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风格论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鉴赏家和书画理论家。他是各种艺术的大师,不墨守成规,尤其擅长书法。他是与苏轼、黄庭坚齐名的“宋四家”之一,其书法成就为宋代之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受到高度重视。他的书法具有刚健帅气的特点,笔法特别丰富辉煌,值得研究。
笔法,即移动笔的方法,主要是指笔如何触纸、运行、闭合,涉及角度、速度、停顿、藏露等。就行书而言,除了王茜,米菲的笔法应该是历史上用得最多、用得最好的。王羲之的原著已经不在人世了。虽然我们可以从《高福基圣教序》、《断碑》等拓本,以及唐代字帖的墨迹间接窥探到王羲之的笔法,但二者之间总有一层,字帖与拓本之间总有一些失真,给读书人带来了困难。如果普通的书本学习者仅仅以此为榜样,可能很难有所进步或者被误导。
米芾留下了大量的真墨,精细的拓本,大大小小的大字,丰富清晰的笔法,是对现代人最大的启发。纵观他的书法作品,分析他的理论著作,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01/
首先,有八条战线
米芾生在新世界,不肯效法前辈。他在笔法上也有许多创新,在完全继承古代笔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改变了自己的笔法。米菲的笔法创作最显著的特点是开创了所谓的“前八面”。
八面很难理解,但打开米菲的笔法甚至书法馆,这是一把钥匙,有必要去探索。一般来说,“出锋”属于笔法范畴,指的是笔锋在笔画中暴露出来,呈现出一种前缘状。“八面”,在《芈飞》中又称为“四面”,可以指笔画和字形结构的外围。所以“八面出锋”的字面意思是笔画和字形周围的所有边缘都可以暴露出来。纸上写字还是平面艺术形式。好书虽然有墨的厚薄、浓淡、干燥的立体感,但笔本身不会扎进纸里,也不会从纸里飘出来。
所以很容易理解飞机的周向角是360度,所以八边的平均值应该是每边45度。就像米妃姓“米”一样,每一个围绕圆心均匀分布的笔画恰好是八个角,每一个45度角以其笔画回到圆心指向八条边,呈现出均匀的辐射。这八个方向的前面就是八面的前面。但这种理解显然太机械了,就连米菲写的“饭”的文笔也不是均匀地指向八面。
米菲的《惠叔帖》
有时候每一笔都不止一个锋,更别说不止一笔了。也就是就“计”字而言,在开始的时候,每一行的楷书从左上角开始都有一个前置。如果不是太圆,瓜子有斑点的话,在右边和右下至少还能有两个前位,很少有直伸的。其他横的,竖的,撇的,压的,甚至全字前面各个方向都一样。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举个例子。
米芾《楚林兰亭序跋诗》是指王羲之《兰亭序》“最多无字”。王羲之书名中的“之”字多变,但不仅仅是笔法的多变,更是结式的变化。而米菲的笔法更是“一字不差”。“一”字不仅是一个字,也是一个笔画。我们用“一”字来表达米菲的笔法,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我们跳出了只有一个帖子的限制。就文字而言,米的《一》有许多变化。
米菲的《观复铁》
据《芈飞书法词典》统计,该词典所列“一”字共72个,其中9个选自《蜀书帖》,这9个“一”字的形式确实不同。据作者说,这部词典还很不完整。比如铁有四个“一”,仍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字典里没有公布过。“一”的长度、厚度、直曲线、横坡等表面形状仍被忽略。就前面来说,一般是两头。就算水平显示的四边形只有四个角,都是两端,但是哪个书法家能写出四边形的横画!
米菲的珊瑚帖
米菲的《何》
米菲的甘露驿站
但米菲不仅可以在十字架两端任意角度做一个正面,还可以在十字架中间做一个正面,比如珊瑚柱里的三角形的“一”,下端的正面就变得有棱角;而铁的第三个“一”字,其实充满了曲折,实在是耐看。有很多“一”是不同的,在其他方面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我就不重复了。
就笔画而言,“一”是横画,在字里引出的样子比较多。“一”的横画因上下笔画的衬托、连笔和收字的需要,更加丰富多彩,引出的情况也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一幅横画,米菲笔下人物的“一”层出不穷,难以列举。这就好比汉字《洪县诗》里的“十”,居然从中间一半开始,反转到如此夸张的程度,真是出人意料。恐怕只有米菲敢写得这么好。
米菲的洪宪诗
其他笔画的出现就不用再举例了。除了笔画,整个词出现的情况也应该是多变的,笔画可以出现很多方面,更不用说词了。
再看看米菲对上一代大书法家的批评。他的《海月名句》说:
单词的八个面只有在真模型中才能看到,大小各有千秋。智勇有八面,失去了方法。丁道虎,欧,危开始平,古法亡。刘公权不如欧,乃丑奇恶札之祖。从刘氏开始就有了通俗读物。欧、禹、楚、刘、燕都是书。安排人工成本,世界上怎么走下去?
上面引用的两段都是断章取义,构成对比,比较好理解。破碎的一面,连笔法和一本书都是单调笔法的体现。一方面,字的八面都很尖,都很苗条,气骨,很迷人。都体现了文笔的丰富变化,既古老又自然。由此可见,米菲对笔法的理解是新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第一条引语是不是也讲行和正楷,但是如果批评了读书比较听话的楚书就有些让人吃惊了。
其实楚书的笔法还是有很多变化的,横画也是。但在米芾看来,楚书的笔法变化不够,不够大胆,其他楷书的笔法变化不大,所以更是无情的批判。在米菲看来,唐杰的缺点不仅是大小均匀,而且像符,而笔单调,这就更不足了。米芾称之为“书”,即只用一种写法,没有改变,当然夸张了,但唐代楷书字大多明显对称、稳定、多余,但变化不够。米菲视此为劣势,求改变。只有它的新创造形成了它的特点。
刘唐公权神策军纪念碑
所以他自负地说:“只有一个人擅长书,我各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四面”还是“八面”,笔法都是多变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米菲所谓的“八面出锋”实际上是指,不管笔画或字形结构如何,很多面都可以出锋,到处都可以出锋。当然,像米菲这样才华横溢的书法家,才能脱颖而出,好看。
我们看它的笔:正反两面,隐露两面,运笔流畅,轻疾重,角度多变,轨迹艰难;它像一块破碎的石头,轻如游丝,用死笔一扫,擦在两边,抹得笔直,不凝不滞,像秋千,飘着;还是按笔到底,一切都被原谅了,贼满奢华,颇有余韵。这才是米书笔法的真谛,但他的笔法远非穷尽,也许只是为后来的学者打开了一扇大门。
02/
第二,快速刷掉。
这是从它的笔速来说的。米芾写《海月名言》最后一篇,说:海月被一个书法博士叫来,问住在书名旁的人时,海月亲口说:“蔡京不会写,蔡卞不会写,但缺韵,蔡襄乐,沈辽排版,黄庭坚画,苏轼画。”我又问:“你的信怎么样?”对面说:“大臣刷字。』
现在对这段话有很多解释,各有侧重。米菲用一句话评论了当时名家的书法,可见汉字的丰富性。但是,如果丰富,边界模糊,而如果含蓄,参考不明确,这是有利有弊的。米非的毛笔书的比喻不难理解,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也很明显。他用“乐、排、画、画”这几个字来形容别人的书,意思是有做作之嫌,但不能坐视不理。如果一定要说这是苏、黄两家的书法特色,他们就会“死在句子之下”。
比如苏轼的文笔慢,类似于画画。所以云“画字”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排版上很难参考沈辽,在画图上很难参考谷。而米菲的云起毛笔字就生动多了,还有很多注解和发明,都包含了速写和留白等。
米菲的洪宪诗
珊瑚网引用了李君石的评论,引用了米菲的断语后说:世人不理解他说的话。魏昱解释说:乐子、颜发也;画字,于永兴法也;画字,徐继海也。刷书法意味着白飞,意味着相信手肘而不是手腕,相信手指而不是钢笔,快速挥霍,包含干燥,拥有美好的自然。隐藏着古灵这个古老的、自头的土地。
就老师而言,李俊对“乐”、“描”和“画”这三个词的理解似乎是脱离实际的。前段毛笔字的解法极好,文义和密书特点都得到了,但云法出自右军,也牵强。关于米菲刷字,一个是指笔的快速移动,笔是平铺的,正面是折叠的。笔锋清爽,挫折清晰,豪情澎湃,如闪电般的速度,气势令人作呕;二是点画很强,线条在节奏波动中用快速平铺摩擦,使其具有“涩”的力度和粗细。
米菲的洪宪诗
正面揭示所有正面,往往先连续“刷”其他笔画,再垂直书写。当然,毛笔字最好是在它的行书里以大字来指代,这在它的《鸿仙诗》里更为明显,比如“颜”石旁的一撇,“千”的一竖字,就特别精彩。此外,《多景楼诗》中“海”字结尾的长横“刷”字特点也很明显,虽然这部作品是他儿子写的,
米菲的多视角建筑诗帖
03/
第三,大胆运用侧前方。
中国书法传统上讲究中心的写法,甚至有“笔与笔中心”的理论。所谓中心笔画,直接就是毛笔尖的前端在笔画中间,方法是笔尖所指的方向正好与笔画方向相反。相对于中心,当侧前方在钢笔上时,笔尖和笔画的方向呈现一个夹角。当然,这必须训练形成习惯,而不是在接近水池时盯着笔尖。毫无疑问,米菲继承并发挥了中心击球的传统,他的创新点在于大胆使用侧锋,中心与侧锋交替使用。
不管书的风格如何,传统都很重视中笔,笔画圆润浑厚,所以米非在这里也很重要。文笔与书写的姿态和驾驭笔的能力有关。也是中心管笔。指法不同,高低,控笔能力不同,效果也不同。所以中锋要能很好的击球。前面提到的米芾与苏轼的右倾笔不同,多为垂肘。
他仍然在许多笔画中使用中心,钢笔前端在中间,副毛平铺在两侧。他训练有素,控笔能力突出,所以笔力重,使笔转圈活,重量自然。其中前面送来的笔画圆润厚实,西藏中线包裹着浑圆。虽然中心不在乎挫折,但中心不可能一直走下去。总有一个转折点,遇到转折点就会转到前面。这个时候当然有挫折。当笔转到笔画外侧时,就会出来。
米菲的何彦铁
米菲的出彩点往往会意外打断中锋的击球,在击球结束前,从前方出来,然后换到中锋处走一会儿,偶尔会体现在它的横击球上,如“突”、“勇”、“一横在框顶”、“帝上横”等。,这表现为在此平滑笔划中拉直成曲线、厚度过渡或锐边。他能踉跄转身,所以他的性格姿态生动,耐看。
米菲《楚黄林四本兰亭序》
至于起笔接笔,姜夔记载米芾曰:“不凹陷,不缩,无归宿。』
从上面姜夔的引用来看,应该是指垂挂针的手法。米菲是对面做的比较,意思是有垂直的就缩小,有走的就关闭。掉发的话一定要把笔往后贴在前面,掉发后稍微缩起来;挂针要指出来,用在字尾,后面的话要呼应。
米菲只是用“八字咒”的竖法揭示行书的连贯呼应。他崇尚逆势书写,浑圆饱满,行书中将古篆书与藏文前写相结合,故古韵高;穿透空气是很自然的,因为笔破坏了连接,管住了。对此,董其昌非常赞同:“米海月之书,不凹陷,不缩,不取全,此八字咒,不候咒,但必结果,得势。』
董其昌在赞赏米芾文笔连贯的同时,也强调了结笔的重要性,后来又说米芾“最注重结笔”。由此可见,米菲的向后恢复和尖锐呼应是其笔法和人物姿态的整体特征,不仅适用于竖画,也适用于其他笔画。
如图,“帝”字横画自然是“有得有失”:起笔反转如“惊蛇入草”,是以上一点的反映;一笔一划之后的回收,还是像“鸟出林外”,这个动作就是带出以下一点。用这种方法,你不需要很多笔画,只需要一笔,就能让字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这是从字里行间笔画的连贯性,以及上下字之间笔画的呼应,甚至是行间的过渡都略有呈现。由此可见,反向录入和收笔绝不是简单的往返,也可见米菲的笔画运动理论不能孤立看待。
▲米菲《临沂君帖》
1.《侧交 学米芾不懂这3种笔法,就白练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侧交 学米芾不懂这3种笔法,就白练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31473.html