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的考古发掘成果牵动人心,陆续出土的金面具、丝绸、青铜器持续刷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中,3号坑已探明有120多根象牙。而同为古蜀文明遗址的金沙遗址,不仅出土了和三星堆形状相似的黄金面具,还曾出土了大量层层叠压、密集分布的象牙。为何古蜀人对象牙情有独钟?这些象牙该如何保护?未来将有哪些文保举措?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象牙祭祀,古蜀以此镇压水怪

  一提起金沙遗址,或许你会想起太阳神鸟金箔,或者刚刚被挤下“第一”宝座的大金面具。其实,20年前,金沙遗址出土的第一件文物并不是这些,而是象牙。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金沙遗址的发掘者朱章义回忆,2001年2月8日,当他赶到金沙遗址的发现现场时,看到了此生最难忘的一幕——“到处都是象牙渣”,泥土表面白花花一片,如覆白雪。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金沙遗址祭祀区共发掘出100余根完整象牙和数以吨计的象牙段、象牙尖等象牙制品。

  象牙在极端内陆的四川出土,让考古人为之一振,并且将其与三星堆产生了联想。

  除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中国其他地区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如此集中的象牙。专家推测,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河流长期泛滥成灾。而中国古代方术家有用象牙魔力殴杀水神之法,因此古蜀人用象牙祭祀,可能期待象牙发挥镇杀水中精怪的作用。

  古蜀人如何用象牙进行祭祀?金沙遗址出土的肩扛象牙纹玉璋揭晓了答案。这个玉璋上刻画了两组头戴高冠、方耳方颐、身着长袍、肩扛象牙的人像。这个图案与三星堆“祭山图”玉边璋上的图案类似,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古蜀人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

  “一触即粉”,象牙发掘步步惊心

  如此数量巨大的象牙,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既是惊喜,更是挑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副主任孙杰介绍,古蜀象牙尚处于新鲜象牙向象牙化石演变的中间阶段。新鲜象牙主要由无机矿物成分和有机纤维蛋白组成。其中,无机物赋予象牙硬度和刚度,而纤维蛋白则赋予象牙弹性和韧性。在三千多年的埋藏过程中,象牙中起粘结作用的蛋白质已降解殆尽。几乎所有的象牙, 从牙根到牙尖都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空洞。

  因此,考古发掘中看起来完整坚固的出土象牙,其实内部已完全被潮湿的泥沙充填,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迅速“失水”开裂。加上光照、微生物的侵蚀与降解, 象牙表面会迅速变色, 裂隙增宽, 甚至产生新的断裂、霉变等病害。这就是出土象牙不易保存

  的原因。

  金沙遗址发现大量象牙后,文保工作者立即对质地酥脆的象牙开展了预加固处理——涂刷加固剂、包裹保鲜膜等等,同时在保鲜膜外侧分段灌注石膏,以支撑象牙庞大的“身躯”,这才将脆弱的象牙清理出土,为实验室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争分夺秒,为象牙建起保护屏障

  直至今日,文物保护界还没有一种较为成熟安全的方法,可以用于古蜀象牙的保护。象牙的保护,在世界考古界都是一个难题。

  文保人员通过材料筛选、失水试验和光老化试验,采用有机硅将象牙暂时封存的方式,从而使象牙隔绝外部环境,为进一步研究更安全的保护方法争取时间。

  就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120余根象牙的同时,金沙遗址发掘之初封存在硅胶中的象牙已有20载,硅胶的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金沙遗址博物馆计划将象牙取出,重新进行有机硅灌装,同时对原有硅胶成分研究,以评估这种保护方式的安全性。金沙遗址对象牙保护的先行研究,或许能为三星堆刚刚出土的象牙提供一些思路。

1.《三星堆祭祀坑出土超120根象牙 三星堆象牙来源是哪怎么来的意味着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星堆祭祀坑出土超120根象牙 三星堆象牙来源是哪怎么来的意味着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02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