政收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在财政预算上向扶贫产业倾斜。“十二五”时期,财政筹措资金9.8亿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通过设立产业扶贫基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贷款贴息资金、贷款担保基金等方式,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按照1:10甚至更大的比例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支持扶贫产业发展。三是多方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 2016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扶贫、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各类资金17.2亿元,集中用于扶贫产业发展。“十三五”时期,争取金融扶贫贷款80亿元,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保障。
兴安盟作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农业部等中央各部门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仍有困人口10.5万人,占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贫困人口的18%,脱贫任务依然艰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认真执行农业部等部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脱贫攻坚共同行动》,贯彻落实农业部7月4日组织召开的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部际系席会精神,加快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坚决打赢兴安盟脱贫攻坚战。
主持人 唐园结:接下来我们听一听专家们对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观点。因为农业农村工作不是一个单项的,是各方着力的结果,才会有效率。所以,实际工作者、政策制定者还需要理论的支撑。下面欢迎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中心主任汪三贵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机制创新助推产业精准扶贫”。掌声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中心主任 汪三贵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已经走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农业的专业化是总的发展趋势。年轻人和有能力人口的流出导致偏远贫困地区农户自主经营能力减弱。贫困户更是只能靠一些效率不太高的生产方式维持基本生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贫困户的致富和发展越来越困难。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批”的扶贫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产业发展来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使贫困人口通过提高创收能力来永久解决贫困问题。但产业扶贫需要打破传统的单家独户的扶持方式,通过机制创新来解决贫困家庭发展产业能力弱的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是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靠规模化和专业化,靠构建全产业链来提高效率和平滑风险。贫困户因为观念、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综合性地限制,独立发展产业难度很大,无法与现代经营主体竞争。以往在各个地方搞产业扶贫,特别是搞产业到户扶贫,失败的例子很多。扶持贫困户的一些项目,有的第二年就垮掉了,有的甚至只坚持了几天就失败了,比如贫困户把扶贫部门提供的种兔第二天就以四分之一的价格卖掉。因此,要做好产业精准扶贫,就必须改变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让贫困户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由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的产业体系中,由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发展。
目前,各地都在探索有效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重点探索用什么样的机制将公司、合作社、大户与贫困户联结起来,在现代产业发展的同时保障贫困户的利益。例如,贵州省六盘水市在全市范围内全方位地推行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核心内容的“三变”改革,用多种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将现代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益共享。
汪三贵: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分散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协助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目前,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从政策层面来说这些资源收益权都是贫困户的。这些资源进入到企业也好家庭农场也好,经营主体只是资源的使用权,这些资源带来的利益主要应该是贫困户享受,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六盘水和其它地区的实践看,产业扶贫有多种有效模式。一是直接带动模式,采用的主要组织方式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让贫困户与有能力的农户混合组成专业合作社后与公司对接,解决企业直接与贫困户对接成本过高的问题。公司主要与合作社打交道,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支持与服务,降低合作社运行的成本和风险,而合作社则按公司的要求负责组织会员进行产品生产,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公司主要从产后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盈利,在生产环节对合作社和贫困户让利,从而形成双赢的利益格局。二是就业创收模式,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有大量非技术性、低强度的工作机会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产业。能较好地针对劳动能力有限,只能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弱能贫困户,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工资性收入。三是资产收益模式,即将自然资源、公共资产(资金)或农户权益资本化或股权化,相关经营主体利用这类资产产生经济收益后,贫困农户按照股份或特定比例获得合理的收益。这种模式对失能和弱能贫困人口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它不依赖农户的独立经营能力,重点放在扶贫效率到户,不强调资金到户。通过赋予贫困户产权或股权,有利于贫困农户积累资产并利用这些资产持续受益,从而持久脱贫。五是混合带动模式,即将农户参与(生产或就业)与资产收益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扶贫效果最好的产业扶贫模式,贫困户既有资产性收益,又通过参与生产或就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形成依赖性。
总之,产业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和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通过不断的机制创新和实践来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主持人 唐园结:扶贫既要产业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我们掌声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蓝研究员给我们分享他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和思考。掌声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蓝: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中办25号文件明确要求,把创新扶贫机制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关键举措。目前,产业扶贫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贫困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因此,产业扶贫也是对发展滞后地区的一种政策倾斜。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研报告,目前的产业扶贫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扶富不扶贫现象时有发生。
二、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较多。
三、分散生产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四、扶贫资金能否用于发展生产难以监管。
五、资金瓶颈问题仍有待解决。
“生态扶贫”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2002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就已对这个新概念作出了解释:生态扶贫,是指从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之后,“生态扶贫”不时见诸报端。
生态扶贫观念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
经过30多年不懈的艰苦奋斗,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鉴于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空气质量每况愈下,为了避免重走发达地区高速发展、严重污染的老路,地处中西部连片贫困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先后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观念,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在生态扶贫观念的指引下,这些地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从而改变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贫困地区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还实现了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在北京等大城市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态扶贫方式:一些秉持生态生活观念的知名人士以个人信誉为保证,一头联系生态产品的生产者,一头通过微信群在朋友圈散发信息,邀集生态产品生产者与城市居民在指定场所见面,请生产者介绍自己的产品,并当面承诺自己的产品符合生态产品要求,化肥、农药含量均符合国家规定,让城市居民选购自己需要的生态产品。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新的扶贫思路:一方面,为贫困地区出产的生态产品找到了市场和销路,另一方面,又为城里买不到真正生态食品的消费者找到了产品。据2016年2月14日《中国科学报》,中国农工党党员、中国社科院编审邢东田同志认为,目前,国家的扶贫政策虽然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但由于生态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社会信任度低,价格偏高,生态产品还是卖不出去,扶贫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因此,打通生态产品与市场的流通环节至关重要。
于此可见,如果要实现全面、系统的生态扶贫,既要在生产领域大力扶持生态产业,也要在流通领域打通生态产品的销售环节。
但生态扶贫目前还面临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从生态产品的生产端看,中西部地区具有青山绿水的天然优势,这些地区欠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建国以来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剪刀差,二是没有重工业,三是商品流通不畅。因而非常适合绿水青山的生态扶贫模式。但是,这样的扶贫模式是否也适用于西北干旱地区?
二、从生态产品的流通端看,这种以个人信誉担保和邀集的方式既难于推广,也不可能持久。
根据生态扶贫面临的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在生态产品的生产端,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在贵州、广西、四川、云南、陕南等确定一些生态扶贫示范区、生态扶贫产业及生态扶贫产品,国家授信授牌,向全国宣传及推广这些地方的生态扶贫、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
二、在生态产品流通端,为了打通流通环节,可以为生态扶贫地区的生态产品提供有国家信誉保证的“生态扶贫产品认证书”,为生态扶贫产品顺利走向城镇和市场贴标签,开绿灯。同时,国家应制订优惠政策,强力打通生态产品与市场的流通环节。只要物畅其用,货畅其流,再加上生态产品的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就会大幅度降低生态产品的价格,并在价格上形成比较优势,最终全面占领市场。
主持人 唐园结:论坛第二阶段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演讲,有深入、有高度、有理论,也有时间、有传承、更有创新,可惜时间有限,两位专家他们的观点没有得到很好的阐述,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歉意。不过好在他们都有发言的材料,我们后面的报道一定会很充分的。第二阶段论坛就到这里,借这个机会谈两点想法,也可以说是对几位领导发言之后的感受。
第一点认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的理念,共享发展意味着必须全面消除农村贫困。我国贫困地区面广点多,贫困方式多种多样,为什么把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呢?我理解,一是产业扶能够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许多贫困地区有了支柱产业后,农民收入稳定,干群关系融洽,农村生态也变好,可以说一举数得。当然产业扶贫也有一些困难,比如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农业品牌塑造等等,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就像刚才专家们说的那样。
第二,做好扶贫宣传报道任重道远。我们都知道,农业、农村工作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有位领导说,还要加一个,就是四靠宣传,因为宣传就是组织、就是动员、就是发动。我想今天我们这个论坛,一个方面是交流,更重要的也是社会动员。动员需要媒介,地方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有许多创新的做法、经验、启示,值得总结、宣传和推广。特别是我们的干部他们的感人事迹,值得深入挖掘,奉献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我想作为“三农”领域惟一一个中央级主流媒体,《农民日报》在这个方面确确实实任重道远。在这里我们表个态,我们一定把各地扶贫工作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特别是在产业扶贫领域里边的创新实践宣传好、报道好,以此来助力全国的扶贫事业,为全国人民同步奔向小康贡献我们“三农”媒体人的责任。
我的主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接下来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林佳音女士主持。
论坛三:主题“产业扶贫经验分享”
地点:北京会议中心
主持人 林佳音:谢谢唐社长刚刚的表态,我想都是为了扶贫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层面都有什么样的故事,以及大家是怎么操作的,接下来其实最后一公里的政策落实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今天在这个环节我们邀请到了河北省阜平县鑫阜达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向文、乔中集团执行董事原野介绍情况,有请!
河北省阜平县鑫阜达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向文:各位领导,我叫李向文,是河北省阜平县鑫阜达香菇种植合作社总经理,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农产品销售为抓手,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阜平人,大学毕业后在河北省廊坊市参加工作,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也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些年由于忙于事业,很少回老家,但也一直关注着阜平县的发展。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我的家乡考察时讲到聂帅“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深切嘱托,对阜平的脱贫提出了新的要求。阜平县委县政府把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着力点与突破口。在国家省市农业部门领导的支持下,阜平确定了以食用菌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新格局。从此掀起了阜平人民脱贫攻坚战斗的序幕。让我感受到了政府真抓实干的决心,也让我坚定了回乡创业,为家乡尽微薄之力的决心!
2014年年底,我和村两委正式签订了土地承包协议,成立了阜平县鑫阜达香菇种植合作社。然而万事开头难,最该参与进来的老百姓们都只是观望的态度,参与热情低。为了打消老乡们的顾虑,我试着让那些胆子大敢冒险又真心想干的人先参与进来,而前期风险由我来承担,让他们更多的精力去了解认知这个产业。经过不懈努力,第一茬菇终于在2015年五一上市了。由于香菇品质高和前期市场对接的好,赢得了外地客商的青睐,在北京、上海、广州、石家庄等地区的批发市场、超市更是供不应求。社员得到了实惠,其他群众也切身体会到了产业发展的好处,都相继走上了发展香菇产业致富之路。目前我合作社从仅有五、六户发展壮大到120户,其中贫困户94户,建成了拥有香菇棚室89栋,菌种车间1200平米,冷库600平米,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食用菌园区。2015年通过农民入股、务工、包棚经营、租赁土地等形式,带动36户贫困户当年脱贫,户均收入达到5.5万元,务工收入达到每人年2.6万元,入股分红户均0.6万元,合作社盈余返还35万元。2016年9月份合作社香菇销售收入达到450余万元。为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拓展产品销售,保障农民收益,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坚持规范化运营,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
我们在县委、政府及农业、扶贫、金融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坚持规范化运营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制定了专业合作社章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社,年末按效益分成,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合作社内部设立了市场部、宣传部、财务部和生产部4个部门,分别为合作社会员提供农资供应、市场信息、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按照内部议事规则,先后制定了《专业社学习培训制度》、《产品购销管理制度》、《专业社财务制度》等规章制度,做到了靠市场运行、凭制度办事,规范了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形成了联接紧密、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保障了成员利益,铸造了极强的凝聚力。
二、坚持多元化、专业化销售,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我社把产品销售作为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广辟门路,多方联系,多渠道、多途径促进产品销售,解除了群众生产中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
(一)组建队伍,闯市场。我社香菇产品实行统一销售,并且成立了专门营销部门,组建了6人的营销队伍,一年四季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批发市场和超市做考察、跑市场、捕捉产品销售信息、对接香菇客商,确保我社成员产品以最优的价格、最快的时间销售出去,获取最佳的效益。
(二)提质增效,促市场。一是县委政府为我县食用菌园区聘请了专业的专家技术团队,指导菇农进行食用菌栽培管理,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社也专门安排了技术指导员,为保障成员利益,保障产品品质,我社建立了自己的生产技术部门,对种植户实行全程免费技术服务,并且为每户培训了一名技术员,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进行管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及技术模式,进行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经营。并依托阜平优良的环境优势和气候优势,以硬杂木、果树等优良树种为基料,采用山泉水增湿和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确保香菇产品产量高、品质优,促进市场销售。二是我社香菇严格按照《农业部香菇等级规格》进行分级、销售,扩大产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开发系列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我社积极对接河北农林科学院、河北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发了香菇干、香菇脆片、香菇酱等系列产品,并且我社正在对接项目,准备扩大投资开发香菇多糖提取、香菇保健品等高档产品,实现合作社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到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跨越,实现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三)探索网售,增市场。网络销售空间巨大、成本低廉,已成为传统销售模式的一个有益补充。按照“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的理念,我们依托阜平县政府网站、阜平老乡菇网以及农业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项目,整理包装我社农产品进行网上代卖。2015年我社网上销售收入就达22万元。不仅提高了菇农对产品信息获取应用能力,并且使合作社信息搜集、发布和传递有了更新、更快、更有效的途径,完善了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了合作社农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的现代化,有效增加了香菇产品销售的市场份额,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延伸产业,拓市场。我社不仅在提升产品品质、增加销售渠道上下功夫,而且我们还看到了食用菌废弃菌糠的价值。针对我县正在进行土地开发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林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以及大量的废弃菌糠有待再开发利用这一现状,在河北省农业厅的大力帮扶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废弃菌糠进行了资源化处理,不仅保护了环境免受污染,而且菇农每棒还能增加0.2元收入,今年合作社仅废弃菌棒收入就达20万元。
三、坚持创新利益联接机制,实现社、户双赢。
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是个人价值实现,是要让更多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最大限度的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使其充分感受到、体会到产业发展的成果。我们采取农户土地出租;农民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建设产业园区,农户参与管理;合作社带贫困农户;与农民协议订单;农户到基地领工资等模式,不仅使贫困农户增加了收入,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而且还增加了合作社积累,使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合作社、贫困户的互利双赢。
在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鑫阜达合作社只是“冰山一角”,2015年阜平县委县政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制定了科学规划,明确了目标;出台了三户联保无抵押贷款,灾害成本保险兜底,水电路财政配套,对农户和企业的系列扶持政策;聘请10名专家把握产业发展方向、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配置了58名技术员,保姆式指导农户栽培生产;注册成立了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协作,开发推广领先技术。推广实施了“六位一体(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形成一个产业整体)六统一分”(企业负责建棚、品种、制袋、技术、品牌、销售六统一,农户分户栽培管理)产业经营模式。并且注册了“老乡菇”商标,开通了阜平县“老乡菇网”,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按照全县一个销售出口,构建鲜菇销售、精深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支持下,阜平的食用菌产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农民也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脱贫奔小康的希望。今后鑫阜达合作社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以“团结社员、共谋发展、做强产业、共同致富”为目标,倾力奉献,真诚服务,继续带领更多社员从事香菇种植,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小康!
乔中集团执行董事原野: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此,共同来探讨关于“产业扶贫”这样一个命题。首先说明一点:此次我们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想法来参加本次会议的。大家都知道,今年的10月17日,是我国的第三个扶贫日。习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在这里,我代表禾中集团谈一谈:企业以产品营销为核心带动产业精准脱贫。
禾中集团一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身体力行地在精准扶贫方面摸索着做了一点点事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首先,我先谈一下,禾中集团是以怎么样的产品营销为核心,来带动产业精准脱贫。众所周知,我国需要扶贫的对象,大多数为偏远地区的农民,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是对扶贫事业最有效的支持。而禾中集团,一方面,从农业生产的源头——种业入手,兴建中国种业硅谷——中国酒泉种子产业园,汇集国内种业尖端科技,集合优势企业发展种业科技;另一方面,在农业全产业链推行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可视化及可追溯系统,在线提供专家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等,切实服务到农民个体上;此外,禾中集团以中国种子产业园为线下依托,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立足于酒泉、辐射全国的农资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并将电子商务技术、现代金融杠杆与传统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帮助农民解决买难、卖难的农资、农副问题,通过公司品牌保障的影响力,让农民买的放心,用的安心,卖的舒心,形成禾中新农民致富模式。
以上就是禾中集团运用自己的营销核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并精准脱贫的实施战略,那么接下来我要谈一下,禾中是怎么开展精准脱贫,扶贫的对象都有哪些。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则成语: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精准扶贫上,但是禾中所做的并非只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鱼并授之以渔。
禾中集团于2015年9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启动了禾中精准扶贫基金,鼓励大学生在农业的创业创新、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我们在资金上的授之鱼;此外,今年6月,禾中集团的中国酒泉种子产业园获批酒泉市级众创空间,积极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力求通过构建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大幅度降低创业门槛,不断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对优质创新创意予以孵化,从资本到技术全方位立体式帮扶,助力创新创业、实现精准脱贫,所谓授之以渔。目前引导农村青年积极投身精准扶贫脱贫,已在甘肃省酒泉市七个县(市、区)18个乡镇或行政村试点单位开展扶贫工作。这就是禾中集团在精准扶贫事业上授之鱼并授之以渔的一点点经验心得。
禾中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禾中集团坚持为农民谋福利的初衷,坚定不移地走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
主持人 林佳音:谢谢大家的精彩演讲和介绍,谢谢!明天就是减贫日了,10月17日1017,谐音就是“要您一起”,希望今天参与产业论坛的人可以共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我们的产业论坛到此就结束了,谢谢参与的领导、来宾以及媒体同仁们,辛苦大家了,谢谢!
1.《【泽西长毛兔】专题论坛一:主题“产业扶贫政策与战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泽西长毛兔】专题论坛一:主题“产业扶贫政策与战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3346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