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报|经典
潘竹兰论甲骨文书法
《中国书法报》,2019年第4期(总第204期),第5、8版
作为书法研究,甲骨文始于董作斌。他从《大龟四版》中得到启发,认为甲骨文的研究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从文献学、古代史到考古学。他提出了十种关于甲骨文的研究项目,第十种是书法。为了断代,他把甲骨文书法分为雄伟、浑厚、颓废、浑厚、严谨、洞见五个时期。
郭沫若对他的甲骨文字赞不绝口。诚然,占卜是和龟甲兽骨绑在一起的,它的精准和文字之美令人着迷。它的结构不同,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原因是甲骨文的面积不一样,导致分支拼接极其自然。单词的长度和大小似乎没有标准化,但密度的排列非常合适。但是,它充满了古老的趣味,所以有回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甲骨文有不同的结构风格,基本上体现在对称平衡和凝重的形式上。虽然有些地方略有倾斜,但仍不失肃穆之风。
甲骨文中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既是文字又是绘画,从而证明了书画同源的说法是真的。凭借物的特性,通过艺术加工高度概括和刻画,形成了殷商时代的人物形象。这种形式美表现出一种均衡的标准,活泼明快,在沉默中动,在沉默中动,这就使得东方的签书艺术熠熠生辉。
甲骨文字参差不齐,字距独特,行距稀疏,缠绵不绝。乍一看,他们似乎没有一定的规则。其实他们是从无规则中求规则,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参与错误。它们新颖美观,充分发挥了书法契约的特殊艺术性,令人赞叹殷代布人书法的深厚造诣。
汉字主要表现为由字形、线条、点画构成的生动形象,这些形象演变成复杂而简单的形式,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美,这是中国书法的一大特色。甲骨文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容忽视,那么如何把握其特点,使其脱颖而出呢?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奇克经过出气筒,刀和笔都显得锋利,显示出力量,细,硬,有力,这就是它独特风格的所在。如果能仔细检查拓片和实物,不难看出刀笔的起点是锋利的,但不是很锋利;很尖,但不是很尖。笔画中间,刀略重,比笔启闭略大。其转刷处衔接均衡,如做工无瑕,妙不可言。那么,如果用笔而不用刀,是否也应该表现出拳刀的味道呢?我认为这是甲骨文书法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无论是长线、短线还是点画。如果你遵循这个规律,用心、用手去遵循,你就会有跌宕起伏的魅力,而不是一味的像铁丝一样硬去追求,还应该在薄中寻求它的力量。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才能掌握甲骨的秘密,才能表达钝刀的味道,才能写出甲骨的魅力。游戏里的人能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如果笔是枯枝的形状,类似于萎木的方法,离甲骨文的形象越来越远,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几乎出乎我的意料。
因此,甲骨文不能像玉筋、悬针那样书写,不能像铸钟鼎文的圆线条那样书写,不能像锤出来的圣旨的方折那样书写。东坡评书里有一句话,“言出必掩锋芒于势”,特别有意义。
写甲骨文有必要保留更多的相似性吗?我觉得要了解它的规律。每个字不需要坚持长短大小统一,笔画可以有粗细变化。我们可以试着找出更多的拓片或实物,以便从镜子中学习,知道保存形状的必要性。
在龟甲骨上,人们发现刻刀和刻笔的边缘有朱墨的痕迹。考古学家认为殷人先刻书,再直接刻。我们不要争论,但雕刻是确定的。今天龟甲骨上的字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即以笔代刀,以显示刀的魅力为宜。试着说我认为如下:
比如临摹韩、魏碑,毕竟要写碑字的架子和韵味。抄帖子要写帖子人物的架子和韵味。现实一点的话就更好了。我相信会是正义的。千万不要像“杨大眼”、“石屏公像”那样写字,像钟忠、王羲之那样,这是圆笔所不能代替的。所以甲骨文要从形制入手,笔意多少有点内涵,才能逐渐入堂,出位。如果提高到“发帖再发帖”就另当别论了。
美学理论家说过,有节奏、有规律的笔触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运动,产生基本的美。要达到权力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没有权力就没有美。如果能把刀换成笔,要注意反复运笔的方法,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集中我们的努力在相似上,并把上帝从相似中带走。
毕竟写字和刻字不一样,写字有意思,要注意。周宣的《石鼓文》是一部保存在古代石刻中的古文字,不仅有北宋拓本可供研究,还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资料可供研究。吴昌硕就在宋拓的“石鼓文”附近,形状变了。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左右侧架,用笔打出,但依然没有超越“石鼓文”的基本结构,依然是周璇的“石鼓文”的脸,赢得了“石鼓文”细致入微的韵味,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吴的家人在这里。写甲骨文要有变化,创作要理所当然。但要以美为前提,为成功留美是值得考虑的。
大胆拿“书贵薄硬,与神相通”这七个字来衡量甲骨文是否合适?过个疯狂的生日会不会被嘲讽?论薄与硬,既要努力,又不能轻与重。细是细线,但笔力很强。如果瘦不硬,岂不是像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奄奄一息,毫无生气?因为又瘦又硬,所以可以达到开悟的目的。杜甫从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汲取正确的经验。反之,是不是又胖又软就不能领神了?请看甲骨文里也有粗线条。例如,在地义和帝辛时期,田地刻在小麦的脚下,田地刻在鸡的脚下。全身略胖,铭文似三代古青铜器。与众不同的只是另一种笔锋犀利的风格。与“大龟四版”题字之美相比,我们应该感到惭愧,看到利弊。如果是特殊爱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选择材料来学习,虽然可以选择任何好看的,不管是胖的还是瘦的,好像都没问题。记得《南史》沈昭略的故事“瘦胜胖,疯癫胜痴”,颇有深意。如果我又瘦又胖,我不得不辞退它。
30年代初,在朋友家看到《铁云藏龟》,放不下。经过反复协商,终于属于我了。这是残缺不全的《斋世音本》,词多模棱两可,在学习中很难窥见刀笔的本质。从北京厂获得的甲骨文有几种,其中罗振宇《殷墟书契预编、后编、续编》、《书契》的影印件最好。纸是白色的,字特别清楚。真的叫“它的契约的本质,它的文字的美,让我们几千年的子孙着迷”。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写作的决心,树立了必须止于本质的信念。
制片人|杨超
图形编辑器|杨超·李惠
图形和文本|李惠
欢迎订阅2019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法
为了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的有关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发挥激励作用,繁荣文艺创作和生产,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中国书法出版传媒将大幅修订整合一报二刊,继续在栏目设置和内容策划上深挖传统,加强信息传播,力求丰富多彩,全力推进当代中国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提升大众书法审美水平。
中国书法出版媒体有《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与书法》两家报纸,均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其中不仅有在书法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老牌《中国书法》杂志,还有近年创办的关注当下书法艺术潮流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中国书法报》和《中国书法与书法》。
2019年订阅已经开始,欢迎读者订阅。
《中国书法报》订阅方式
中国书法与书法的订购模式
1.《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经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书法报 中国书法报·经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09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