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暮光区有什么动物 海底午夜区动物图片
在蔚蓝明亮的海面和黑暗的深海之间——即 201 米到 1006 米深处——是一片神奇而广阔的幽暗水域,科学家把它称之为暮色带。欢迎造访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按重量计算,暮色带拥有的动物比全世界渔场的鱼类加总还要多。但到底是哪些生物生活在那里?数量如何呢?
今年 8 月以来,一群科学家通过使用新技术,对暮色带的神奇动物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渔业导致接近海面的海产资源数量减少,海产品捕捞将往深处发展。因此,科学家希望该研究成果能够带来更加可持续的方法,从而及时阻止对暮色带丰富海产品的捕捞。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生物学家海迪·索西克(Heidi Sosik)是大海暮色带项目的负责人。索西克指出:“趁时间还来得及,现在是获得暮色带新知的绝佳时机。这片海域真的是几乎没被开发过。我们对暮色带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越有趣,同时也认为它似乎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探索深海中的声音
每种海生动物都有自己的听觉识别标志。船只只要发出能够在这些生物体内反射或分散的声波,就可发现它们。这就是赏鲸游船时常发现驼背鲸供游客观赏的原因。
但暮色层动物的声音指纹仍然是未知领域,因为船舷声纳宽带不具备能力区分生活在深海散射层的很多生物。这块生命领地实在太深;曾有一度,大家误认为这里就是海底。
大约 250 个不同品种的蛇鼻鱼或灯笼鱼(如上图所示的品种)构成了密集的深海散射层中的一大种群。尽管灯笼鱼群数量庞大,足以骗过声纳,但每一条鱼还没有人类的食指大。
在为期 10 日的大西洋考察中,团队拖着名为“观深海”(Deep-See)的仪器航行,这个仪器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科考船亨利·B·比奇洛(Henry B. Bigelow)号所有。在深海层内,“观深海”检测到一系列频率。科学家希望使用这些频率,配上图片和 DNA,制作一部介绍暮色层动物的有声词典
“观深海”仪器开发主管安东·拉韦吕(Andone Lavery)说:“声纳是做这类科研最强大的工具。但利用声纳工具的前提条件是,你得知道这些生物是以何种方式分散声音的。”
考察的最后一天,科学家把小鱼缸系在一张网的背面,用拖网捕捉到了一些生物。他们把拍摄过的绝大多数动物养在了船上,这些生物还保持着不错的状态。
小体型,小胃口
常见的钻光鱼(bristlemouth)是地球上最盛产的脊椎动物。
索西克博士说:“一些钻光鱼看起来就像疯狂的怪物。”比如说上图所示的细长的发光鱼。
同时,索西克也指出:“生活在暮色层中的绝大多数动物都很袖珍。”
暮色层中食物稀少,动物体型较小是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小动物不用吃多少东西。
小而凶猛的鱼类
蝰鱼(Sloane’s viperfish)是满口獠牙的怪物,约为人类手掌般大小。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生物学家兼科考船摄影师保罗·凯杰(Paul Caiger)说:“蝰鱼是暮色层中攻击力强的大型捕食者。”
在动物王国中,蝰鱼的牙齿-身体比例称得上数一数二。蝰鱼的牙齿太大,嘴巴都容纳不下。嘴巴闭上时像笼子一样,在享用猎物前将其牢牢困住。
凯杰说:“蝰鱼可能连续多日找不到食物。一旦发现猎物,它们一定不会放过。”
在幽暗的深海中制造更多光线
斧头鱼的腹部有一个发光器官。暮色层中的很多动物,借助于形状、大小和排列各异的发光器官内的化学反应,自行发光。
斧头鱼通过发光和调节光线强度,与海面上照射下来的光线融为一体。如果捕食者从下方看,斧头鱼就像阴影一样,起到隐藏作用。
这种藏身之术称之为反照(counter-illumination),是暮色带发光生物最常用的手段。
类似于斧头鱼的动物使用其身体作为镜面结构隐藏,甚至能让自己变得透明。
在暮色带邂逅的那些动物
在幽暗的深海环境中,像灯笼鱼这样的动物可能会为了适应低亮度把眼睛变成大型透镜组。
而常见的尖牙鱼则选择采用其他感觉器官。
凯杰博士说:“深海如深夜般漆黑,选择何种方式应对,取决于动物偶遇的是什么。”
尖牙鱼从头到尾都布满了压力传感器官,能够探测到几个身段范围内的任何物体、洋流或其他动物的动静。近距离观察,就能看到尖牙鱼全身裹满了一层黏液,用来增强它探测周围化学物质的能力。
这还不是最古怪的适应方式
拳头大小的玻璃章鱼在遇到捕食者时不会喷出墨汁,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隐身:把头和触手缩进布满突起的体腔中,把墨水注入球形身体内。如凯杰博士所言,玻璃章鱼此时就变成了“难以下咽的膨胀肉球”。
穿梭于海洋各层之间的日常出行
当美国海军在 1930 年代开始采用主动声纳监听海洋时,发现有很多声音从他们认为的海底弹回。但所谓的“海底”深度从早到晚都在变化。
结果,“误认的海底”是一大群动物的移动,这些动物每晚从海底往海面上升几十到几百米,制造出围绕地球的鲜活波浪。
最近的证据显示:白天,在海面生活的一些动物会下潜至更深的海域觅食,这些动物包括鲨鱼、金枪鱼和剑鱼等。
索西克博士说:“至于这些动物潜入到哪几层,我们尚不明确。动物之间建立了高度联系,生活在一层的生物会受到另一层的影响。”
致力于解决多层食物链的科学家认为,保持海洋中的碳含量,也许对调节气候起到重要作用。这能部分解释为什么说研究大家平常无法看见的深海如此重要。
索西克博士说:“想象一下,暮色层的生物全部消失,产生的影响不止是这一层,会波及整个海洋和地球。这类研究实在是太有趣了,足以让科学家醉心于此。”
说起来我们休闲潜水员比较熟悉的潜水领域,一般都是在40米以上的这个区域。在这里温度宜人(鱼),聚集了丰富的珊瑚礁系统和不计其数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大众的角度看,是最“有意思”的深度。
相对来说,40米以下的地方——甚至更远的100米、200米以下的深海,好像就不那么熟悉了,也显得比较无聊。除了很多自由潜水大师、技潜家、深度潜水探测器等能够有机会涉足和探究,一般人都没有什么机会,或者也没有太大兴趣了解。毕竟深海的光越来越少,可看的鱼类似乎也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印象中,深海的鱼类长得都是这个风格的:
吓哭惹!!!
为什么深海鱼都长得这么丑?
先说说比较浅的海里的鱼类的颜色多数都有着其意义:
性选择:吸引异性的作用;
保护色:迷惑捕食者;
警戒色:多是有毒物种的警戒色,以及无毒个体拟态成有毒物种来保护自己。
但是这些在深海里都没有意义了,因为反正也看不到,深海没有光线,皮肤的颜色就无所谓保护色了,长那么鲜艳的颜色也没有用;所以在进化中,生活在深海中的鱼也没必要费劲打扮自己。
既然无法依靠视力来定位,那么对于速度没有要求,身体就没必要流线型;
深海食物稀少,能觅食的机会很少,那么就要尽量抓住每一次机会,所以慢慢的嘴巴越来越大,牙齿越来越长,一击必杀。
所以,深海生物大多是灰不拉即的形状怪异的。无所谓好看难看,其实它们都是刚好适应其所在环境的进化竞赛中的胜利者。
但是!最近科学家们一篇发表在Science Correspondent 科学邮报上的论文,揭示了在近年加勒比海底的“暮光带”中的重大发现—— 在这里,科学家发现了很多前所未见的生物—— 而且,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长得那么随便。它们有漂亮的颜色,看起来很像浅水珊瑚礁的鱼类。
这项研究工作时在加勒比海南部的库拉索海岸深水区域进行的。参与其中的研究人员亲眼目睹了这里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前所未见的新物种,研究人员在130米-309米的光合作用带与暮光带交界的区域,发现了很多与那些在珊瑚礁生活的物种有关联的鱼类,在这之前,这些鱼类曾被认为不可能出现在这样的深度里。
Baldwin博士和她的团队在这个地带进行了几十次深度潜水,观察到了4500条鱼。在大概200平方米的范围内,他们认定了30个新的物种。研究结果被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科学家在这段黑暗的深海栖息地上发现的鱼类,十分类似于珊瑚礁上发现的五颜六色的鱼,而不是那种我们常常看到的长得奇形怪状的、丑陋不堪的深海鱼类。
比起那些像外星人的深海生物,这些暮光区的鱼都很漂亮啊。
除了新发现的物种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许多珊瑚礁鱼的深度范围比之前科学家假设的至少都要高一倍。
来自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海洋生物学家罗伯特森博士(Dr.Ross Robertson)说,近期他们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现的鱼里,每五条鱼中就有一条是新物种。
这些鱼类,看起来都是一些应该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鱼,但是这些都是史密森尼深海珊瑚礁观测项目中发现的新鱼类,在之前从未被记载过的。
但是,这些鱼为什么会在深海的地方,拥有本来属于浅珊瑚礁鱼类才拥有的、对深海鱼“无用”的颜色的呐?
科学家们是通过这种深海潜水探测装置下沉到百米下的领域监测、纪录这些深海生物的。
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浅水区太温暖而变得不再宜居了,而暮光区就成了那些能让浅珊瑚礁鱼类歇口气的避难所。因为随着珊瑚礁系统的崩裂,鱼类们逐渐失去家园,于是一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鱼,就被迫向深海处迁移。这片区域因为深度深,人类进行干扰的难度也相对比较大,所以一些鱼得以在这里扎根且演化,成为能够适应深海压力与温度的新物种。
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鱼类馆长Carole Baldwin博士说:“据估计,我们星球上95%的宜居空间都位于海洋中。然而这个空间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被开发出来。热带深层珊瑚礁区域就在我们所熟知的、经过深度研究的浅礁之下,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后院。我们把这个地区命名为深礁礁区,为得是让更多人对这一空白领域产生兴趣,进行探索与研究。”
研究人员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一地区的重大发现,并且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开发当中。当然这也激起了很多人的担忧 ——
“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可供人类摧毁的地方!”
“科科,估计很快就会上餐桌吧”
对“暮光区”的探索,不知道最终对鱼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海洋生物的生命力,真的是再次刷新了人类的认知。克服艰苦的条件,顽强的活下去,在夹缝中求得自己能够生存下的空间,并且繁衍出更加强悍的新生代。
随着对暮光区的关注增多,希望科学家们以及大众也别放弃对浅珊瑚礁的研究与保护。就像我们人类还是愿意好好生活在地球上、不愿意往几千光年之外的类地行星迁徙一样,珊瑚礁鱼们向深海进军也是无奈之举把。
毕竟,如果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能够得到安稳幸福的话,谁也不愿意没事搬到寒冷又黑暗的地方去啊!
1.《海洋暮光区有什么动物 海底午夜区动物图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洋暮光区有什么动物 海底午夜区动物图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28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