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全国各战略区都分成前方和后方,前方为野战兵团,后方为大军区,野战军与大军区均直接受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两者的司令员和政委,依照各地不同情况,有兼的有不兼的。
根据东北的战场形势,1948年1月,中央任命林彪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同时兼任东北军区司令,“林罗刘”中的罗、刘二人,除了东野本身的职务外,也同时兼任军区的职务,所以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野战军就是军区、军区就是野战军。
实则两者并非一个概念。
要说清楚这件事,就要从我党的军事力量进入东北开始说起。
为了执行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党中央抽调大批军队进军东北,利用东北丰富的物产,发达的工业,背靠苏联和朝鲜,将东北建设成为强大的战略基地。
1945年下半年,关内各部队陆续进入东北后,统一进行了整编和扩编。1945年10月31日,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东北民主联军从 一开始,就分为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两大系统。
野战部队包括原新四军第3师、山东八路军第1、2、3、6、7师,八路军359旅等部组成,兵力约11万人。
地方武装经过两次调整,至1946年1月共分成北满、南满、东满、西满4个二级军区和16个三级军区。
此时,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二者总兵力合计约27万人。
东北民主联军刚一成立,就面临国民党在东北优势兵力的进攻,形成了“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局面。
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和军区部队一边作战、一边土改、一边剿匪,在东北广大农村逐步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发动翻身农民参军,组建民兵、自卫队,为后续组建二线兵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年6月至1947年11月,根据作战任务需要,东北民主联军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兵,陆续组建了9个野战纵队,番号为第1纵队至第10纵队(缺第5纵队)。野战部队总兵力31.3万人。
同期,东北民主联军又调整了原有的四个军区建制,撤销北满、西满军区,将东满军区改称吉林军区,新成立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中央还将原属晋察冀边区的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管辖。东北的地方部队达到34.5万人。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同时正式成立东北军区,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兼东北军区机关,统一领导、指挥东北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
1948年8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领导机构分开。
从此,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同我党在关内的其他战略区一样,明确了前方与后方之分。前方专职机动作战,后方管理本区域的动员、训练、供给,负责支援前方。
但为了协同指挥方便,林彪依然“一肩挑”为东北军政最高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