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主要:产销矛盾。
③具体:自由放任政策、过度炒股、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财富分配不均、分期付款等因素。
2.概况:
(1)爆发:1929年10月,纽约股价暴跌。1933年,各国经济进入“持续萧条”阶段,并未迅速复苏。
⑵特点:范围广,时间长;危害极大,影响深远。
3.表现: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量锐减,大量农民破产,失业人数剧增。
4.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指导思想:胡佛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继续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允许经济“自愈”。
⑵特点: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提议,否定国会的救助计划。
⑶结果:美国经济掉进了“沟”里。
(4)措施:1932年,为了赢得连任,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成立金融恢复公司,发放贷款,提供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助和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通货紧缩政策仍在实施,上述措施只是杯水车薪。
5.影响:①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社会危机加深,工人罢工、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②极大地破坏了生产,浪费了社会资源,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③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货币战仍在继续。各国正在加紧争夺世界市场,国际关系日益紧张,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⑤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第二次罗斯福新政
1.背景:
经济大危机把美国经济推向深渊,社会动荡混乱,美国正处于“十字路口”;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失败了;罗斯福于1932年当选总统,并承诺在当选后“为美国人民实施新政”。
2.罗斯福新政
救济的实施贯穿于新政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1933-1935年,以调整和振兴经济为重点
第二阶段:1935年以后,以改革为重点
主要措施:
(1)重组金融和银行业。
责令银行停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恢复金融秩序;证券业监管。意义:银行业和金融业恢复了秩序,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也恢复了。
⑵恢复工农业生产。
调整农业,保障农民利益,完善《农业调整法》;通过《国家产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规则,规定最高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赋予劳动者集体谈判权,规范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
(3)组织救灾和公共工程。
政府拨出资金用于社会救济和救济工作,并组织公共工程来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扩大内需,保护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举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
(4)保护劳动权利。
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作时间,禁止童工,工人有权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它缓和了劳资矛盾,是工人运动的前一次胜利。
⑸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全国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早日摆脱危机。
4.特点: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5.本质: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6.影响:①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缓解社会矛盾。二战后,经济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2)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让弱势群体第一次享受到了法定的最低经济保障。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战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成功的原因:
(1)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及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使该国能够干预经济;
②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借鉴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④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尤其是凯恩斯主义的含义,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⑤罗斯福总统坚定的信念、民主的作风和与时俱进的果断举措。
3.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①原因: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政府以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大力开拓世界市场。
②结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的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⑵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现了“滞胀”。
(1)绩效: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败。
②原因:
A.供应严重超过需求,导致产量下降和经济危机(根本原因)
B.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提高油价,引发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3)1980年代——经济复苏
①里根(1981-1989年执政)对策:减少政府支出,收紧货币以抑制通货膨胀;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以抑制生产停滞。
②结果:经济开始回升。然而,它导致高赤字、高国债和高贸易赤字。
(4)进入90年代的“新经济”时代。
①原因:克林顿(1992-2000年执政)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也反对过度干预。
(2)表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被打破,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不断调整经济政策(总结)
时间
经济政策
政府职能
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第一次工业革命(15-18世纪)
重商主义
干涉经济
促进新兴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但限制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30年代
自由主义
限制政府职能,充当“守夜人”
促进世界市场的成熟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从30年代到70年代
凯恩斯理论
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却导致了高赤字、高货币、高国债。
80-90年代
新自由主义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走出了经济“滞胀”,迎来了新的发展
2.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模式:社会市场经济“在计划和市场之间”。
(2)成立:阿登纳政府。
⑵原因:
A.内因:
(1)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
②战后实行变法政策,形势相对稳定。
③非军事化。
④发展科教。
⑤人的素质更高。
B.外因:美国的支持,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特点:
(1)让市场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2)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主要内容:
(1)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②实施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③利用收入政策实现相对社会公平。
5.效果: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20世纪60年代,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
日本政府主导的经济
(1)模式:(1)战后初期:“控制经济”。
②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经济。
⑵特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⑶内容:①实施产业政策,促进资源向有潜力产业流动。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企业决策和行为。
③采取财政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⑶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相似原因:
(1)政府的正确决策;
(2)合理利用外部援助;
③较高的国民素质;
④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战后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1)美国的“新经济”(知识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经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日本政府主导的经济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②这种新变化也表现在: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改革。
③战后发达的西方福利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④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在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中,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作坊。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⑵19世纪末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制转变,激烈的竞争推动了企业的兼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⑶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罗斯福倡导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国有企业的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以及财政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1.《罗斯福新政 【世界史】10.罗斯福新政重点知识系统汇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罗斯福新政 【世界史】10.罗斯福新政重点知识系统汇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0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