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成为朋友圈谣言传播的主力军
“少盐有时候真的是致命的!”
看到妈妈发的微信链接,陈骁摇摇头,无奈的说:“我一看就知道是谣言,但是我不听她的解释!”
打开链接,4000字的文章罗列了很多所谓的“科学文献”,试图证明“少盐有害健康”。
“这篇文章试图通过选择‘部分事实’和精心设置‘陈述方法’,来说服读者相信一个与事实相去甚远的结论。”不久之后,“微信谣言助手”发布谣言信息,确认前述文章为谣言。
据统计,自2017年6月正式上线以来,微信造谣助手造谣的文章已达116.42万篇。散布此类谣言的主要目标是陈骁的父母。
谣言传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朋友圈的谣言都是针对父母的...为了了解更多细节,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微信朋友圈“中毒”
陈骁是武汉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一提到妈妈的朋友圈,他就满腹辛酸。
“我妈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关于健康和美食的文章,提醒我一定要关注这些文章。我一看标题就知道他们不靠谱。”陈骁说。
陈骁的母亲今年48岁,高中毕业。她在一家超市当导购员。学会使用微信后,她的朋友圈每天至少会翻到七八篇“关心”的文章。
不要这样吃大蒜!致癌!赶紧告诉家人,“白米——垃圾食品之王”,“农大教授:剩饭里有最好的血管扩张剂!不需要额外补充~“成都火车站派出所发生数十名干警与小偷勾结的丑闻”……陈骁看完这样的文章,一开始会耐心的跟妈妈解释,然后渐渐麻木,不回复也不理会。
“这是谣言。完全看不出来吗?”上个月,陈骁受不了了,所以她直接在电话里和她妈妈吵架了。
对此,陈骁的母亲也感到委屈。她在电话那头抱怨道:“我觉得挺好的,所以想传给你。”
通讯失败,陈骁直接挂断了电话。
我妈爱上了微信朋友圈的谣言,陈骁觉得很无奈。他说几年前他上高中的时候,妈妈很少玩手机,每天下班后都用不同的方式给他做饭。她累了,但从不累。陈骁上大学后,妈妈一个人在家,没事就开始联系微信。
无独有偶,来自湖北黄冈市的邓先生也受到微信朋友圈传言的困扰。他的“麻烦”也来自于家里的长辈。
“为了方便联系,我建了一个微信群,把亲戚带了进来。一开始大家在群里无话可说,后来慢慢成了长辈们分享各种谣言的集散地。”邓先生直言不讳地说,他直接打开了微信的不打扰功能。
但出于对长辈的尊重,邓先生从未在微信群里公开造谣,偶尔甚至回复几句。
在线流量是离线“实现”的
“我们老太太中毒很深,太固执了!”33岁的河南人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刘的母亲今年60岁,小学学历。做饭和接送两个孙子上下学是她每天的主要“工作”。然而,在照顾好孩子后,刘牧不仅成为了微信朋友圈的谣言过滤者,还升级为线下活跃群体和主要消费者。
除了转发微信朋友圈的谣言,刘牧还将加入一群老姐,参加商家组织的线下活动。线下讲课时,刘妈妈一定要提前半个小时到,不但要做笔记,还要主动举手提问。
去年暑假,刘牧通过微信文章底部的“阅读原文”按钮关注了一家不知名的身体健康药店,并按照说明去药店参加线下活动。事后,刘的母亲还特意买了各种号称能治百病的医疗器械,没几天就成了一堆废品。
像刘妈妈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刘先生认为,微信朋友圈谣言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家的逐利性。制造这些谣言,并不是“好心”,而是为了触动人们的神经,吸引注意力,进而实现流量的实现。
据记者梳理,养生、食品安全、趣闻轶事、热点事件等网络谣言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对象。这样的谣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厂家往往给它们起煽情的标题,往往让人“不得不打开”。来自父母的微信好友的谣言大多有以下特点:
一个是强制关注和转发。文末附有二维码,并添加“传播转发快,让亲朋好友知道真相”等引导语,引导家长关注转发很多。
二是导入第三方平台。大多数文章下都会有一个“阅读原文”按钮导入到第三方平台,引导人们到其他平台添加关注。
第三,流量拥有者和广告主盈利。依靠谣言积累的高粉丝量,我们可以吸收广告,通过广告赚取点击量,或者从广告主的文案中获利。
四是引导实物购买。在很多谣言文章的末尾,附上保健食品药品或者保健微课的宣传图片和购买链接,通过转发折扣或者发红包等方式引诱人们购买。
对于父母微信朋友圈转发的谣言,孩子往往有两种极端倾向。有些孩子会在一开始就试图向父母解释。解释不合理后,就会演变成争吵,扩大双方的差距。结果“孩子不想看,父母不想听”;为了防止老人伤心,更多的孩子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只要不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等严重问题,让老人出面宣传。
谣言背后的隐喻
面对官方的反复传言,来自父母微信朋友圈的传言似乎并没有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
为什么由“一个不靠谱的结论+看似科学的依据”组成的谣言文章会吸引这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为什么父母会成为转发的“主力军”?谣言背后有很多隐喻。
记者随机选取了一篇题为《别再买这道菜了!因为是100%致癌,早在2014年就验证了这篇文章被官方认定为谣言。四年来,这个谣言被很多微信官方账号推来推去,四处传播。
“江湖上有传言说,吃蕨菜的人容易得胃癌、食道癌、肠癌。经过一系列实验,获得了非常权威的数据:蕨菜确实致癌,致癌性很强!”前面提到的文章开头,结论是用“权威”的语气得出的。
但记者仔细阅读全文后发现,这篇文章自始至终没有提到实验过程和实验组织者,也没有注明出处。
"这篇文章针对人们非常关心的健康问题."在邓先生看来,造谣者只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通过有形的数据和看似客观权威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恐怖感,让人不得不关注。究其根源,这样的谣言其实是利用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
目前,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父母和孩子经常生活在两个地方,“网上”交流已经成为许多父母和孩子交流的重要渠道。缺乏情感寄托也是很多父母朋友圈中毒的主要原因。
来自武汉的大学生李斌(化名)认为,年龄越大的人越害怕衰老和疾病,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如此。微信谣言的制造者们已经抓住了这种心理,用“死亡”、“癌症”等词汇刺激父母的视觉,让他们产生恐惧感。
“他们转发这些链接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就要换位思考,理解父母。”李斌说。
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雷武明表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成因因年龄和职业不同而不同,需要从社会层面综合考量。
“总的来说,谣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六个:缺乏科学思维、从众心理、绑架心理、缺乏安全感、过度自信和过度善良。”雷武明说,消除谣言需要教育、管理和法治的综合努力。
雷武明指出,朋友圈的谣言多为事实错误、常识错误、方法论错误,依靠科学常识的普通人是可以辨别的,缺乏科学思维的中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
同时,父母也经常跟风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谣言,往往出于跟风走亲访友的从众心态。有些老人,基于对谣言或宗教信仰中社会现象的同情,也会转发给朋友圈。
另外,很多中老年人生活缺乏安全感。谣言文章往往被情感绑架,以“不转发会怎么样”的形式强行转发。有些中老年人对自己的自我能力过于认同,觉得“我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反而陷入了转发的陷阱。
激进的谣言
需要多方努力
雷武明直言,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在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实中却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在筛选和控制谣言方面,互联网平台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后,很难找出谣言的责任人。
“谣言止于真相,及时发布谣言是遏制谣言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要组织科学课程,让群众掌握更多的科学常识,逐步提高识别能力。”雷武明建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潘爱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微信朋友圈对谣言的界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要区分传播这样的信息是对生活常识的误解,还是为了利益而故意捏造谣言。
潘爱贤表示,应加强造谣者和传播者的问责。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但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散布谣言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进一步疏通信息渠道,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热点问题,相关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发布关于疑点的权威信息,让民众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而从源头上铲除微信朋友圈谣言滋生的土壤。”潘爱贤建议。
此外,潘爱贤认为,为了从根源上避免父母微信朋友圈的谣言,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中老年人的法治宣传,让他们懂得法律,学会辨别谣言。
1.《朋友圈谣言瞄准父母 为何他们会成传播主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朋友圈谣言瞄准父母 为何他们会成传播主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03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