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imin
左林右浣熊频道出版社:
这是沸腾新十年的第18个剧透,讲的是潘爱民和国产操作系统过去十年的故事。
在编程的虚拟皇冠中,有一颗闪亮的明珠——操作系统,这也是无数工程师们,付出无数的时间、精力和汗水,渴望一个接一个拿走的最高荣耀。
如果把潘爱民的职业生涯看成一条射线,那么“端点”就是“操作系统”。潘爱民的光就像手电筒的光一样,起源于1994年北京大学未名园区计算机研究所,经过微软亚洲研究院、盛大、阿里、指令集,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同事的面孔,包括沈向洋、徐世伟、陈大年、王建、宋洋、马军等。
抛开各种错误不谈,潘爱民离成功登顶OS总是一步之遥,让人唏嘘不已。
后悔是灰色的,但灰色有灰色的美。事实上,追逐本身具有无限的意义,不断激发中国工程师的创造和应用热情。秉承“来的还可以追”的心态,现在有阿里、华为等大公司,也有潘爱民等技术人员切入车联网、等新蓝海,继续追逐操作系统的梦想。
这是一个一个梦接一个梦无限延伸到未来的光。
正文|陈一立
编者|张
和王健的会面从一个小时变成了一天
2012年秋天,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一个茶室里,潘爱民和王健紧紧地握着手。一个被誉为程序员之神,另一个被称为云计算之父,两者都带来了各自的光环。在左林优创频道看来,它们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移动近十年来的暂时荣耀。但当时这只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一位老同事的普通会面,听说过,但没有亲密关系。他们共同的老同事张春辉安排的会议,之前只计划了一个小时。不过两人一见面就认识了,很投机。围绕如何在国内做一个独立的移动OS,两个人从技术路线到生态到产业到自控都谈了。
一大背景是,在著名的阿里巴巴云OS宏碁发布会之后没多久。2012年9月,阿里巴巴云和宏碁的发布会在举行前仅30分钟被叫停。之后宏碁和阿里分道扬镳,没有大厂玩阿里巴巴云OS。
几乎与此同时,山大创新研究院潘爱民的大佬陈大年、潘爱民直言不讳地表示,山大创新研究院对潘爱民OS研究的支持工作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潘爱民被要求找到自己的出路,重新起炉灶。
2012年秋天,潘爱民和王健相遇,恰逢中国国产手机OS在敦刻尔克撤退。在此之前,基于Android的点心OS已经完全转向了桌面和工具,卖给了百度。小米的MIUI没有做进一步的OS。潘爱民的VisionOS面临解散,阿里巴巴云OS是其中一个有意愿继续投资的。但当时阿里巴巴云OS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整个阿里巴巴云OS投入还是明显不足。像Windows这样的操作系统往往是5000万行代码,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多年积累。这时候阿里巴巴云OS只有100多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全发挥出来了。从底层内核到编辑器再到生态支持,要做的工作很多,时间紧,任务重,人力完全不足。
左边是潘爱民,右边是左林叔叔
相比阿里巴巴云OS,以潘爱民为首的Vision OS起步较晚,但因为直奔主题,所以进度一点也不差。这源于陈大年和他所建的盛大创新研究院的良好氛围,也与潘爱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在OS领域的多年积累有关。
与本文相关的一个历史时刻是,2009年底,潘爱民开始有了一些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想法。一方面,当然是大环境。当时微软正处于转型期中期,离开微软成为当时的显学,这在即将出版的《沸腾新十年》一书中有详细描述。另一方面,潘爱民觉得自己可以从微软亚洲研究院毕业。
潘爱民和左林优创频道回忆说,他在考虑是否去中国自己的软件公司,将自己的操作系统知识和对基础软件的理解与中国软件公司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他已经和中标人沟通过,想过要不要敲金山的门。此时,徐世伟的到来,让潘爱民第一次正视了加入山大创新研究院的可能性。
和陈大年一起在盛大做移动OS
左边是潘爱民,右边是陈大年
时过境迁,但当潘爱民谈起盛大创新研究院和创始人陈大年时,依然充满了怀念和感激。正是在山大创新研究院,他从学习Windows进入了操作系统创新阶段。
潘爱民还能记得2010年加入盛大创新研究院的场景。2009年的某一天,许世伟经《博文视点》武汉编辑部主任周军介绍认识了潘爱民。
徐世伟也是知名的极客。他是中国Go语言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云存储行业的先驱之一。2009年初应金山陈大年之邀到山大创新研究院工作。徐世伟的出现和面对面的邀请让潘爱民很感动。潘爱民更早认识周军,2000年左右认识了周军、江涛、侯杰等人。周军是他出版的几本书的编辑,周军首先建议潘写回忆录十年。
但是,潘爱民并没有马上同意。他有三个顾虑:在盛大能做什么,在盛大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创新院真的在找他这样的人吗?
徐世伟回到上海后,向潘爱民介绍了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忠祥和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大年。为了说服潘爱民加入,盛大特地邀请潘爱民到上海张江总部演讲,顺便参观。
陈大年亲自向潘爱民描述了他对盛大创新研究院的规划和设想。左林Right Beaver Channel听过陈大年谈山大创新研究院在沪、新的初衷,这是一个难得的话题,可以提升一向平和谦逊的陈大年的语气。潘爱民还告诉左林尤卡孔频道,他对在元旦描述下一代计算和面向未来的创新的热情印象深刻。另一件让潘爱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陈大年介绍另一位盛大创始人谭认识潘爱民,并与潘爱民就盛大业务与新技术的结合深入交流,向潘爱民展示了工程的诸多可能性。也就是这次访问打消了潘爱民的顾虑。很快,他在一个周末正式离开微软,下周一加盟盛大。
潘爱民加盟盛大第一个明显的影响就是创新院招人容易多了,这是盛大老人说的。盛大创新研究院在小圈子里有很多kol,潘爱民因为写书和微软的经验,在更广泛的程序员群体里有号召力。
左边是左林叔叔,右边是陈大年
关于陈大年,左林优创频道已经和下属同事沟通过两位数以上。一个统一的观点是,如果以好奇心和技术追求来评价一个老板,如果陈大年是第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半天。
陈大年在新加波Wifi万能钥匙办公室和吹水大叔左林提到,盛大期间主要做了四个产品:第一个是盛大游戏,第二个是起点,第三个是盛大创新研究院。第四个是Wifi万能钥匙。其中,山大创新研究院是爱得最深、付出最多的。技术出身的他喜欢讨论来源问题。他喜欢和工程师交流。在大创新研究院期间,他必须亲自做事。
在面向下一代计算的主题上,盛大创新研究院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相似,但在具体路径的实现上有很多巨大的差异。微软亚洲研究院更像是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院。虽然它也在创新,但更重要的指标是发行论文。盛大创新院更像是一个创业环境,面对的是业务研发。前后建立了50多个项目,腾出了很多有趣的创新项目。这对于做了十几年基础研究的潘爱民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红利。
潘爱民当时常驻北京,但每两周在上海呆几天。进入山大的前两个月,他一直在上海,所以和医院的同事、领导比较熟悉。为了对项目进行评估,创新院有一个名为规划委员会的规划委员会,定期召开项目报告和评估会议,包括陈大年在内的主要高层官员也经常参加。潘爱民早年也参与了很多讨论。感觉很硅谷,他有用技术一起改变世界的成就感。
艾-潘岷和陈大年有很多直接的交流。每个月或两个月,他们会聚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交流的内容非常热门空,从技术方向、细节和功能到合作伙伴选择和资源支持。在潘爱民看来,陈大年对技术的理解很深,话题沟通几乎无障碍。
做一个堪比Android,超越WebOS的移动OS,也是潘爱民和陈大年碰撞的结果。潘爱民把这个他在盛大VisionOS做的手机OS叫做。
当时盛大的移动互联网地图不小。不仅潘爱民带领的团队做了移动OS,后来去了乐视的黄涛也带领ROM等人埋头硬件设备,包括电子书《竹子》和山大手机。
潘爱民和左林优创频道一直在讲一个观点,就是2015年之前,会有赶超安卓的机会,但最好的时间是2012年之前。Android技术并不完善,用户体验和系统流畅度远远落后于苹果。即使是当时最好的安卓手机HTC,操作体验也很差。
潘爱民表示,同一时期,盛大VisionOS在图形性能和硬件加速方面比Android有明显优势。潘爱民还保留了一段VisionOS的演示视频:整个手机系统画面清晰度高,应用运行流畅,响应速度相当流畅。VisionOS可以在盛大手机、三星手机、三星Pad上运行,可以移植。
因为担心未来不可控,所以没有借用Android技术和组件;具体代码由团队成员编写,架构比较单薄。团队是从零开始组建的,一边招募一边做。2010年下半年相当于练手。2011年十人聚会,按照工程方法正式进行研发。团队高峰期近20人。
二是创建应用生态。在早期,Android真正的障碍是应用生态。潘爱民当时的计划是支持H5申请。
那一年,另一个背景是应用支持技术闪存和H5之间的宝座之战。Flash和H5是当时最流行的手机游戏和阅读应用的支持技术。从1996年诞生到2010年,矢量动画Flash一直是视频、广告和网络游戏的首选技术。乔布斯打破了这种局面。苹果想垄断内容,所以拒绝了Adobe收购的Flash,选择了更开放的H5。2010年后,Flash逐渐边缘化,2015年大部分科技公司转向H5。
潘爱民还记得和陈大年谈过Flash和H5的技术选择。他的判断是,H5将是未来应用生态的主流技术,Flash底层代码难以回归,很难从一个功耗更大的CPU变成GPU另外,科技公司当然不希望被Adobe控制。陈大年听后也支持他的观点。
因此,在VisionOS支持Flash和的同时,潘也做好了今后更多关注研究的准备。
当然,除了阿里,还有一家公司有意愿也有实力做移动OS,那就是华为。
华为的任郑飞在2012年夏天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了两个“备胎计划”,一个是关于芯片的,另一个是关于操作系统的。
有趣的是,华为和阿里都意识到了潘爱民对他们的重要性。这里面有很多曲折,受空间限制,不会进行。于是,潘爱民加盟阿里巴巴云OS,担任阿里巴巴云OS的总设计师,并与盛大视觉OS半数以上的人加盟。
阿里的日子
潘爱民在阿里的时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是阿里巴巴云OS,一个是阿里安全,最后一个是飞猪等业务部门,在那里做了一年左右的架构师。
在阿里安保部,潘爱民当时担任过几个职务,主要做三件事。
首先是业务安全,这意味着挖掘非技术原因的业务逻辑漏洞,比如薅羊毛。
其次,潘爱民带领团队做移动系统安全研究(潘多拉实验室的前身)。信息安全领域有一年一度的黑帽会议,每年在美国、亚洲、欧洲和伦敦举行四次。从2015年到2016年,团队的研究人员拿着结果在黑帽会议的四个分会上做了一次演讲。
第三,潘爱民用不到十人的建筑师团队,重构了阿里的业务安全、攻防体系。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阿里体系是过去十年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到时候必然会出现很多架构坑,不断会有来自外部的攻击,比如DDOS攻击、拒绝服务攻击、账号破解等等。这个架构师团队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梳理,建立了漏洞模块扫描机制,推动了升级。整个过程涉及安全架构、业务部门联动等。,非常复杂,花了两年时间梳理和重构完毕。
潘爱民所在的阿里巴巴云OS的两年,也是阿里巴巴云OS开始好转的两年。
马云虽然不懂技术,但他在2012年底就敏锐地意识到,谷歌越是不想让我们做,就越说明值得去做,所以他就越投入。一个证明是,2013年1月潘爱民正式加入云OS的时候,只有一两百人,后来峰值超过了1000人。
在潘爱民看来,2012年的阿里巴巴云OS还只是一个初创团队,2013年大量专业OS人才进入。除了前盛大创新研究院十几个人的团队,阿里巴巴云从已经解散的摩托罗拉北京团队挖了几十个人,找到了不少英特尔的系统人才。潘爱民团队有OS开发经验,Intel擅长底层系统、软件、开源,摩托罗拉的优势是工程化、互补化,于是几个人聚在一起开发云OS。
这和阿里2013年到2015年的内部权力交接有关。2013年后,马云不再担任CEO,先后交接给陆兆禧和张勇,相应的王健也不再担任阿里巴巴云事业部总裁。阿里巴巴云OS事业部先交给陆兆禧,然后陆兆禧交给易登,但易登在2013年底离职,阿里巴巴云OS事业部交给三丰管理,再交给癫痫管理。
阿里巴巴云OS总设计师潘爱民苦于平均每年更换一个主管的客观情况,潘爱民关于用C和C++(走独立路线)重写阿里巴巴云OS底层核心的建议没有得到坚持。
不利团队只是移动OS研发的附加问题。潘爱民认为,做移动OS最大的问题是应用生态。这包括:第一,如何从技术层面更好的支持H5和原生应用,以及门槛更低的开发框架;二、产业生态链,关键是如何与上游芯片厂商协商合作。
硬件产业链离不开OS的发展。手机制造业刚刚起步是事实,没有丰富的经验,运营成本高,品控差,山寨机毛利低,没有商业模式。但阿里巴巴云OS当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也是事实。
在产业链的下游,阿里花了很多钱补贴华强北的山寨厂商。云OS山寨的井喷发生在2013~2014年左右,但是补贴被山寨吃了,用户、产品、品牌、平台效果都没有达到。更重要的是,2015年后,整个国产手机市场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014年,潘爱民判断移动OS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此时他已经内部调任阿里安全部领导总设计师。
对于阿里巴巴云OS来说,2014年也是它开始从混乱走向清晰的转折点。手机上的打退堂鼓,汽车新终端上的长驱直入,在这一年开始相遇。这一年,潘爱民还推动了阿里巴巴云OS与汽车的结合,并在指令集上结识了他后来的合作伙伴马军;今年,阿里巴巴云OS和SAIC的合作开始尘埃落定,有斑马。2020年初,以张春辉为首的阿里巴巴云OS的许多老人聚集在重组后的斑马中,这使得ALiOS的血脉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阿里巴巴云OS十年的坚持、执着、艰辛,是一个闪耀时代的好故事,新十年沸腾出版,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更新这个故事。
延续物联网时代的OS梦
虽然移动OS的梦想破灭了,潘爱民转到了安全领域,但他没想到会因此联系到IOT,并再次将梦想称为“操作系统”。
2016年夏天,Google I/O大会发布了Google Home智能家居场景的视频;第二个是阿里西溪公园的真实场景——智慧公园。当时阿里IT部门将原本隔离联网的各种设备连接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阿里员工可以通过内部APP控制座椅顶灯,空调节,甚至可以释放或预留车位。
这两点让他意识到,物联网不仅仅是那些设备,背后还需要一个统一的连接平台,潘爱民称之为物联网操作系统。
确定创业和轨迹后,潘爱民找到了宋洋。宋洋,201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被潘爱民录用,后加入阿里。他们认识8年了,现在一拍即合。
创业除了技术,还需要市场和商业人才。宋洋想起了大学同学邢Xi。邢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双学士学位。2018年,他已经是联合利华大客户的主管了,所以他们把他带了进来。组建了三驾马车,潘爱民任CEO,宋洋任首席科技官,邢任首席营销官。
在潘爱民早期的视野中,指令集主要服务于商业场景,比如公园、写字楼、酒店、学校等等。没想到,这个想法会因为一个人而转变。
2018年11月,潘爱民去重庆见股东,股东帮他成立了一个局,对指令集产品的市场意见进行反馈。朋友交朋友的时候,潘爱民竟然在这里遇到了长安汽车前董事、副总裁马军。
潘和马军的相识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时他还在阿里巴巴云OS,阿里巴巴云计划做一个互联网车项目,就是斑马网的前身。
潘爱民在接受左林优酷频道采访时表示,马军是传统行业中第一个提出互联网汽车概念的人。作为长安汽车首席信息官,马军积极推动与阿里的合作。马军会见了时任阿里集团CEO的陆兆禧和王健,潘爱民在长安汽车与王健谈合作事宜时第一次见到了马军。后来合作没成。阿里与上海一汽合作,潘爱民和马军没有交集。
马军,重庆人,2018年离开长安汽车。他不负责,只是一些工业信息化企业的顾问。席间,两人畅谈物联网操作系统。听了潘爱民介绍指令集主要针对业务场景,马军马上表示,工业4.0更需要物联网操作系统。
马军说服了艾-潘岷,艾-现在邀请他加入指令集。三个月后(2019年2月),马军正式加入指令集担任副总裁,负责物联网操作系统在工业领域的拓展应用。据报道,2019年,指令集做了一个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案例。
人群管理系统,源指令集
指令集更多的应用场景是商业案例,包括智能建筑、智能公园、智能社区、智能学校。例如,2020年2月初,浙江省海宁市尖山新区的几个社区建立了“人群管理系统”。潘爱民是海宁人。回到家,他觉得手工填表效率太低,于是对团队提出了这个要求。
据了解,完整的人群管理系统包括大华的身份证读卡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酒店等领域)、Hikvision的红外体温计硬件、指令集后台操作系统、杭州大数据局的健康码接口。这个系统开发三天就上线了,也是少数指令集直接和甲方连接的情况,没有中间集成商有区别。后续系统进一步升级,身份证读卡器换成人脸门禁。
附加对话
左林友商频道:你曾经提到过王选院士改变了你的职业抱负。发生了什么事?
潘爱民:如果不是王选老师,我大概也不会做程序员。我从高一开始接触计算机,但我只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的兴趣。我在清华自动化读研究生的时候,想过毕业后去北大读数学博士。
在清华读研的最后一年,王选老师在清华党校演讲,从数学在计算机中的作用谈计算机的未来。
听完了,我想和王先生学计算机。没有邮件的时候,我主动跑到王选的北大办公室。他跟我说博士名额满了,建议我可以先去计算技术学院工作,然后再找机会读博。1994年加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他手下做研究员。
左林青年频道:在北大期间,你也开始上课,出版了几本电脑书籍。能讲讲背后的故事吗?
潘爱民:1997年离开一线研发。作为北大教职工,北大软件学院邀请我上课。我教过两个学生Visual C++软件开发,给计算机系研究生教过两门前沿课程,一门是COM和CORBA组件技术,一门是网络与信息安全。
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计算机数据的缺乏,基本上只依靠软件的在线帮助。
VisualC++技术内部人员,源网络
1998年的一天,我在北京大学的食堂遇见了我的同事王国印。他是VisualC++ Technology Insider第二版的翻译,出版社在请他翻译第四版。当时,王国印是部门主管,非常忙,所以他问我是否愿意接手,我立即同意了。这是我第一次翻译。我尽了最大努力取得进步,只用了四个月就提前完成了工作。
同时我还在学习COM技术,市面上也没有教材(2000年才出正式书籍),所以我又写了一本书《COM的原理与应用》,1999年底清华出版社出版。
另外,其实我也考虑过一本程序员杂志,专门研究前沿新技术。当时我和另外两个朋友确实在1999年出了一期,是我们自己编辑写的。没有序列号,也没有正式发布。印了几千份,最后都在微软活动中消化了。
那时候Windows2000更新了,很多新技术都显露出来了,所以大部分杂志其实都引入了微软技术。微软开发者支持部门了解到这个素材比官方宣传的要好,一下子全拿走了。我们三人中有几个人认识江涛,并把他拉了过来。结果我们三个都没兼职。江涛后来制作了《CSDN与程序员》杂志。
左林右浣熊频道:你是如何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
潘爱民: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MSAR)的联系非常出乎意料。2001年,当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MSAR突然通知我,我获得了“微软学者”的称号,这是一个授予亚洲大学博士生的奖项。收到之后去了一个暑期实习,和当时的几个科研人员交了朋友。比如我的实习导师是刚回国的马(后为副总裁,现为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所以我跟着他学习网上内容的分发。
两年后,当我博士毕业的时候,MSAR又发了一份邀请函。考虑到我可以在MSAR做国际一流的研究,我今年作为博士生加入了它。
在第一排,有三个沈向洋在左边,一个李世鹏在左边,王健在最后一排的右边
左林右浣熊频道:你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始操作系统研究的吗?当时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什么?
潘爱民:我在MSAR待了六年,是这期间唯一一个研究Windows核心性能的研究员。当时,我的直属领导和MSAR·迪恩·沈向洋非常支持我的研究,沈向洋请他帮助几个优秀的学生。
两年多的时间我带领几个实习生把整个OS挖的离地三尺。我们的想法是从Windows内核中记录每个线程的活动线索,包括如何在线程之间切换,如何依赖线程,提取并分析性能问题,进行可视化显示,让性能问题一目了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了Windows的核心机制,包括计算资源调度、内存管理等等。
当时写了一篇关于性能诊断的论文,入选了微软内部的BillGThinkWeek白皮书。比尔盖茨看过这篇文章,他的评价是,文中提出的思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Windows性能诊断的问题。这项研究已经应用到Windows的后续版本中。2009年3月,我申请了专利“专利申请标题:通过线程依赖分析诊断应用性能问题”。
左林右狸频道:2010年你还出版了《Windows内核原理与实现》一书。与你的研究有多大关联?微软允许公开研究内容吗?
潘爱民:我的大部分研究都是用Windows写的。其实微软在这方面还是挺开放的。当时微软总部操作系统部门的架构师DaveProbert博士打开了一套可以编译运行的Windows内核源代码,和微软的产品代码差不多。《Windows》这本书也是基于这套源代码。
此外,许多同事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沈向洋和李世鹏、大学关系团队宋罗兰、研究员朱斌、邹静、贝利和温科尔工作组负责人比卢安等。
左林右海狸频道:你和沈向洋还有什么交流故事吗?
潘爱民:他看重我的系统和工程能力,曾经想把我调到MSAR系统工程队,主要负责技术的工程实现。
他当时说:“八十万禁军有主帅林冲。你应该扮演更多的角色。你为什么不去当工程师的教练?”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去是因为想做一些前沿的研究。
2019年底,我听说沈向洋已经从微软退休了,他去北京的时候,我特地去拜访了他。我给他介绍了现在的物联网创业,他觉得很有前途,答应给我们公司做顾问。
左林右狸频道:盛大创新学院期间做OS有什么得失?
潘爱民:在山大创新院期间,主要做基础工作。我组建了一个团队,从底层开始设计结构。从自控力的角度来说,我们不直接用Android,更多的参考WebOS,觉得WebOS是更好的路线。
关于山大创新院,我觉得应该从两点来看。有的人从创新学院出来后完成了一些项目。比如当时负责山大云的副总裁季昕华在科技创新板块上市UCloud,徐世伟出来做七牛云,WiFi万能钥匙之前也是创新项目。虽然山大创新院作为创新机构并不成功,但却为行业留下了一批宝贵的人才和成果,整个过程确实值得反思。
左林右浣熊频道:安卓的全球销量在2012年和2013年突然飙升。他们做对了什么?
潘爱民:2011年4.0版之前,安卓的体验并不好。就是这个版本开始加速优化,在图形加速上全面启动硬件加速;二是安卓当时支持H5和Flash应用,改进Java虚拟机技术;第三,谷歌和芯片厂商进行了更深入的合作,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了更接近苹果手机的体验。所以2012年以后,Android和iOS的竞争越来越平等。
左林右狸频道:你多次提到阿里巴巴云OS有机会超越安卓。你当时为阿里巴巴云规划了什么技术路线?
潘爱民:我的计划是生态支持H5,兼容安卓应用。我们基本遵循了大R&D的经验,当然也根据发展时期调整了技术发展路线。我们从头到尾又写了一遍代码。
新系统减少了H5的时间和性能消耗。另外,为了降低Android开发者的门槛,支持原生语言,系统的关键性能模块都是用C或C++编写的。
很遗憾我没有坚持,但我的假设没问题。我在2014年底离开了云操作系统,但我也与华为中央研究院的操作系统R&D团队保持联系。参加了一些技术讨论,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包括如何开发H5生态,如何提高通信性能和图形引擎效率,如何兼容Android应用。2018年,这个团队做了一个移动系统,是沿着和我的计划类似的技术路线做的。我试过那个OS,体验还不错。
左林右狸频道:你说的物联网OS和传统OS有什么区别?
潘爱民:物联网OS是指客户像操作系统一样使用它来支持上层应用。其实技术原理大不相同。我们的产品安装在PC服务器上,相当于一个私有云的技术栈,下面有Linux,上面有Java环境,还有数据库和一些微服务。其他物联网设备通过TCPIP协议连接,也有通过蓝牙或工业串口网络连接的。这些都要经过一个网关,我们的软件也在网关上。有一些网页呈现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我们的产品。
左林Youraccoon频道:你过去的经历对启动物联网操作系统有什么影响?
潘爱民:我过去的很多经历对现在创业有很大帮助。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受到阿里的极大启发,是企业发展的一部分。如果你没有在大公司工作过,你就像一个个体户,而小作坊式的组织很难系统化和大规模成长。我不是阿里的部门总经理,但至少我是部门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我模仿阿里,很快在我们内部建立了起来。
比如我们有三个关键词,客户价值,拥抱变化,做得比话更好,就是在参考阿里文化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为了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你必须为客户创造价值。阿里的说法是“客户至上”,我们更强调对B类客户的客户价值;技术和行业一直在变化,我们和阿里在说“拥抱变化”;另外,从自己的内心点出发,提出要脚踏实地,所以总结为“言传身教”,这也是清华的校风。
第二点是商业节奏。在阿里经历过几次业务发展,经常有机会参加总裁汇报,所以知道如何把握从策划到落地的整个业务流程。现在也需要制定一年计划,然后有中级考核,周会,月会等等。大方向有参考,小细节需要重新把握。
第三点是组织架构的建立。因为我做过很多次总建筑师,这个挺得心应手的。我们现在总共有100多人,R&D占75%。按照系统架构划分R&D组织架构,包括物联网设备连接组、数据组、开放平台组、运维组、前端、UED、测试等组。
第四是管理。作为总裁,我需要管理好整个团队。我的风格是放权,让大家参与。不用每天处理很多细节。我用人是基于信任,每个人都有空的发挥空间。此外,我们的评估体系也遵循了许多企业的271体系,这在我们内部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
我只是个技术发烧友_潘爱民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f1eda80100o74v.html
Flash的兴衰与HTML5的崛起
https://www.sohu.com/a/197841728_747186
1.《点心os 指令集潘爱民:十年一觉 OS 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点心os 指令集潘爱民:十年一觉 OS 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10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