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遵义会议”,就算你不知道这个历史事件,估计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名词。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是遵义会议独特的历史意义。今天,大会旧址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了解中国革命、重温红色历史的朝圣之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陈松,一个温州人,现在负责遵义会议纪念馆。
在一间装饰成遵义会议“老样子”的会议室里,陈松谈到了与纪念馆的不解之缘。
“红军街”的故事
遵义会议纪念馆后门有一条“红军街”,由176个店面组成的商业街,主要销售贵州和遵义的土特产。与其他商业街区不同,这里有邓小平故居、前红军政治部、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红军书店等红色元素。再加上街道两旁的碟灯和红军长征的照片,就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这条红色第一商业街是陈松的杰作!
陈松是温州人。198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遵义工作,在那里做普通记者,担任副主任。2006年调任遵义会议纪念馆任馆长。
此时,随着国内旅游热的到来,遵义会议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其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人数的增加直接体现在门票上。当初门票每张40元获批,年收入1200万。
这种由图书馆维护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可以让陈松成为一个轻松的“领导者”。然而,陈松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这个“复杂”的工程,就是红军街的建设。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陈松以纪念馆门票收入权质押,从银行获得7000万元贷款。用这笔钱,盘活了1.7万平方米的老街,翻新修建了1.6万多平方米的商业建筑,依托纪念馆的客流优势,形成步行街,将店面转租出去。
2007年11月9日,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红军街”竣工并试运行。在此基础上,在当地成立了红旅小组。陈松成为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的视野逐渐从洪钧街扩展到红色基地的建设和红色培训学校的建立。纪念馆终于实现了“工业反哺事业”的理念,彻底免票。
如今,纪念馆不断分布和扩大,以收集和研究文物,所有这些都需要财政支持。然而,在红色资源市场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困难都得到了解决。
陈松说,在贵州各地,包括遵义,温州人修建了市场和商业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使用了不同的资源。我在这个岗位上拥有的是稀缺的红色资源。这种资源一旦与温州人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结合起来,肯定会取得不同的效果:“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可以特别说明。我确实是温州人。”陈松笑着说道。
“行走”纪念馆
这种“资源观”在陈松脑海中挥之不去。在他看来,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一口取之不尽的泉水。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座革命纪念馆之一。1955年10月对外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宣布遵义会议遗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底,毛泽东主席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遗址”六个大字,这是建国后毛泽东作为革命纪念地的唯一碑文;2008年5月,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遵义会议纪念馆入选。
所有这些优点,如何利用这个世界。陈松说,综合评价后,他的第一个想法是把纪念馆打造成一个“活体”,更高的目标是走出去,让全国人民亲身感受遵义会议。
“纪念馆一年365天开放,平均每天上万人参观,但毕竟覆盖面有限。”陈松说,要传播好红色文化,遵义会议必须“感动”。
现在,陈松的梦想一步步实现了。2016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开始举办“长征与遵义会议”主题展全国巡展。截至目前,已在上海、浙江、福建等省举办了19场展览,参观者超过200万人。这次旅行完整地保存了红军在贵州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历史。主要内容分为“长征、遵义会议”两部分,主要展示遵义会议、四都赤水等重大史实;“红色圣地遵义”主要反映了当今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
为了获得良好的展览效果,巡展不仅穿插了具体的历史故事以增强展览的可读性,还采用了平面展示、模型展示等方式,并专门制作了遵义会议还原场景、红军穿越雪山草原等五套视频,以增强观众的“带入”感。
同时,结合展览场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与长征、遵义会议的联系,展览游寻求“地域匹配点”。在上海的展览中,增加了“创造伟大序曲”一章和“上海领导人出席遵义会议”一节。在浙大的展览中,展出了80年前浙大西迁遵义的历史。陈松说,在“正在进行的遵义会议”中,到处都有当地人追求“红色足迹”的感人故事,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开门效应”。
除了走出去的传播,陈松还在网上开设了纪念馆。打开遵义会议纪念馆门户网站,包括“事件简介”、“事件史”、“图片档案”、“史料”、“追忆”、“回顾研究”、“访问留言”等不同板块。仅在纪念记录中,就有200多万观众献花献话,缅怀先行者,歌颂遵义。
陈松介绍说,振兴遵义会议的红色资源不仅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向外界宣传遵义会议的精神实质,弘扬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由文化支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去掉带有浓厚经济色彩的董事长、总经理头衔后,陈松现在已经回归标准,真正变成了一个学者、一个文化人,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认真、安静地研究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
关于遵义会议的专著来源于他的写作,而《中国革命在这里的大转折》、《走进遵义会议现场》等作品则是基于他对遵义会议的认知,以会议精神为基础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视角,结合实际升华自己的思想。
陈松说,自1955年以来,所有的历史资料都保存完好,每一位馆长,包括他自己,都把这项研究视为一项事业。如今,纪念馆研究中心有4名研究人员,7、8名中级职称专业人员,50多名专职评论员。特别是解说员会时不时与西柏坡、延安等革命圣地的解说员交流,让每个解说员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红色体验。这些力量都在向人们解释和展示遵义会议的精神内涵。
与前人不同,陈松充分利用资源,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虽然他不再担任红色旅游集团的领导,但在陈松看来,这种资源利用应该在注入文化基因后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努力。这一设想促成了陈松的另一个梦想:建立一所红色学院,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促进遵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为教育培训机构一旦成立,肯定会形成吃、住、行的产业链,是红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把遵义会议纪念馆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纪念馆,是我工作的动力和目标。”陈松说。
陈松告诉记者,遵义会议的精神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争取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精神并没有过时,只是注入了新的元素之后,今天才开始发挥作用。这是新时期遵义会议留下的新课题。
作为“策展人”和“温州人”,陈松虽然离开温州几十年,但他一直关注着温州。在本地投资的温州人也把他当导师。与温州人的接触过程给陈松留下的印象是,南游北游的温州人精神中有很多遵义会议的精神元素:实事求是,坚持自己的产业,依靠自己的能力四处旅游,成立商业帮派团结互助,坚定不移地一路走到最后,在别人面前勇敢无畏,等等。
但同时他也觉得“温州人并不缺钱,而是商业活动缺乏文化支撑,缺乏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新的温州人精神的文化。因此,文化的复苏对温州来说尤为深远。”陈松说。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采访组
摄影:杨冰洁
1.《陈松 “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陈松:以市场思维激活红色资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陈松 “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陈松:以市场思维激活红色资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4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