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70岁了,独居,很少社交
我最近没去过上海
初步调查没有接触到新冠肺炎肺炎病例
我周围没有人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但被诊断为新冠肺炎肺炎患者
它究竟是怎么被感染的?
她被诊断为“无接触史”
桂芳(化名)已经在“流行病学调查”栏目里呆了10多天了。
作为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肺炎防控现场工作组(以下简称现场工作组)成员,孔德川迫切需要调查这个“1”的“源头”——是“在湖北生活或旅游”、“在湖北以外生活或旅游”,还是“接触相关病例”。
但是,从初步调查数据来看,这位70岁的女性并不符合:
她是上海人。她一个人住,不喜欢社交。她最近几天没出过上海,也没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她身边没有人有呼吸道感染症状。
你究竟是怎么感染SARS-CoV-2的?
流式信息数据集正在工作
活动轨迹被整理出来
桂芳在A区的街头公寓,是30年代的砖混公房。一个人生活面积大,就把另一个人分开出租,和租客共用一个门。
但是,她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她从来不和房客和邻居过门。她只在见面时点头打招呼。
作为拿到案件的第一步,孔德川总是画图整理案件的运动轨迹。
“首先要确定发病时间。以发病时间,14天前,调查病例的暴露情况,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疾病;回到隔离治疗,要判断案件的密切接触者。”
孔德川整理了桂芳的活动轨迹如下:
1月15日至27日,在女儿的陪同下,她分别去了位于B区和C区的几个单位。
之后在1月27日上午,她开始感觉身体不适,身体虚弱,头痛,轻微咳嗽,但她认为“大概是血压高”,咳嗽也应该归咎于她常年性支气管炎。
2月3日,女儿又打来电话。她说她的骨头很痛。她坚持带她去a区看病,她已经开始发烧了。CT显示她有病毒性肺炎的迹象。她被诊断为“疑似”,住进发热门诊隔离。
这时,她已经进入了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两个小时后,A区疾控中心在系统里发现了她的报告。移交人员开始调查。医务人员将她的咽拭子样本和血液样本一起送到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2月5日,在确诊后,她被转到上海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可以判断,病毒是在1月27日前悄悄接触桂芳的。但是你们是什么时候怎么联系上的呢?
对120多人进行了调查,进展缓慢
C区一个单位进入孔德川视线。从发病时间来看,C区的可能性大于B区。
孔德川向C区疾控中心求助,得知桂芳去过C区某单位,此行涉及100多人。
C区疾控中心查出100多人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逐一核实,“是否有接触史、在湖北居住史、发热或呼吸道感染症状”。结果都被排除了。
b区的一个单位很快被排除。通过与该市病例数据库的对比验证,也排除了该单位当天已确诊病例的可能性。
在B区某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初步报告中写着她有女儿陪伴,女儿报告无不适。当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要求公安介入调查。
病人的直接接触打破了线索,他的同事毛生华也协助调查了密切接触者。
除了一直关心的女儿,房客和杨桂芳共用大门。有没有可能她就是传染源?对租客的来源、活动轨迹、身体状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排除了可能性。
尽管桂芳的孙辈不太可能接触外人,但也不能排除他们。毕竟,24日晚上,他和祖母杨桂芳共进晚餐。但结果又被排除了。
“好像你在一个大房子里,满屋子的线索,然后越来越小,反复撞墙,最后没有回头的余地。”孔德川用手对比着房顶的样子,摇头叹息。今天下午,他打了四个多小时的电话,从五点到九点半采访了四位受试者。
到目前为止,桂芳案已派出25人,多次前往案件涉及的地方进行调查,并通过电话调查了120多人,进展缓慢。
除了亲密接触还会有谁?
银色的依维柯从疾控中心开出来,直奔a区疾控中心,孔德川坐在前排,盯着笔记本上梳理出来的圈圈和线条,黑色的墨水笔不时敲着书页。这一天,他决定再次去杨桂芳居住的A区疾控中心寻找线索。
坐在汽车第二排扎着马尾辫的是杨铮,孔德川的搭档。她是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预防和治疗研究所借调来的“外援”。
“这种病还是人传人,肯定是和人接触的。”孔德川和杨铮讨论。
已经调查了所有已知的密切接触者。我女儿一家从1月27日开始在杨桂芳生病,14天隔离期过去了,没有人生病。
上海疾控中心的亲密管理团队也叫跟踪办公室。
孔德川最担心的是潜在感染者。这也是调度员必须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意义。毕竟上海确诊病例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的。发现和管理120多名最终确诊的密切接触者,避免其成为新的传染源,是控制上海疫情发展的关键。
临行前,专家组副组长潘、为孔德川画了一幅画,祝愿他们“早日成功”。现在这个画面在孔德川的脑海中反复演绎:
继续完善我的联系历史,看看有没有遗漏;
密切接触者(子子孙孙)在发病后14天内是否接触过可疑传染源;
最后的选择是询问社区内是否有可疑传染源的接触史。
一个新的联系人出现了
A区疾控中心已经到了,开会地点直接定在318会议室。从区里调过来的小马和李主任,正坐在会议桌对面,眼睛里拿着笔记本。
他们不记得为了这个案子和市疾控中心沟通过多少次了。“老太太只联系了几个人。问题已经问过了。他们从未接触过武汉人,从未去过上海,也从未去过大型聚会。”小马很累。
“会有遗漏吗?你能再次确认他们的14天轨迹吗?”
“病人的14天轨迹可以做到,但接触的14天轨迹可以是无穷无尽的。就算你问哪一天去了哪个超市和广场,也不能作为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史信息。”
孔德川说:“这是特例,必须特殊对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我没去过’和‘我没碰过任何可疑的病人’,但如果你问他那天和谁在一起,也许你能找到线索,接下来再调查。”
孔德川把上面的工作解释了一遍,李主任就放下了。“好吧,我们再问一遍。”
“你负责和社区的密切接触。我们现在就给老太太打电话。”孔德川安排了分工。
桂芳夫人仍在医院。在打电话之前,孔德川需要在传染病医院等同事确认老太太的身体状况适合接电话。十分钟后,小马和李主任进来了。
“已经问出来了吗?我们还没开始!”
“有进步。”小马放下文件夹。“老太太家刚刚提到一个新的联系人,在公共服务中心处理了这个案子的业务。是本市确诊病例。”
“啊!”大家惊呼。
孔德川和杨铮去公共事务服务中心查看新联系人和老太太联系的具体流程。
新的疑问又出现了
但是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庆祝。因为新的疑惑出现了。
确诊病例发生在1月25日。它是如何在他和桂芳之间传播的?问题的新逻辑判断又来了,孔德川还要继续下一个过程。流量调整是这样的,是一个个逻辑判断,一个个线索探索,一个个证据支撑!
这个案例印证了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效东的一些观点。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个费时、费力、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新的传染病,方法和结论是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中进行的。例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最初的“密切接触者”被计算为疾病发作后的密切接触者。但随着对病毒认识的加深,定义已经改为发病前两天。
桂芳的病情已经好转,她即将出院。她正在等待出院前的两次核酸检测。只要两个测试都是直的,她就可以回归太阳。
出院后,孔德川一点也不能放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1.《独居老人的定义 无接触史,70岁独居老人为何会被感染?密切接触者定义改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独居老人的定义 无接触史,70岁独居老人为何会被感染?密切接触者定义改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34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