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要不是上了电视,河北保定南峪村很多村民都不知道,那个天天蹲在“三姑娘”身后,挨家挨户念叨着“垃圾分类”,收垃圾的“外面来的姑娘”,原来是个刚回国的海归师傅。
垃圾收集器的“三匹马”经过特殊改装——底盘降低,前后分别放置两个大垃圾桶,里面装着厨房垃圾和其他可以在地上腐烂的垃圾,中间放着可回收物。追随“三马”的陈,从2009年开始追垃圾。
追了很久的垃圾,陈站在路边,能闻到垃圾车远去的味道。她跟着这些垃圾车,跑进了全国很多地方的垃圾焚烧厂。为了申请信息公开,帮助环境污染受害者维权,她还跑上法庭,先后将广州市环保局、杭州市环保局、四川省环保局送上被告席。从一开始,她就想推动垃圾分类,但是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垃圾混进了焚烧炉。
在参观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过程中,陈看到了许多混合处理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震惊来形容了。
“没有垃圾分类管理的地方,永远摆脱不了垃圾的困境。”陈认为,源头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一旦混了,以后就不好办了。”
在陈来到南峪村之前,南峪村和许多农村一样,周围都是垃圾。《三匹马》的司机张大哥对此感触最深。作为南峪村的收垃圾、运垃圾的人,被问到原来的垃圾池时,他立刻皱起眉头,没有移开视线,仿佛在躲避“冲鼻”的印象。
以前只要下大雨,村口的拒马河就会浮起一层红绿垃圾,散落在沟壑沟里的垃圾就被冲进河里。近年来,南峪村已经被旅游业抛在脑后。村委会书记段春婷担心新吸引的游客会因为到处都是垃圾而不回来。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发现南峪村的问题之前,陈正在努力突破城市的“垃圾围城”。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几十年来,垃圾的后端处理一直是混合处理模式。许多城市采用“全规模焚烧”——在建焚烧厂的总处理能力等于产生的废物量。
“因为垃圾焚烧项目是一个一旦建成就要喂的大嘴,只会要求垃圾增量,垃圾分类是垃圾减量的过程,所以两者必然会有冲突。”
在她参观的大大小小的垃圾焚烧厂,门口无一例外都有地秤。政府根据焚烧厂的重量给予补贴。垃圾越多,收入越高。垃圾分类是一个“减量化”的过程,占垃圾总量一半以上的餐厨垃圾被分离出来,相当于给焚烧厂的收入打了折扣。所以陈想找空在没有建垃圾焚烧烟囱的农村进行垃圾分类。
以前在法庭上敲桌子的手现在伸到每个家庭的垃圾桶里,从剩菜中挑出散落的塑料。通过“干湿分离”,垃圾至少可以减少50%。
陈准备与原拆迁公司发生矛盾。令她惊讶的是,搬家公司听说她在做垃圾分类,还特意请了负责垃圾处理的政府领导考虑推广垃圾分类。
与城市中常见的按处理量付费不同,这家清理公司按面积承包全村的垃圾,垃圾越少,他们处理垃圾的压力就越小。
在陈看来,更重要的是,村里的“敲门砖”工作是推动垃圾分类的最理想形式。
在南峪村,陈可以推开门进去和村民们商量,这在城里是不可想象的。
她听朋友说有学者研究过社会信任和垃圾分类的关系。"当社会信任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垃圾分类就无法进行了."。如果把居民分成好的类别,垃圾车过来混在一起带走。“就见他们一次。”陈比了比手指头。“以后没有办法做垃圾分类了。”
当陈试图在城市推广垃圾分类时,连敲门的机会都没有。进入社区时,她需要街道办事处和物业的配合。环卫公司负责垃圾收集运输,后端处理由城管委监管。链接太多打通不了,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和她说话。
“现在的垃圾处理方式只能让人‘眼不见,心不烦,目不暇接’。但是大家都看不到垃圾运走后该怎么处理。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垃圾处理的经济和健康成本从来没有明确摆在公众面前。”陈对说道。
在过去的几年里,陈看到了混合垃圾对环境的压力。在美国加州,几十年前掩埋的垃圾已经“污染”了那个地方。因为我们不知道在这堆混合物中发生了多少化学反应,任何行动都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危险,我们只能把这些人类排泄物埋在地下。
在中国,虽然具有“无害化处理”和“发电”功能的垃圾焚烧厂层出不穷,但陈深知垃圾不分类也是焚烧厂的一大难题。由于垃圾干湿,发电效率不高,会产生更多无法处理的飞灰和废渣。
陈在中国见过污染受害者,他们的家都住在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附近。正式成为专职环保工作者后,陈第一案是诉江苏海安垃圾焚烧厂案,也是“中国首例垃圾焚烧致病案”。
谢振川,的孩子,出生在江苏省海安县镇村4组,该组是垃圾焚烧厂的下风向,直线距离为191米。陈看到那个孩子,当时还不到两岁,不能站,不能坐,只能吃流食,每天都有癫痫发作。当孩子4个月大的时候,谢勇发现谢振川的眼睛不能随着物体转动。去了几家医院,最后确诊为“脑瘫”。
陈感觉像是在“挤牙膏”,帮助像这样的污染受害者维权,与污染企业和环保部门打交道。每前进一步都会费很大的劲。在通过申请信息公开等法律途径干预污染时,面对企业和环保部门的回避和推诿,陈的口头禅是“我火了,我很生气!”
在南峪村收垃圾的过程中,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不是给我的,是给你的。”。挨家挨户收垃圾的时候,每次都有人漫不经心地说一句“给你办了”,陈就憋不住了,很认真地反驳他。
“垃圾是自己产生的。”走在南浔村南坡的石子路上,陈李文不时俯下身,捡起路边草丛中的各种垃圾。"让他知道处理垃圾也是他的责任."
她不认为垃圾分类进展缓慢是某些人的“国民素质”问题。“质量是教育的结果,我们从来没有做过深刻的环境教育。”说到这个话题,她语速很快。“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如何传递信息?都是很重要的东西。”
陈第一次来到南峪村,就组织村民收过一次垃圾。后来她了解到,她开始翻没人愿意靠近的垃圾,这只是她习惯性的动作,被很多人记下。之后村民来收垃圾的时候都很配合。
在村里,她大概知道每个家庭。她在这里这个阿姨家“总是很自在”;家里全家都是老人,住的高,收垃圾的喇叭可能够不到,她就爬上土路,叫门。
出事的时候,陈在微信群里喊。今天准备餐厨垃圾堆肥场地,明天买垃圾车,清理垃圾池,之后讨论监管措施...她得找村党委书记协调。她曾经担心过,“当书记被我的电话惹恼的时候,我可能要离开南浔村了。”
幸运的是,这位秘书从不表现出无聊,她一有时间就和陈聊起垃圾分类的事。陈不想离开村。在与人们谈论南峪村垃圾分类工程的进展时,陈提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理顺关系”。在她看来,硬件部分都很好解决,垃圾问题最终还是人的问题。"关键是做事的人是否把垃圾分类放在心上."
陈第一次接触垃圾分类,起源于2006年她做志愿者时的一个小游戏,就是找一根长绳子,绕着地面转,把一天产生的垃圾全部倒完,让圈里的人想办法处理掉自己的垃圾,不用离开这个空房间。
在“百万”“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这个圈子太大了——今天,楼下大包小包的垃圾,第二天一早就被运到四环外。由于焚烧炉中的火焰变成了烟和废物,所以“很多人看不见”。但她心里明白,无论是埋在地下还是飘入空,人类产生的垃圾最终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人们身边。
1.《海归硕士追着垃圾跑八年 推动垃圾分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归硕士追着垃圾跑八年 推动垃圾分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03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