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与长沙精神
正文/湘潭大学何云波教授
只有楚有材料,余思盛世。说到长沙,人们会想起岳麓书院门口的这幅对联。这体现了长沙人的自信和大气。也可以说是他们太自负太骄傲了。长沙,曾经的满静之乡,为何如此胆大妄为?长沙乃至整个湖南,为什么近代以来人才辈出?而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多以长沙为中心,距离方圆数百公里,如何形成独特的文化圈?普通长沙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种种问题吸引着我们,走近长沙,走近长沙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发现这座城市人独特而复杂的个性,感受这座山、水、洲、城融为一体的城市魅力。
一个
现存文本中对“长沙”最早的记载是在《周易》中,诸侯大会王徽将“长沙龟”作为方物供奉给周王室,注“王徽”意为“长沙龟”,“特大而美,故贡也”。在这里,长沙首先与美食联系在一起。看来长沙人的美食也是传统。
至于长沙人,自古以来构图就很复杂。据说盘古后裔三苗部落,自古就生活在鄱阳湖和洞庭湖之间,被认为是土著。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作战时,炎帝战败,炎帝部落南移,以长沙为中心。炎帝死后,“葬于长沙茶城之尾”。还有的从东夷迁来,战败蚩尤的后代。地方、中原、吴越文化都是这样交汇的。
后来舜和大禹先后攻打长沙,征伐蚩尤和三苗部落的后裔,留下了舜帝南巡和大禹治水长沙的传说。夏商周时期,天下分九洲,长沙属荆州。因为远离中原,是蛮夷之地,所以被称为“满静”。商朝中后期,争夺皇位的斗争不断,落败的一方经常逃到南蛮之地。这样一来,长沙往往成了失败者的避难所。
很长一段时间,这似乎是一种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越来越强大,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陲的堡垒,楚文化日益取代古代越文化。另一方面,屈原在楚国衰落,不准称王的时候,却选择一个人在南方行走。“大家都醉了,我一个人醒了”,最后他死在了汨罗江。西汉贾谊也被贬长沙,留下一首《吊曲傅园》诗,感时忧国,胸中倾诉他人不幸。而长沙王留发,也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女仆,在皇室受到冷遇,被封到长沙这个低洼的地方,并被封为国王。刘发用从长安运来的粘土搭建了一个平台来瞻仰它的母亲,然后有了著名的定望台。直到唐代,刘禹锡、杜甫、柳宗元……长沙或整个湖南留下的知识分子痕迹,往往与漂泊、苦难、被贬等有关。
长沙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粮仓,又是重要的区位。所谓“长沙是楚汉之粟”,“南征北战者不能胜长沙,不能横扫”,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长沙人口210多万。在未来,当北方出现混乱时,往往会导致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但是宋朝以后,历史上几次大的战争也对长沙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第一,南宋建四年,北宋金兵攻打长沙,“屠城”。第二,元初至元十二年,元军包围长沙长达三月,最后城破。元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长沙一带厮杀四年,损失巨大。明末清初,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与明朝残余势力联手抗清,其后是吴三桂的三藩之乱...每一次战争都导致长沙人口锐减,只有大规模移民才有可能。北宋以前大部分移民来自中原,之后更多的移民来自江西、江苏、安徽、福建等地。这使得长沙成为一个“移民”城市。多次迁徙之后,都说长沙没有“原住民”。近代长沙很多名人的祖先都是“移民”。例如,曾国藩的祖先是孔子曾参的后代,左、谭嗣同的祖先都是南宋时从中原迁来的。黄兴、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王镇、田汉...他们的祖先都是江西人。
顾青峰在《长沙传说》一书中谈到了移民对长沙人精神和性格的影响。一是健康,二是勇敢进取,三是宽容豁达,四是聪明能干,五是好客。任何文化,在不断的融合中,都会产生新的变化,从而变得更有活力。
长沙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变化。秦国设立长沙郡,覆盖湖南大部、湖北南部、江西西北部、广东连县、广西泉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湖南省和临湘县的行政区划。汉朝有长沙。三国西晋时期,长沙由长沙郡管辖,属古荆州。隋朝改名潭州。唐代,潭州长沙郡领长沙、湘潭、湘乡、益阳、醴陵、浏阳。明朝建立长沙府,辖长沙、华杉、浏阳、宁乡、益阳、湘阴、安化、湘潭、湘乡、醴陵、攸县、茶陵十一县。清朝基本沿袭明制。民国22年,长沙一分为二县市,“长沙市”设立为湖南省直辖市,一直是湖南省的省会。
一个问题是长沙精神与中国文化、湖湘文化的关系。首先,长沙精神和文化本身是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基础的,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沙人原本来自中原和吴越各地,是各种文化交汇、交叉、再生的“移民”城市。当我们把长沙精神的核心定位为“忧天下,为天下先”时,“忧天下先,乐天下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屈原在家乡的艰难,属于长沙,属于楚国,属于整个中国。他和岳麓书院的理学大家张世一样,发扬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以追求孔孟为己任,德才合一,内圣外王,既开创了湖湘学派重视经世致用的传统,又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于湖湘文化,其中心在长沙。长沙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中心。湖南的人才群体大多以长沙为中心,方圆一两百公里。他们形成了一个湖湘文化圈。比如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黄兴分别来自湘乡、湘阴、浏阳、长沙等县,而当代三位著名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分别属于湘潭、宁乡、浏阳。近代以来湖南革命派众多,与湖南的穷、穷、凶有关。而边缘、贫穷、凶狠的人,能惹事、能造反,却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很难有“土匪精神”而有“文艺精神”。长沙,一个在近代日益开放的城市,岳麓书院、长沙时事学堂、一师、新民学会、湘江评论等诞生的城市,在开放氛围之前,“周虽旧邦,其命已改”也为“革命”提供了“启蒙”。毛泽东和刘少奇都在长沙接受了新文化的洗礼。
湖南以长沙为中心,长沙是湖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湖湘文化和长沙精神息息相关,也不乏各自的特色。如果把广大的农村当成湖南的主体,所谓“乡土湖南”,长沙代表“都市文明”。长沙作为湖南,长期以来充满农耕文明,乡土气息浓厚。但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其政治改良、思想改造、商业崛起、生活方式改变往往都是从长沙开始的。“务实”是湖南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长沙的特色之一,但在长沙精神中,“敢为天下先”是突出的,因为与湖南相比,它突出了长沙人的特色。
二
城市的活力首先在于人,在于他的精神。
那么,“长沙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缘是什么?
1995年4月,《长沙晚报》开设了“我们来谈谈长沙精神”专栏,让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畅所欲言,讨论“长沙精神在哪里”。1995年9月2日,10万长沙人走上街头,为自己的“长沙精神”投票。当时,“长沙精神”有六个候选人:
1.无我为民,改旧创新;实事求是第一。
2.忧天下,敢为先;实事求是,清正廉明。
3.做事踏实,热情;辣椒性格,骡子精神。
4.勤于提问,清晰于锐思;要踏实,拼写要勇敢。
5.吃苦,务实,勇敢,创新。
6.以自我为中心,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勇于创新。
最后,当时的市委宣传部部长郑佳明提出要“忧天下,敢为天下先;实事求是,清正廉明”,取前八个字,被确定为长沙精神。作家何立伟打算“扎扎实实地做事,满腔热情;辣椒的性格,骡子的精神”,据说在群众投票中获得了最高票。
由此可见,这两篇文章能够体现长沙精神的核心。而何力伟总结的长沙精神更贴近大众,“忧世为先”更能体现长沙的精神高度。
《忧世》出自左年轻时写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世;通读万卷,与古人交朋友。”年轻的毛泽东去长沙读书时,改名叫“身无分文,忧国忧民”。“中流击水,浪抑飞舟”体现了这一代人的远大志向。而《敢为天下先》,唐代诗人陆文的诗:
忠义指风雷,南方缺军事人才。
董卓遭到天下人反对,长沙子弟第一。
东汉末年,董卓篡权,长沙太守孙坚率领长沙子弟发动讨伐,留下了英雄故事。近代,谭嗣同改革失败。虽然有人愿意帮他逃到日本,但他大义凛然地说:“所有国家的改革都是从流血开始的。今天的中国,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改革而流血的人。这个国家不繁荣的原因也是。如果有,请从同一个开始。"
我微笑着从横刀到天空,停留在肝胆中。谭嗣同的逍遥法外,是一种“忧世为先”的家国责任。
可以说,长沙精神中的“忧天下”体现了长沙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紧迫感;“敢为人先”体现了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长沙人的精神血脉可以说是和两千年前的屈原一脉相承的。面对人们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屈原坚持说:“宇易的心是好的,虽然他九死之后仍然没有遗憾”,屈原的寻找:“路是漫长的,修远是繁忙的,我将寻找它”,屈原的日子问:“古之初是谁传的?”这些构成了屈原精神的背景,成为湖湘文化精神的源泉。
如果说屈家吃苦,代表了中国文人的使命感和幸福感,而这种精神一直作为长沙的核心元素延续着。古代有陶侃的“为诸侯,灭八国;晚清时期,先后有中兴将军陶澍、左唐宗、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曾纪泽等开天辟地,首开国门,黄兴、蔡锷等高举共和国旗帜,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杨度曾说:“中国现在是希腊,湖南算斯巴达,中国就是德国。“当时,左率领湖湘子孙前往新疆保国卫国。”将军尚未归,湖湘子孙满天山”;黄兴,长沙人,投身辛亥革命,率先垂范。他用了一生的时间“砸碎世界,眼泪漫天”;创建共和国,再造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为了走出经济困境,率先提出了“三自一包四自由”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贴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标签。改革开放初期,胡耀邦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力提倡思想解放,和平打击冤假错案。朱镕基在就任共和国总理时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慷慨的讲话:“无论我面前是雷区还是深渊,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前进,竭尽全力,死而复生。”它在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觉肩负起中国乃至全世界“民以食为天”的忧患。
长沙人的“忧国忧民”在需要站起来的动荡年代尤为明显。在和平年代,长沙人可以安居乐业,享受生活,但在动荡时期,长沙人的血性受到了刺激。汉末时期,长沙太守孙坚率领长沙弟子第一个勤政;赵宋王室南渡时期,长沙成为抗蒙前线,岳麓书院学生全部战死;清末洪阳乱时,湘军崛起,维护了清朝的命运。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人田汉写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各地响起:“我们团结一致,乘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往前走!”长沙四战三胜,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者,“军民合一”,团结一致,“不许敌人走湖南的路,不许敌人住湖南的房子,不许敌人吃湖南的饭”。这是湖南人在面对民族仇恨和家庭仇恨时的独特特征。陈独秀曾在《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中感叹:
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中国若亡,除非湖南人亡”。不管杨度如何,都不能和人浪费话。湖南人的这种战斗精神不是杨度吹嘘的,而是历史可以证明的。200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一位多么勤奋的学者啊!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同僚都是“绑硬村”、“拼个你死我活”的学者!黄克强历尽艰辛,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抗清军旅团;蔡松坡带着枪林弹雨不足的两千云南兵,与十万袁俊作战;他们是多么顽强的战士啊!现在湖南人的斗志在哪里?
国家兴亡,湖南人的精神往往会回来。在建设和平时期,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来从事创造新世界的事业。
三
作家何力伟曾将“湖湘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忧国忧民,敢为人先;一种是以南门口为代表的街头文化,街头文化是快乐文化。
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当时的南宋理学家张槎、朱等在此讲学,学者千余人,形成了著名的湖湘学派,奠定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求道情怀和后来的经世思想。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郭嵩焘、刘、唐、沈煜、陈天华、杨昌济、程潜等湖南近代史上著名的几个人才群体都曾在岳麓书院学习。长沙人敢当天下第一,他们的道德肩膀和雄壮的人格都和这个书院有关。千年书院蕴含着长沙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精华。
另一方面,长沙人过着非常世俗的生活。在何立伟看来,共同的文化是在世俗生活中寻找幸福和生活的基础。长沙人讲究吃喝玩乐,爱打麻将,追求及时享乐。他们是生活的乐观主义者,有着草根的旺盛乐观,充满着生活的热度。
何力伟把长沙精神概括为:做事踏实,热情;辣椒性格,骡子精神。似乎更有底气,更能体现长沙普通市民的性格和特点,所以他们当年得票最高也就不足为奇了。“脚踏实地做事”体现了长沙人的踏实肯干,但另一方面,长沙人做事的热情是轰轰烈烈的,这总让你想起火红的辣椒。长沙人敢想敢做,勇往直前,见不平之路往往拔刀相助。旧时长沙人被称为“长沙骡子”,意思是长沙人有骡子般的倔强,不撞南墙绝不回头。这被认为是长沙人搞笑的地方,也是长沙人可爱的地方。
从长沙走出去的歌手李谷一,简单地把长沙人的性格概括为:吃硬、烦、霸道。湖南卫视曾经有个节目叫《非常靠谱》。在其中一期《你在长沙的姓》中,王翰《厕神》就“长沙精神”和你在长沙的姓,与长沙本地喜剧演员、湖南省社会科学协会主席郑佳明进行了交谈。一、选择能代表长沙精神的长沙话。结果Ce,夏,鲍,巴曼都榜上有名。有网友说,调侃暴君,放下兽皮,拔起小鸟,刺伤小鸟,也能体现长沙的城市精神。当然,这更体现了长沙文化的“世俗”一面。长沙的流行卡拉ok文化、电视娱乐文化、“快乐大本营”、“越策划越快乐”更体现长沙人的娱乐精神。
长沙精神除了“忧世为先”之外,似乎还有许多方面和复杂的内涵。《锦绣》杂志曾有一组关于长沙的张文,总标题为“幻城长沙,一个雌雄同体的天堂”,说长沙是一个雌雄同体的城市。既有湘楚文化的霸权,又有小城遗风的淡定。既能为革命流血,又能怪诞,夜夜狂欢。它以创意著称,却无法抗拒偶像文化。充满了俗世的烟火和与生俱来的娱乐精神,甚至有些轻浮。但也是标准的内陆省会城市,主流文化保守,熟人社会,根太多的地方。
《京华周刊》有张的《长沙:血不冷,夜还年轻》署名沈佳音,这样概括长沙:
“这里有最具娱乐性的电视台和最热闹的夜生活。每个星期六这里都会放烟花。这是一个每个节日都要过,一切都要“规划”的城市。娱乐到死。
也是楚汉名城。“唯楚有才,兴于斯”。近现代历史有一半是湖南人写的,他们依然立志“忧天下,敢为天下先”。
这就是长沙,一个看似分裂的城市。这其实是湖湘文化的两极。你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快乐和喧嚣,却不知道历史的血液什么时候会沸腾。"
这就注定了长沙人的矛盾和两面性。另一方面,正是这种矛盾构成了长沙精神的丰富内涵。它不是一个政治口号,也不是一个文化标本,而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生命体。
四
当然,长沙精神只是复杂,有些有趣,有些不一定全是正能量。
弘扬长沙精神,在大力宣传长沙“忧世为先”的同时,必须正视长沙人身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
2011年7月6日,长沙晚报《外国人看长沙系列:另一双眼睛看长沙人》栏目,有一篇题为《文化素养:极化的长沙人》的文章,说的是长沙某旅行社的导游讲了一个小故事:长沙某旅游团参观法国举世闻名的卢浮宫时,部分干部“偷懒!”蹲在门口台阶上抽烟被警察训斥。文章由此说长沙是湖湘文化最好的地方,学者多,社会人才多,时代人才多。另一方面,在外地旅游的时候,长沙人往往是嗓子最大,在饭店里声音最高的。旅游时长沙人喜欢娱乐最重要的地方,对文化氛围浓厚但不好玩的地方不感兴趣。但是,人们觉得长沙人缺乏文明古城的静谧优雅。
何力伟在接受《锦绣》杂志采访时也表示,长沙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保留了农耕时期的生活习惯,长沙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群体社会,一个人际网络社会。拉、吃、喝、笑、拐弯抹角成了当地的民俗。长沙人也以好玩出名,经常通宵。满大街都是洗脚房,北京是首都,长沙是“脚都”。他在纪录片《长沙岁月》中感叹这座城市:
“过分强调消费而忽视生产,过分强调享乐而忽视创造,过分强调街头快乐而忽视精神聚集。也许,比起他们的前辈,比如共和国的缔造者长沙的领导人,现在的长沙人缺乏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伟大气魄和开拓精神。进入新世纪,长沙人的文化传统还没有迸发出强大而耀眼的生命火焰和创新潜力。它好像还在睡觉。很多次从首都机场下飞机,路过机场高速,看到英特尔的巨型芯片户外广告:‘给世界一颗奔腾的心’。默默祝愿全体长沙人在新世纪里有一颗奔腾的心迎接美好的未来!愿长沙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蓬勃发展!”
因此,长沙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和文化名城,需要一些“文化准备”。当时梁启超在谈到湖南在中国未来政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时,认为在18个省中,湖南的知名度是最可得的,但其守旧的坚定性对其他省来说太强了。如果它能突然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的确,长沙人往往敢于带头,长沙人的保守主义曾经是出了名的。第一个出国的郭嵩焘被贬回老家。“帮不了人,帮不了鬼,何必去母地”,这已经成为老乡们的最终定论。长沙人凡事执着,敢于坚持,而走到对面可能保守封闭。长沙人的“专制”让他们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但“专制”的另一面可能是“蛮力”,就是做事快,不顾客观规律,无条件创造条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开车,就是争分夺秒,从左到右冲,照顾好自己,抢一秒,永不停步三分……这些都需要我们作为长沙人的警惕和反思。湖南最受欢迎。长沙人的潜力一旦被激发出来,他的能量是惊人的。
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在新世纪城市现代化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长沙弟子第一”,发挥长沙优势,弘扬长沙精神,建设文明长沙,美丽星城,让古老的长沙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和新的光彩,这就要求每一个长沙人,从我做起,都要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1.《长沙人 美文|长沙人与长沙精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长沙人 美文|长沙人与长沙精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0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