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二年二月,即公元1069年二月,颁布等损法,进行改革。其改革的目的是解决北宋中央所在地开封的物资供应问题,同时稳定物价,打击富商投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其实王安石并没有首创等损法。桑弘羊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等损法改革,但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解决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改革。
一、桑弘羊对平均损失法的改革
汉武帝时期,政府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政盈余在几年内耗尽,财政困难。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为御医,掌管国家财政,进行财政改革。
西汉初期,政府实行道教的“无为而治”,不干预私营经济,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只征收少量的税收来维持政府的运作。这个时期是一个小政府、自由经济的时代。
1 .盐业改革,实行垄断
桑弘羊改革盐业之前,政府只对盐业征收30%的税,其余不干预。
桑弘羊进行盐业改革,由民经营,政府垄断,以增加财政收入。具体来说,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盐业管理局,并在每个县设立盐业官员。盐官招募民间人士制盐,政府提供大铁锅制盐,制盐后被政府垄断,使利润全部归于政府,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从那以后,政府对盐业的垄断开始了几千年。
2.钢铁业的垄断
公元前117年,政府开始垄断钢铁业,在全国任命了49根铁管,分布在各个县,监督管理铁的生产和流通,所有收入都返还给了国家。
铁垄断的优势在于:垄断铁锅制造,间接强化盐业垄断;同时当时技术水平有限,炼铁往往聚集了大量的群众,容易发生骚乱,政府监管,设法稳定了社会。
3.平均损失法
西汉时期,各郡上交中央的赋税和贡品主要是实物和钱币。由于当时用于制造硬币的金属稀缺,全国各地出现了“货币短缺”的现象,因此征收的税收更多的是实物,而不是硬币。
世界各地的郡县把收到的货物和钱币运到长安。由于各地的运输距离不同,他们收到的货物也不同。长途运输带来高运输成本和高运输损耗。运到首都,各地物资质量不一,价格相差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减少财政损失,增加财政收入,桑弘羊在公元前110年实施了等损法。
平均损失法的具体措施是,每个县只需要将贡品和税收直接交给当地平均损失局就可以完成任务。一般运输局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把北京需要的质量好、运输方便的物资运到北京,其他物品一般运输官可以运到附近价格高的地区进行销售。这样,在运输和损耗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政府支出,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桑弘羊的“平均亏损法”因为平均亏损而调整优先级,不方便止损。“商品与商品的交换与流通,商品与硬币的交换与调整,经济效率的提升。
二、王安石对平均运输法的改革
1.平等分配法实施的背景
前一篇文章分析了北宋财政收支不足,出现了财政赤字。为了解决财政支出不足的问题,实现强兵的繁荣,王安石进行了熙宁改革。
北宋的都城是河南开封。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很好。此外,首都生活着大量的皇室、文人、北京官员和富商,对材料的需求也很大。为了应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供给不足,王安石改革了等损制,实施了等损法。
2.王安石平均亏损法的创新
平均损失规律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移时便宜”,“用近时用远”。
“移徙贵而便宜”是指征税时,并不是所有实物税都征税。在灾年收成不好导致物价上涨的地方,可以收集硬币,然后把收集到的硬币用在物价较低的商品比较丰富的地方购买,以平滑物品。这就有了现代经济学中管理价格的思路。
为了解决供给失衡问题,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提出了政府限价理论。当一种商品供给少需求多时,就要达到最高限价;当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就实行最低价格。
比如北宋时期,北京人口多,对商品的需求比较大。但运到北京,成本更高,供应量更少,导致供大于求,供需失衡,价格暴涨。这时,政府规定了最高限价。接下来,用下图说明。
正常情况下,供需是相等的,就像e点一样,北宋开封,商品需求增加。例如,Q2对某种商品有需求,但这种商品不是本地生产的,只能从其他地区运到北京销售。整个首都的供给是Q1。从图中可以看出,Q2大于Q1,即需求远大于供给,价格开始上涨,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这时候王安石的交通法就是政府的限价,价格不可能再涨了。商家只能以P0价格销售,违者必究。
结果虽然对象稳定,但供需矛盾没有解决,黑市盛行。
王安石完善了等损律,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政府出面,迅速动员外地的物资,运到北京,增加了物资的供应,最终实现了供需平衡,稳定了物价。由此,政府调节供给,赚取利润,增加财政收入。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金融专家、经济学家!
同时,当某个地区发生饥荒时,政府向其他地方征收和转移粮食,粮食供应增加,这样粮食价格就不会暴涨,人民就能安全度过饥荒年。
“以近制远”类似于桑弘羊时期的等损法,即地方政府捐赠的物资不需要全部运到北京,而更贵的物资就近运输出售,换钱。如果首都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就近用钱买。这样,政府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同时可以赚取商品的差价,同时解决上述供过于求带来的黑市问题。王安石专门拨款500万人民币,300万人民币用于物资采购。
几千年前,桑弘羊、王安石等金融改革者利用地方经济理论解决政府的金融危机。今天的限价理论也不比这个好。
三、桑弘羊与王安石在平均运输法改革上的异同
1.类似
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目的,即通过等损法减少政府在物资运输上的财政支出,同时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巨额军费问题。
2.不同的分支
不同的支出,其实就是两个人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略有不同。
收集方式不同。桑弘羊在西汉时期,当时钱少,政府征收的税和地方政府缴纳的贡品以实物为主;王安石在北宋,经济比西汉好。钱荒没有西汉时期严重。税捐、实物、钱币都有征收,实物比例低于西汉。
运输费用不一样。西汉都城在长安,运输物资主要靠陆路,北宋都城在开封,主要靠水运,成本比桑弘羊居住的西汉低很多。
四、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平均运输法改革的原因
从上述方法分析,无论在哪个时代,等损法在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物价方面,都赢得了皇帝的支持,社会民众获利,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那北宋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王安石平均损失法,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1.儒家“重义轻利”
北宋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农抑商,崇尚“重义轻利”。政府不应该与人民争夺利润。
例如,知剑派的樊春仁在他的《玩,输》中认为“人应该是农民,应该节俭,不应该谋利。”
2.最终原因是“利益”无法避免
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被称为保守派,主要以司马光、欧阳修、韩琦、苏轼为代表,他们是支持者,不是保守派,而是范仲淹变法时期的改革者。为什么20多年后,大家都变得保守了?
无论是范仲淹的改革还是王安石的改革,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北宋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丰富强兵,使社会健康繁荣。范仲淹支持改革。当时他还年轻,没有获得很高的政治、权益。也许他年轻时就有为国家服务的激情。20多年后,那些既赚钱又有高位的人。改革只会损害他们自己的利益,不会有更多的利润。那就反对吧!
所以无论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还是等损法的实施有问题或者没有问题,都要反对。得找个理由。
你看,连大作家石都会反对。“过去,汉武...用贾人桑弘羊的话说,贱买贵卖就是亏。岳虽人不加赋,但国用备足,但法术不正...桑弘羊和大臣没有可比性,法院违规...佣兵上瘾了,伤害肯定无法形容。”
1.《均输法 宋朝财政系列:均输法,王安石与桑弘羊的改革想法差不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均输法 宋朝财政系列:均输法,王安石与桑弘羊的改革想法差不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44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