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文章、讲话和著作中,经常引用古籍中的经典名句,用中国经典谈“中国经验”,用中国原则谈“中国道路”。这些著名的典故是五千年文化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它们深刻、生动、富有启发性,也表现出文化自信。中国好声音特别策划了《习近平最新法典》,整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最新重要讲话和经典语句。
今天的《习近平最新法典》诠释了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讲话中所使用的“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口译嘉宾:孟满,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昨晚,以“远方的朋友”为主题的上河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在青岛举行
青岛6月10日电据中国之声新闻之夜报道,6月9日晚,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宴会,欢迎外国领导人出席2012年北京峰会后的上海合作组织诞生地——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如《西游记》《天下为公》《和而不同》。
习近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旅途一行,天下为公”,主张“国与国,互助互济,万国一家”。这种“和谐”的概念与“上海精神”有许多相似之处。“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满对“和而不同”进行了解读。习主席说儒家主张“国与国、互助、四海一家”,先秦时有三个典故,其中“国与国”出自《尚书·虞书·尧典》,“互助”出自《尚书·虞书·皋陶·休谟》,“四海一家”出自《荀子·冰夷》。
这里强调的是“与万国和谐”。《尚书·尧典》中“与万邦协和”的原文是:“柯明君德,为亲九族。九族人相安无事,与民和。百姓清明和谐。”本段原文的意思是姚是一个能弘扬“大德”,使家庭和睦的伟人;家庭和睦后,协调人民,即协调家庭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之后,协调各国利益,使各国和谐合作,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思想体系。其中之一的“和合万国”,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让各国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发展,这完全符合“上海精神”所倡导的互利、互信、平等协商、互相尊重、共同发展。事实上,习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引用了这句话,重申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并赋予中国这一古老的合作理念新的时代价值,以便这一古老的和平、和谐与合作价值观能够在今天的上海合作组织乃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新的积极作用。
被誉为五经之一的《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的基本典籍,《尚书》提出的“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和而不同”的思想也为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比如孔子主张人和国家要“和而不同”,和平相处;《左传·殷公六年》也说:“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也是国家之宝。”
2015年11月7日,中国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了题为“深化伙伴关系,建设亚洲美丽家园”的演讲。新华社记者饶爱民照片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在亚洲建设美好家园”的演讲时,也使用了“与所有国家和谐相处”的典故。他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固有基因,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是相信维护和谐,协调各民族。近代以来,外患和内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永远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愿望,永远不会把自己的苦难强加于人。”
经过17年的努力,上海合作组织走上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道路,开展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和谐家园的伟大运动。秉承中国“和合万国”的智慧,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人口最多、地域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区域组织,将从青岛出发,继续踏上新的时代征程。
1.《协和万邦 协和万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协和万邦 协和万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4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