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1942年。中国、苏联、美国和英国签署了《联合国联合声明》。郭沫若写了历史剧《屈原》。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出生,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去世,享年31岁。
同年,处于抗日前线的河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饥荒。数千万人流离失所,近300万人饿死。
这一年,世界上那么多事情都是先报道出来的,河南的饥荒却没有引起注意。连中国自己人都不在乎。最后,美国记者白修德进入灾区,记录了当年的悲惨情况。
逃跑路上的受害者
坐火车逃离这个国家的受害者
骨架儿,饿肚子水肿。
到目前为止,这一极其悲惨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书上很少记载,今天的人们对其真相知之甚少。
最后,著名作家刘震云为了重温这个几乎被这个民族遗忘的历史,走访了灾难的幸存者,最后写了一部调查小说,名为《温暖过去的1942》,使他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叙述者。
导演冯小刚看了之后感慨万千:“二战期间,希特勒和纳粹屠杀了全世界的犹太人,但是1942年,中国河南有300万人死于旱灾,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更不用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1993年看的,很震撼。”
后来,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冯小刚改编了一部历史片叫《1942》,并邀请了李、、张国立、陈、等。
温馨提示:可以搜卡,免费看这部电影。请提前准备好纸巾。
现实比电影里更悲惨
影片讲述了河南大旱的时候,老东家为了躲避灾难去了陕西,但是还没到目的地就成了难民。他先后目睹了儿子、儿媳、妻子的惨死,政府的腐朽统治和日本人的入侵更是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下俱乐部,收养了一个回河南路上失去家人的小女孩。
电影反映生活,但生活有时比电影更残酷。这些都是已经搬上银幕的故事。“变孩子吃饭”、“卖孩子抛弃女人”、“野狗吃尸体”、“万里无一人,饿着肚子去攻占山野”这样的场景,能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描述出来吗?
其实从1941年秋开始,河南就开始出现旱灾,很多地方都没有收成。农民开始刮树皮,挖树根觅食。到1942年秋,干旱持续了一年,树皮和树根已经基本挖出来,大批灾民开始死亡。照片中有当时陷入饥饿的河南灾民。他们全都蓬头垢面,等待政府的救济。
当时,虽然政府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努力。各地互相观望,推卸责任,隐瞒灾情。
随着战争和饥荒,一些妇女为了保住父母和孩子的生命,主动向人贩子出卖自己,以换取一些食物或一点钱。
1943年春,河南依然干旱,很多灾民为了生存,选择和家人一起逃亡。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陕西。逃跑途中饿死的,从火车上摔下来死的,被压死的,不可胜数。目前公认此次灾难死亡人数为300万,但实际数字一直是个谜。
影片中,以张国立为代表的出逃演员,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的时代,不仅在开拍前六个月就开始练习河南方言。拍戏的时候也集体减肥,真的体会到了长期饥饿的感觉。张国立说,当你真的饿得无力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物的台词都是多余的。
时隔78年,当年经历大饥荒的人,大部分都已经去世了。就算活着,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人了。在河南的《巩县县志》中,关于这件事只有一句短短的话。“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乎没有收成,日本的侵略造成了重大灾难。农民多以树皮、鹅、观音土充饥。”
当我们觉得电影氛围太重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这些血淋淋的画面,真的发生在过去历史的某个时刻。
电影:1942年,2012年上映,由冯小刚执导
看到人性的细节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影片大部分是在逃亡过程中拍摄的。逃亡的路上,一边是天灾战乱,到处是断肢断臂,到处是人哭。
在这个过程中,导演经常使用深色来表达自己,象征着底层人民的生活,画面绝大部分是干旱的土地,很少一部分是天空空。这幅图给人一种压迫的感觉,暗含着政府的暴虐统治。
同时,导演多次使用特写镜头来反映难民的悲惨境遇,比如一群野狗啃食逃亡途中死亡的难民尸体的特写镜头,给人很大的精神冲击。同时远程镜头多次使用,展现大量难民,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
在这部电影中,逃离这个国家的受害者的贫困和饥饿与丰衣足食和安全的政府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开头提到“蒋委员长因河南饥荒特意减了两个菜,以示对救灾的支持。”这句话暗示了人的偏差的结束。在拍摄这一内容时,导演巧妙地采用了以黄色为主的暖色来突出统治者的舒适生活。
剧中几个感人的角色
一、楼主范殿元(张国立)
范殿元原是河南地主,既有子女,又有小康之家。他的儿子在饥饿者和村民的混战中被杀,因为饥饿者“吃了很多人”。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饥荒来了,老老板开着马车,带着妻子,带着食物加入逃难队伍。
在逃离农村的路上,他的儿媳妇因体力不支而死,在生完孙子后不久饿死。电影中有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场景。媳妇饿死后,婆婆赶紧和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一起打开衣服,说趁她还热,没奶了。
后来妻子饿死,女儿为了5升小米被卖到妓院。
在躲避敌机轰炸的路上,范殿元把孙子抱在地上,久久不敢起身。后来他孙子被活活闷死。
然后他的长工被日本人捅了喉咙死了。
他的马车、粮食和银子在途中被当地警察强行“征用”,但实际上被带走了。
逃跑本来是为了让家人活下去,但是范殿元到了陕西之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作为一个富人,他像一个房客一样成了一个弃儿。可见,面对灾难,所有被遗弃的人都是平等的。
一无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避,开始逆着逃难的人流回去。路上有人跟他说:“现在回去就是死。”他默默地说:“我只想死在离家更近的地方。”
范殿元绝望的心态,颠沛流离的疲惫精神,让他的希望像肉一样岌岌可危。
然而,当他翻过山坡时,遇到了一个也失去亲人的小女孩,哭了。小女孩告诉范殿元,她不是为父亲的死而哭,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让小姑娘叫自己叶。小女孩仰起脸喊了一声“叶”。于是他拉着小女孩的手,走下山坡。有尸体和大雪。
二、范殿元的女儿——星星(王饰)
镜头里出现的明星,总是抱着一只黑猫,宁愿带着也不愿意吃几口饭。躲过敌机轰炸后,她毫不畏惧地跑出去找猫。
但是,小姑生完孩子后,说家里人把猫杀了。随着一声刺耳的猫叫声,猫被杀死,炖在汤里。范殿元坐在女儿旁边哭着说,星星,爸爸,对不起你!然而,星诺看着剥了皮的猫皮,没有任何表情,最后说:“我也想喝猫汤。当时她饿得慌。”
当妓院假装成服装厂来买女孩时,邢星建议他的父亲卖掉自己,但范殿元拒绝了。邢星说服了她的父亲:我真的受不了了。我连柴火都吃不下。让我逃避,活下去!也可以换五升小米。她还向那个人强调,她读书、看书是一种“优势”,最后被收买了。她在给别人上菜的时候,因为吃多了不能下蹲。
明星的结局是必然的,人在灾难面前没有底线。但是,一个小人物的历程,反映了当时环境中很多人的经历,真的很悲哀。
三、佃鹿(冯)
佃盲鹿是影片中最懦弱最悲伤的角色。他可以以卖女儿换几桶小米的方式对待母亲。
虽然他活得没有极限,但还是没能从灾难中活下来,最后没能偷到驴。他一头扎进一个装有开水的锅里,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他的妻子。
冯饰演的盲鹿是影片中真正的灾难受害者。他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只要能活下来。
1942年,冯小刚没有自己的态度,让观众决定一切。“所见即所得”。
不经过渲染、处理、修改,通过素描把最真实的场景还原给观众,从小图开始,描述了很多细节。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
通过灾难反思中国人的人性和救赎
据说,当冯小刚找到刘震云并说他想拍这部电影时,就连刘震云自己也感到震惊:他认为没有人想看到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
影片酝酿于1993年,2011年10月开拍。最后,冯小刚在最冷的五个月完成了拍摄。因为逃亡的主题,整个剧组最多600多人表演,最少300到400人,包括200多辆转车,完全拉链。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在细节上的努力非常感人。
比如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关于国民党和宗教人士的活动。这条街是电影剧组设计的,重庆市政府帮助修建的。施工完成后,摄制组前往现场,目瞪口呆。这些建筑是按照永久性建筑建造的,商店里卖的东西都是实物。
后来这条街成了重庆的著名景点:民国街。
摄影队印象最深的是难民接火车的场景。为了有好的拍摄效果,摄影队从山西搬到东北,终于找到了一辆1942年美国制造的火车头,还能开。
但是没有马车是不可能有机车的,于是生产部门根据当时难民的历史照片制作了一个平板车,用于逃难时拉货。
拍摄的时候东北零下20多度,当地人善意的提醒剧组不要用手碰铁,否则不会撕。但是为了表现真实效果,大家都不能戴手套,所以戴手套的摸铁,不戴手套的摸木。
零下20度的雪地里,火车顶上坐着几百个群众演员。摄影导演吕乐说,他一生中可能只会遇见一次,这可以算是他的杰作。
关于火车,前后用了一个月六分钟,从最终效果来说还是值得的。
擅长喜剧的冯小刚,一生最想拍一部电影,是一部极其沉重的灾难片——《1942》。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感伤作品。他试图通过70年前的一场人类灾难来反思中国人民的人性和救赎。
但影片上映后票房惨败,与同期上映的《泰国》票房相差近四倍。最后,冯小刚拼命拍了一部商业电影来还债。
一部电影的成功不能用票房来衡量,但它可以反映公众对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的接受和认可。
看完预告片后,许多网民炮轰冯小刚,指责他“让国家难以赚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赢得了人们的眼泪。的确,刘震云的担心得到了解答:没有人愿意看这样的悲剧故事,在这个幸福的年代,人们早就习惯了逃避苦难。
张国立回忆说,冯小刚甚至因为1942年的票房惨败而落泪。当他问冯小刚是否是因为他被启用才票房惨败时,冯小刚的回答非常感人,这不是原因,但因为票房惨败,观众远离了痛苦,他觉得自己应该拍这样的电影。
虽然冯小刚对创作1942年的热爱不能与历史相提并论,但它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是回忆,也是一代人苦难的回忆。看过的人说好,但不敢再看。
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
结论:只有反思灾难,我们才能避免灾难
影片结尾我旁白道:“十五年后,这个小女孩成了我的母亲。从我记事起,我从未见过她流泪或吃肉……”
“也不吃肉”这几个字,可以深刻地反映当时人们对灾难的沉思。
都说英雄是乱世造的,更多的是看人命的损失。
冯小刚的深刻之处不在于让1942年成为一场自然灾害,而在于将观众的视角引入人为灾难。大饥荒虽然是自然灾害,但也有相当大的人为灾害。
《1942》不是当下的灾难,而是它一直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重演。人性总是在争夺,却无法鞭策每一个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吃过苦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大地上演了无数悲剧,有的在国内,有的在国内。
现在,颠倒是非的流民土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的繁荣,国家和人民的和平。
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场灾难。我们应该直面它,正视它,反思它,才能避免它。
1.《1942剧情 冯小刚无人问津的一部大制作《一九四二》,真实情节比电影更悲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42剧情 冯小刚无人问津的一部大制作《一九四二》,真实情节比电影更悲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11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